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饰山罍”出自南北朝庾信的《周祀方泽歌 昭夏》,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yún shì shān léi,诗句平仄:平仄平平。
“云饰山罍”全诗:报功阴泽。
展礼玄郊。
平琮镇瑞。
方鼎升庖。
调歌丝竹。
缩酒江茅。
声舒钟鼓。
器质陶匏。
列耀秀华。
凝芳都茘。
川泽茂祉。
丘陵容卫。
云饰山罍。
兰浮泛齐。
日至之礼。
歆兹大祭。
《周祀方泽歌 昭夏》是南北朝时期庾信创作的一首诗词,它描述了周朝在方泽进行隆重祭祀的场景和仪式。下面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报功阴泽。展礼玄郊。
平琮镇瑞。方鼎升庖。
调歌丝竹。缩酒江茅。
声舒钟鼓。器质陶匏。
列耀秀华。凝芳都茘。
川泽茂祉。丘陵容卫。
云饰山罍。兰浮泛齐。
日至之礼。歆兹大祭。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周朝在方泽举行的盛大祭祀仪式。诗中通过描述祭祀的各种细节和仪式,展示了周朝的繁荣和庄严。诗人表达了对祭祀仪式的敬重和崇高意义的赞美,以及对周朝的美好祝愿和祝福。
赏析:
《周祀方泽歌 昭夏》是一首具有宗教仪式色彩的诗词,通过描绘周朝祭祀的盛况和仪式的各个方面,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庄严和尊崇。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如报功、展礼、平琮、方鼎、调歌、缩酒等,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示了祭祀的场景和仪式的庄重神圣。
诗中的"展礼玄郊"表明了祭祀仪式在郊外举行,并以庄严的态度进行。"平琮镇瑞"描述了乐器琮的平稳声音,预示着祭祀的成功。"方鼎升庖"描绘了祭祀时食物的烹饪过程,彰显了盛宴的隆重和丰富。
诗中还提到了丝竹乐器、江茅酒、钟鼓等,通过声音的舒缓和乐器的和谐,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受。器质陶匏、列耀秀华、凝芳都茘等描绘了祭祀所使用的容器和饰品的美丽和华贵。
诗词最后提到了川泽茂祉、丘陵容卫、云饰山罍、兰浮泛齐等,表达了对周朝的繁荣和祝福。最后两句"日至之礼,歆兹大祭"强调了祭祀仪式的重要性和神圣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周朝祭祀仪式的细致描写,展示了古代社会对宗教仪式的庄重和尊崇,表达了对周朝繁荣和祝福的美好愿景。
zhōu sì fāng zé gē zhāo xià
周祀方泽歌 昭夏
bào gōng yīn zé.
报功阴泽。
zhǎn lǐ xuán jiāo.
展礼玄郊。
píng cóng zhèn ruì.
平琮镇瑞。
fāng dǐng shēng páo.
方鼎升庖。
diào gē sī zhú.
调歌丝竹。
suō jiǔ jiāng máo.
缩酒江茅。
shēng shū zhōng gǔ.
声舒钟鼓。
qì zhì táo páo.
器质陶匏。
liè yào xiù huá.
列耀秀华。
níng fāng dōu lì.
凝芳都茘。
chuān zé mào zhǐ.
川泽茂祉。
qiū líng róng wèi.
丘陵容卫。
yún shì shān léi.
云饰山罍。
lán fú fàn qí.
兰浮泛齐。
rì zhì zhī lǐ.
日至之礼。
xīn zī dà jì.
歆兹大祭。
拼音:yún shì shān léi
平仄:平仄平平
韵脚: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早期
庾信早期的赋,现存有《春赋》、《对烛赋》、《荡子赋》等七篇,有些已残缺。这些赋均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不外是女子的美貌或相思别离,篇幅短小,语言华艳,注重音节之美。其中《春赋》最具体表性。此篇写春光之美及妇女游春景象,色泽极为艳丽。赋的开头和结尾多用七言诗句,有较强的音乐效果。如结尾一段: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和《舞媚娘》一样,也是歌咏对人生中短暂的欢乐时光的留恋。这种诗赋结合乃至诗赋难分的倾向也为后人所继承,如初唐王勃、骆宾王及稍后的刘希夷等都有类似的作品。总的说来,庾信早年的诗赋,在语言技巧上已有相当的成就,但反映的生活面过于狭窄,缺乏壮阔的激情。
后期
庾信后期的创作,虽谓“老成”,但早年那一种风格,并没有抛弃。他同北朝显贵唱和的诗,依然是雍容华贵,且多艳情成分。另有《题画屏风》二十五首,也以精巧见长。题画诗在此之前极为少见,故这一组诗在题材的开拓上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山水诗的手法,把画面的内容同想象结合,既不脱离画面,又富于自然的生趣。这启发了后代常在画上配诗以扩充欣赏内涵的风气。不过,在庾信后期创作中,最受重视的,是与前一种风格很不相同的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庾信的性格,既非果敢决毅,又不善于自我解脱,亡国之哀、羁旅之愁、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却又不能找到任何出路,往往只是在无可慰解中强自慰解,结果却是愈陷愈深。所谓“情纠纷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使得诗中的情绪显得沉重无比。《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这一类诗的代表。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拟咏怀》之三)。杜甫曾经评价道,“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出自《咏怀古迹》第一首),最能说明庾信晚年的风格。
庾信后期的赋,也有很大变化。最著名的作品,是《哀江南赋》。赋前有序,是一篇能独立成章的骈文,交代作赋的缘由,概括全篇大意,语言精丽,意绪苍凉,本身就是一篇杰作。
庾信只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却被命运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并且必须承担这种“错位”带来的痛苦。这就是此诗的内涵。
成长经历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少负才名,博览群书。十五岁入宫为太子萧统伴读,十九岁任抄撰博士,后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元帝承圣三年(554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文学创作
大体说来,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庾信在梁时所作大多毁于战乱,留存很少,且基本上都是唱和之作。其中《奉和泛江》、《奉和山池》等,多写景之句。后一首中“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观察、描绘都很细致,与萧纲的诗十分相近。具有宫体气息的六言诗《舞媚娘》大概也作于南朝: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诗中写爱美的少女对青春的怜惜,虽包涵着伤感的情绪,却还是活泼而有生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