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门开如沸羹”出自宋代张舜民的《元夕端居感事四绝句》,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í èr mén kāi rú fèi gē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十二门开如沸羹”全诗:十二门开如沸羹,灯光月色逐人行。
春城无处无歌舞,一曲未终天又明。
这首诗词是宋代张舜民创作的《元夕端居感事四绝句》。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十二门开如沸羹,
灯光月色逐人行。
春城无处无歌舞,
一曲未终天又明。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元夕夜晚的景象和作者在其间的感受。元夕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古代人们庆祝元宵节的日子,而“端居”意味着在家中守夜。诗中通过描述门户繁忙如沸腾的汤羹,灯光和月色与人们行走相伴,以及春城中无处可见的歌舞等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热闹喜庆的元夕夜晚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叹。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元夕夜晚的景象,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感受。首句“十二门开如沸羹”中的“沸羹”形象地描绘了门户繁忙的场景,给人一种喧嚣、热闹的感觉。接着,灯光和月色“逐人行”,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但在这热闹景象的背后,作者却感叹春城中不再有歌舞之乐,使整个诗词的氛围突然转变。
最后一句“一曲未终天又明”,短短几个字却给人以深思。作者用音乐的比喻来表达时间的流逝,一曲未终,意味着欢乐的时光还未结束,而“天又明”则暗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了。这句话中蕴含着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短暂性的感慨,使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深意。
通过对元夕夜晚景象的描绘,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曾经欢乐喜庆的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中对于美好时光的短暂和无法挽回的感叹。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练、生动的语言,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使读者在感受元夕夜晚的喧嚣和热闹的同时,也思考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光。
yuán xī duān jū gǎn shì sì jué jù
元夕端居感事四绝句
shí èr mén kāi rú fèi gēng, dēng guāng yuè sè zhú rén xíng.
十二门开如沸羹,灯光月色逐人行。
chūn chéng wú chǔ wú gē wǔ, yī qǔ wèi zhōng tiān yòu míng.
春城无处无歌舞,一曲未终天又明。
拼音:shí èr mén kāi rú fèi gēng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张舜民随高遵裕西征灵夏,无功而还,他作诗嘲讽有"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西征途中二绝》)等句,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贬为监郴州酒税。其后位渐通显,而议论雄迈,气不少衰。晁公武称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晚年作乐府百余篇。自序中说:"年□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麦》吸取民间乐府手法,描述四月麦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劳动场面,并揭露官赋剥削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
张舜民的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误为苏词。宋人周紫芝《书张舜民集后》说:"世所歌东坡南迁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二语,乃舜民过岳阳楼作"。张舜民生平爱画,且题评精确。虽南迁羁旅中,所经各地也必搜访题识,东南各处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载录。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词存四首。以《卖花声》为最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