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问通塞”出自宋代程垓的《好事近(待月不至)》,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é bì wèn tōng sāi,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何必问通塞”全诗:天淡一帘秋,明月几时来得。
何事桂底香近,把清光邀勒。
人间明晦总由天,何必问通塞。
且为人如月好,醉莫分南北。
《好事近(待月不至)》是宋代程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空渐渐变淡,一幕秋天的帘幕已经拉开,
明亮的月亮何时才会到来呢?
为什么桂花散发着近在咫尺的香气,
却将清冷的光芒邀请出来?
人间的明亮与黑暗都受制于天命,
何必去问通达与阻隔。
做人就像对待月亮一样美好,
醉倒之时不分南方与北方。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诗中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月亮、桂花和人生的比喻,呈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
在诗的开头,作者描述了天空渐渐变淡的景象,暗示着秋天的到来。接着,他提问明亮的月亮何时才会到来,表达了对未知未来的期待和追求。他进一步以桂花的香气和月亮的光芒相对应,描绘出桂花的香气近在咫尺,而月亮的光芒需要邀请才能出现的情景,暗示了人们的努力和希望可以引起美好事物的降临。
接下来,作者提到人间的明亮与黑暗都受制于天命,表达了对命运的认知和接受。他认为人们无需过于纠结于通达与阻隔,因为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无法完全掌控。最后,作者以月亮的美好作为比喻,呼吁人们像对待月亮一样对待人生,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醉倒之时不分南方与北方,表达了超越地域和界限的情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共通之处。
赏析:
《好事近(待月不至)》以自然景物为线索,通过对月亮和桂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命运的理解。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抒发,展示了作者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比喻手法巧妙,将桂花的香气与月亮的光芒相对应,强调了努力和希望可以引发美好的结果。此外,最后一句"醉莫分南北"表达了超越地域和界限的情感,强调了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
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传递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意境。作者通过观察自然,反思人生,呈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对自然美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能引发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反思。
hǎo shì jìn dài yuè bù zhì
好事近(待月不至)
tiān dàn yī lián qiū, míng yuè jǐ shí lái de.
天淡一帘秋,明月几时来得。
hé shì guì dǐ xiāng jìn, bǎ qīng guāng yāo lēi.
何事桂底香近,把清光邀勒。
rén jiān míng huì zǒng yóu tiān, hé bì wèn tōng sāi.
人间明晦总由天,何必问通塞。
qiě wéi rén rú yuè hǎo, zuì mò fēn nán běi.
且为人如月好,醉莫分南北。
拼音:hé bì wèn tōng sāi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仄韵) 去声十一队 (仄韵) 入声十三职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
南宋词人。字正伯,号书舟。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
孝宗淳熙间曾游临安。光宗时尚未仕宦。有《书舟词》。存词150余首。杨慎《词品》称程垓为"东坡之中表也"。但程垓成年时,东坡卒已久,其误甚明。毛晋《书舟词跋》及《四库全书总目》亦沿杨慎之误。近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四考辨甚详。
程垓词今存157首。其词作反映生活面较窄,多写羁旅行役、离愁别绪,情意凄婉。如〔满庭芳〕"问故乡何日,重见吾庐";〔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不过他的长调很工丽潇洒,如〔摸鱼儿〕"掩凄凉黄昏庭院"。在临安所写的〔凤栖梧〕"蜀客望乡归不去","忧国丹心曾独许",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与乡思,语浅情深。其词风深受柳永词的影响,所以冯煦《蒿庵论词》称其词"凄婉绵丽,与草窗(周密)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程垓的词在风格情调上,都与柳永词有近似的地方,所以有人将他的词看作是柳词的余绪(薛砺若《宋词通论》)。但柳词虽有“森秀幽畅”的长处,也有“俚艳近俗”的短处。程垓词却能扬其长而避其短,潇洒脱俗,挚婉蕴藉,深为后人所称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