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何以居之安”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何以居之安”出自宋代赵蕃的《检校竹隐竹数三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é yǐ jū zhī ā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何以居之安”全诗

《检校竹隐竹数三首》

何以居之安

忆昔山中居,朝莫惟脱粟。
何以居之安,赖此猗猗绿。
一朝顾舍去,梦寐劳心目。
今晨忽在眼,如客得归宿。


赏析


《检校竹隐竹数三首》是宋代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忆起昔日山中的居住,
早晨不必挣扎于谋生之事。
如何才能安居乐业,
全凭这葱翠的竹子。
有一天离开了这里,
梦寐都会受到烦忧的困扰。
今天早晨突然回到眼前,
就像客人终于找到了家的归宿。

诗意:
这首诗词以赵蕃在山中居住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繁忙生活的厌倦。诗人在山中居住时,不必为生计而劳碌,凭借与竹子的共处,享受宁静与安逸。然而,当他离开这片山林,回到现实生活中时,他的内心被烦忧所困扰。然而,今天早晨,当他再次看到竹子时,他感到仿佛找到了归宿,带来了一丝安慰和欣慰。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中生活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与自由的向往。山林中的竹子象征着宁静和自然,给诗人带来了安稳和慰藉。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繁忙和压力使他感到困扰和不安。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状态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然而,当他再次看到竹子时,他感到仿佛找到了归宿,这种转变给他带来了一丝安慰和喜悦。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通过对山林与现实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繁忙生活的不满。诗人的感受和情绪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得到了生动的展示,给人以共鸣和思考。这首诗词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何以居之安”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jiǎn jiào zhú yǐn zhú shù sān shǒu
检校竹隐竹数三首

yì xī shān zhōng jū, cháo mò wéi tuō sù.
忆昔山中居,朝莫惟脱粟。
hé yǐ jū zhī ān, lài cǐ yī yī lǜ.
何以居之安,赖此猗猗绿。
yī zhāo gù shě qù, mèng mèi láo xīn mù.
一朝顾舍去,梦寐劳心目。
jīn chén hū zài yǎn, rú kè dé guī sù.
今晨忽在眼,如客得归宿。

“何以居之安”平仄韵脚


拼音:hé yǐ jū zhī ān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作者简介


赵蕃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作者介绍


赵蕃的介绍

  赵蕃(诗人,学者)(一一四三~一二一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理宗绍定二年,年八十七岁。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水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水永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十七卷。

  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当时著名学者、弋阳人谢枋得曾提到,江西诗派传至“二泉”,隆昌极致,但此二人死后,江西诗派的气脉也因此而断绝,风华不再。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能诗,宗黄庭坚,与韩淲合称二泉先生。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