“蜩沾高雨断”出自唐代曹松的《题湖南岳麓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iáo zhān gāo yǔ duà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蜩沾高雨断”全诗:海云山上寺,每到每开襟。
万木长不住,细泉听更深。
蜩沾高雨断,鸟遇夕岚沈。
此地良宵月,秋怀隔楚砧。
《题湖南岳麓寺》是唐代诗人曹松所作,描写了湖南岳麓寺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秋怀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山上的寺庙,海云缭绕,每次来到这里都感到宽慰。茂密的树木长得茁壮,小溪悠然而深。蜩螂停在高处,高雨落下,鸟儿迷失在夜幕中。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良宵的月光照亮了我的内心,我怀念着远方的亲人,在这秋夜中思念他们。
诗意:
诗人曹松在这首诗中以湖南岳麓寺作为背景,描绘了寺庙优美的自然景色:山上云雾缭绕,茂密的树木和清澈的小溪。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他静静地赏月思乡,怀念远方的亲人。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赏析:
《题湖南岳麓寺》以寺庙自然景色为主线,通过描绘山上的云雾、茂密的树木和清澈的小溪,给人以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寺庙的景色与自然相融,给人以宽慰和愉悦之情。
诗人用了一系列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象征等,增加了诗意的表达力。比如将蜩螂比喻为高雨中的物体,将鸟儿迷失在夜幕中的情景,用以描绘出夜晚的幽美和恍惚感。
诗人还通过良宵的月光唤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在这秋夜寂静的深夜,诗人寻思着远方的亲友,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湖南岳麓寺的美景,并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怀念之情,通过寺庙景色来表达他对家乡的深情和思乡之情。整首诗意融洽,情感饱满,堪称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tí hú nán yuè lù sì
题湖南岳麓寺
hǎi yún shān shàng sì, měi dào měi kāi jīn.
海云山上寺,每到每开襟。
wàn mù zhǎng bú zhù, xì quán tīng gēng shēn.
万木长不住,细泉听更深。
tiáo zhān gāo yǔ duàn, niǎo yù xī lán shěn.
蜩沾高雨断,鸟遇夕岚沈。
cǐ dì liáng xiāo yuè, qiū huái gé chǔ zhēn.
此地良宵月,秋怀隔楚砧。
拼音:tiáo zhān gāo yǔ duàn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四旱 (仄韵) 去声十五翰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点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这种诗风。题材狭窄,不外乎叹老嗟卑,旅思离情,很少接触社会问题,而《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历来传诵不衰。 晚唐,又是一个乱世。乱世出怪事。怪事之一便是“五老榜”。“五老”之一便是曹松。
曹松,字梦征。他的籍贯有点混乱,据清《一统志》说是桐城人,更多的地方说他是潜山人。不过在当时,是没有混乱的,因为当时桐、潜同属舒州。他的籍贯也一直说是舒州人。混乱是难免的,桐、潜两地,依山傍水,通婚接嫁,谁能说得清一千多年前的谁谁谁究竟住在哪旮旯?只是近年来争抢名人的事时有发生,笔墨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桐城名人,就常常被咱的邻县枞阳兄弟们不厌其烦地将其籍贯改换,且一直有些耿耿戚戚地抱怨:“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唉,谁让那时枞阳属于桐城地界呢。其实争抢名人的事大可不必,是你的老祖宗,你爱他,以他为荣,说他赞他就是。至于他的籍贯,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就如曹松,严格地说,应是“舒州人”(清《一统志》注桐城人,一说潜山人),这样才科学,才历史。像朱光潜等人,是不是应该说,某某某,桐城某地人(现属枞阳)呢。
扯远了,还说曹梦征。他的生卒年代也和他的出生地一样不甚清晰,《新编唐诗三百首》中就说其“生卒年不详”。据《桐城县志》载,其生卒年大约(注意:是大约)在公元830—903年。这是个战乱迭起,黄巢起义,朱温乱唐,五代十国酝酿成立的历史区间哦。
乱世是英雄的时代,可不是文士的时代。曹松手难缚鸡,生不逢时,只好在战争的夹缝里到处奔走避祸。“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又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漫长的流浪生涯,激起他对故乡山水无限眷念,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留异乡所产生的思归之情。”
一个骑着毛驴的、瘦削的、脸上写着忧患和疲惫的、身着破旧青布蓝衫的唐朝秀才(有点类似吕洞宾),总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巅簸跋涉着,从青年、壮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驴背上永远驮着一对书箱。因为他虽然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但也一生都在读书考试并吟诗作赋。
他梦想着一朝中试,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兼惠家族。他苦吟着,为战乱中不幸的百姓,无辜的平民。他憎恨着,那些操戈作祸,裂地封侯的乱臣贼子。愤怒出诗人,他的《己亥岁二首》就是明证,其中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名万骨枯。”更是千古绝句。
他也终于考中了进士,那已是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的事了,也就是说当时他已年逾七旬,真正是考白了头发了。可怪的是,那一榜竟有五位古稀老人,他们是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因之成为佳话,号曰“五老榜”。
据说唐朝进士名额很少;据说唐朝的考卷不弥封,也就是说考生姓名籍贯是公开的;据说唐朝(尤其是晚唐)的时候考场风气很腐败(考卷不弥封无疑给腐败创造了条件)。因了这些据说,许多真正的才学之士往往名落孙山。曹梦征终于能够考中进士,虽是白首皓髯,也是可喜可贺的。于是他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可惜的是风烛残年,只做得两年官,便与世长辞了。
也幸好他死于903年,没看到904年的朱温杀昭帝,也没看到907年的朱温叛唐称帝和随之而来的十王乱天下。
虽是个白头进士,但曹松毕竟还是登了榜的,想想千百年来,又在多少人考白了头发,却最终带着一声叹息走进坟墓。曹松是不幸中的幸者,他官运不济,到底还有些文运,他的诗歌得到认可,评者认为“风格似贾岛,工于炼字,意境深幽”。他遗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收入其诗14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