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望荆门千里外”出自宋代王溥的《寄邓洵美》,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nán wàng jīng mén qiān lǐ wài,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南望荆门千里外”全诗:衡阳归雁别重湖,衔到同人一纸书。
忽见姓名双泪落,不知消息十年余。
彩衣我已登黄阁,白社君犹葺旧居。
南望荆门千里外,暮云重叠满晴虚。
《寄邓洵美》是一首宋代王溥写给邓洵美的诗词。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多年后的思念之情。
中文译文:
衡阳的归雁二度离开重湖,
带来了同一个朋友写的一封信。
突然看到你的名字,泪水如雨般落下,
不知道你的消息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我已经穿上五彩的衣服登上黄阁,
你依然住在修缮好的旧居。
向南望去,千里之外是荆州的城门,
夜幕下,云层重叠,弥漫在晴朗的天空中。
赏析:
《寄邓洵美》是王溥写给离别多年的友人邓洵美的一首诗词。诗中通过描绘归雁、收到朋友的来信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关怀。诗中用归雁反复离开重湖的形象,暗示了离别的痛苦和归雁带来消息的期待。诗的后半部分转述了作者的行事现状和朋友所在的地方,从黄阁登高,望望云卷云舒的荆州,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表达了友情的深厚和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jì dèng xún měi
寄邓洵美
héng yáng guī yàn bié zhòng hú, xián dào tóng rén yī zhǐ shū.
衡阳归雁别重湖,衔到同人一纸书。
hū jiàn xìng míng shuāng lèi luò, bù zhī xiāo xī shí nián yú.
忽见姓名双泪落,不知消息十年余。
cǎi yī wǒ yǐ dēng huáng gé, bái shè jūn yóu qì jiù jū.
彩衣我已登黄阁,白社君犹葺旧居。
nán wàng jīng mén qiān lǐ wài, mù yún chóng dié mǎn qíng xū.
南望荆门千里外,暮云重叠满晴虚。
拼音:nán wàng jīng mén qiān lǐ wài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九泰 (仄韵) 去声九泰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出生于官宦世家,948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953年,官至宰相。周恭帝时,上表请修《世宗实录》,与扈蒙、张淡等共同编修。郭威任枢密使时,率军平河中叛乱,聘为幕僚。957年,周世宗柴荣请王溥选择将帅,王溥举荐向拱,再次取得胜利。世宗死,赵匡胤势力强大,“王溥亦阴效诚款”,并献奉宅园取悦于他。赵匡胤黄袍加身返京,王溥“降阶先拜”。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初年,封祁国公,982年八月去世。谥文献。
王溥于后汉乾祐中进士及第,授秘书郎。时李守贞等三镇叛乱,汉廷派郭威讨伐,郭威素知王溥才学出众,辟其为从事,为之效力。叛乱平定后,缴获了一大批朝中官员与叛将往来交通的文书,郭威将名字记下,准备一一查实,王溥劝道:“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郭威作了皇帝之后,王溥步步高升:广顺初,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二年(952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三年(953年),加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郭威临终时,所作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任命下达后,郭威说:“吾无忧矣”,当日即死去。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北汉乘周太祖之丧,由刘崇亲自率兵大举南侵。周世宗召集群臣商议准备亲自迎敌,宰相中只有王溥一人,力主世宗御驾亲征。这场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北汉的嚣张气焰,为后周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周世宗得胜还朝后,为褒扬王溥的远见卓识,加封其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发兵攻打秦、凤,王溥推荐向拱担任主帅,果然大获全胜,周世宗设宴庆贺,赐酒给王溥说:“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
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次年正月初一,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谎报契丹兵南犯,王溥、范质等未辨虚实,仓猝命赵匡胤率兵出征。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四日黎明,率军返回开封。在罗彦环的宝剑威逼下,王溥只好赽快给赵匡胤叩头,高称万岁。赵匡胤为安定人心,暂时保留了王溥的相位,并进位司空,但免去了他参知枢密院事的兼职,乾德二年(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开宝二年(969年)十月,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七年(982年)八月去世,时年61岁,谥文献。入宋以后,从表面上看王溥的地位在不断的上升,但实际上这只是赵匡胤笼络旧臣、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在逐步抬高其地位的同时,将其架空。
政治上的失意却使王溥有充裕的时间钻研学问。王溥家藏万卷,博学多识,尤长史学。周恭帝时,他曾上表请修《世宗实录》,恭帝命他与扈蒙、张淡、王格、董敦等共同编修,建隆二年八月,书成奏上。他又以唐苏冕所修《会要》仅详高祖至德宗九朝典制,崔铉修《续会要》亦止于宣宗,乃参以二书,复采宣宗至唐末史事,修成《唐会要》100卷,从帝号开篇,以四夷终卷,共分514事目,其细琐典故不能概以定目者,则别为杂录.附于各条之后,其中间载苏冕驳议,义例该备,足资考证,“于唐代沿革损益之制,极其详核”。特别是在苏、崔二书今已不存的情况下,该书是现存会要体史书中最早的一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王溥还广搜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朝旧史实录,分类纂辑,编成《五代会要》30卷,共分279事目,卷一至六记帝号与宫中制度、卷七记乐、卷八记礼、卷九记刑、卷十至十一记天文、卷十三至二十四记官制、卷二十五至二十六记民族与周边关系,内引诏令奏议等第一手资料颇多,极富史料价值。又因其成书在新、旧《五代史》之前,历来为史家所重,且欧阳修作《五代史》尊《春秋》之法,专务褒贬,许多重要史实,赖溥是编以传。四库馆臣称该书“收放失旧闻,厥功甚伟”,又说:“读五代史者,又何能无此一书哉!”
王溥的著作尚有《王溥集》20卷,《翰林酬唱集》(王溥与李昉、徐铉等唱和之作)1卷,均已散佚。
他虽屡居高位,但仍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