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我穷亦何因”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我穷亦何因”出自宋代赵蕃的《论诗寄硕父五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ǒ qióng yì hé yīn,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我穷亦何因”全诗

《论诗寄硕父五首》

我穷亦何因

诗人例多穷,我穷亦何因
频年走道路,一饥累其身。
箪瓢岂非福,天理元自均。
俯仰苟不愧,此心犹昔人。


赏析


《论诗寄硕父五首》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作品。这首诗以表达诗人的境遇为主题,通过自省和反思,展现了他对贫困和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诗词的中文译文:

论诗寄硕父五首

诗人例多穷,我穷亦何因。
频年走道路,一饥累其身。
箪瓢岂非福,天理元自均。
俯仰苟不愧,此心犹昔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的贫困为出发点,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贫穷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看法。

诗人首先提到自己一贫如洗,与其他诗人一样陷入了贫穷之中。然后他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也要陷入贫困之中呢?通过这种质问,诗人展现了对自身处境的认知和思考。

接着,诗人谈到自己多年来常常奔波于道路之间,一直饥饿困顿。这里的道路可以理解为他奔波于各种事务之间,辛勤努力却未能摆脱贫困。他的生活艰苦,却并不因此而抱怨。

在下一句中,诗人表达了一种对简朴生活的思考。他说箪瓢(用来盛饭食的简单容器)并非不幸,因为天理本来就是公平的。诗人认为,尽管他生活贫困,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因为贫穷并非必然的不幸,而是天意的安排。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内心的反思。诗人说,不论是仰视还是俯视,只要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信仰,就不会对人生感到愧疚。他的内心仍然保持着对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坚守,与古人的心境相通,不忘初心。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的深思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同时体现了他对于简朴生活和传统美德的坚守。

“我穷亦何因”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lùn shī jì shuò fù wǔ shǒu
论诗寄硕父五首

shī rén lì duō qióng, wǒ qióng yì hé yīn.
诗人例多穷,我穷亦何因。
pín nián zǒu dào lù, yī jī lèi qí shēn.
频年走道路,一饥累其身。
dān piáo qǐ fēi fú, tiān lǐ yuán zì jūn.
箪瓢岂非福,天理元自均。
fǔ yǎng gǒu bù kuì, cǐ xīn yóu xī rén.
俯仰苟不愧,此心犹昔人。

“我穷亦何因”平仄韵脚


拼音:wǒ qióng yì hé yīn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作者简介


赵蕃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作者介绍


赵蕃的介绍

  赵蕃(诗人,学者)(一一四三~一二一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理宗绍定二年,年八十七岁。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水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水永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十七卷。

  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当时著名学者、弋阳人谢枋得曾提到,江西诗派传至“二泉”,隆昌极致,但此二人死后,江西诗派的气脉也因此而断绝,风华不再。

  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师从刘清之,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问学于朱熹,能诗,宗黄庭坚,与韩淲合称二泉先生。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