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闻染竹啼”出自唐代杜易简的《湘川新曲二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ēng wén rǎn zhú tí,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憎闻染竹啼”全诗:昭潭深无底,橘洲浅而浮。
本欲凌波去,翻为目成留。
愿君稍弭楫,无令贱妾羞。
二八相招携,采菱渡前溪。
弱腕随桡起,纤腰向舸低。
自解看花笑,憎闻染竹啼。
湘川新曲二首
昭潭深无底,橘洲浅而浮。
本欲凌波去,翻为目成留。
愿君稍弭楫,无令贱妾羞。
二八相招携,采菱渡前溪。
弱腕随桡起,纤腰向舸低。
自解看花笑,憎闻染竹啼。
中文译文:
昭潭湖水深邃无底,橘洲浅而漂浮。
本来想要踏浪而去,却变为凝眸停留。
愿君稍稍轻放橹,不要让贱妾羞愧。
二十八娘子相邀同行,采菱渡过前溪。
纤纤弱腕随着桨起伏,婀娜纤腰向船低垂。
自己心领神会,看花儿自然会笑出声,却讨厌听到竹林中的啼叫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杜易简所作,通过描绘湘川的美景和描写女子采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的昭潭湖水深不见底,橘洲浅而浮动,形象地描述了湘川的独特景色。诗人本来打算乘船行走湖面,但迷上了湖水中映照的美景,凝视不去。他希望船夫稍稍放慢船速,以免让自己的伴侣感到羞愧。
接着,诗人描写了二十八娘子们一起采菱的情景。她们以娇美的姿态,纤细的手腕配合划桨的动作,曼妙的腰身向船舷倾斜。诗人展示了女子在船上的柔美姿态,给人以一幅动人的画面。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欣赏美景的心境。他深得自然之趣,看到花儿自然而笑,却讨厌听见竹林中的啼叫声,因为那会打破他心中的宁静和美好。
整首诗情感细腻,描写了湘川美景和女子的美丽形象,展现了诗人对美的向往和热爱,同时也映照出作者对于自然和宁静的追求。
xiāng chuān xīn qǔ èr shǒu
湘川新曲二首
zhāo tán shēn wú dǐ, jú zhōu qiǎn ér fú.
昭潭深无底,橘洲浅而浮。
běn yù líng bō qù, fān wèi mù chéng liú.
本欲凌波去,翻为目成留。
yuàn jūn shāo mǐ jí, wú lìng jiàn qiè xiū.
愿君稍弭楫,无令贱妾羞。
èr bā xiāng zhāo xié, cǎi líng dù qián xī.
二八相招携,采菱渡前溪。
ruò wàn suí ráo qǐ, xiān yāo xiàng gě dī.
弱腕随桡起,纤腰向舸低。
zì jiě kàn huā xiào, zēng wén rǎn zhú tí.
自解看花笑,憎闻染竹啼。
拼音:zēng wén rǎn zhú tí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八齐
[唐]杜易简(公元?年至六七三年左右)字不详,襄州襄阳人。约卒于唐高宗咸享末年。九岁能属文。长博学,为姨兄岑文本所器。第进士,补渭南尉。咸亨初,历殿中侍御史。尝道遇吏部尚书李敬玄不避,敬玄召为考功员外郎屈之易简上书言敬玄罪。敬玄曰:“襄阳儿轻薄乃尔”!因奏易简险躁,贬为开州司马。易简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及御史台杂注五卷,并传于世。
不让武则天当皇后的杜易简(唐高宗咸亨年间——约公元675年贬开州)
湖北襄阳人杜易简,大约是唐朝第一个因政治斗争而被贬开州,并死在开州的倒霉人物。杜易简本来也是一位少年才俊。《旧唐书》里说他九岁能文,年龄稍长,便“博学有高名”。他的姨兄岑文本又是当朝中书令,于是顺利考中进士,并担任了殿中侍御史之职。到唐高宗咸亨四年,杜易简已官至考功员外郎。在他担任考官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一共有79人进士及第。倘若杜易简在官场老是这么顺风顺水,想必就和开州无缘了。赶巧的是唐高宗李治身边冒出了那个被骆宾王骂作“狐媚偏能惑主”的武昭仪,在朝廷重臣许敬宗、李敬玄的鼓噪下跃跃欲试,一心想当皇后。而当朝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和吏部侍郎裴行简则坚决反对。杜易简很不幸站在了这些人一边,他不知道武则天当不当皇后原是皇上的家事,只有唐高宗本人说了才算,竟然写了一道奏疏去弹劾李敬玄。唐高宗李治想必是龙颜大怒,不久就找了个“恶其朋党”的借口,下一道圣旨,将杜易简贬为开州司马。一帆风顺的杜易简哪里受过这等委屈,更没想到此事会惹恼了皇上,又急又气又怕,到开州不久就死掉了。
整个襄阳杜氏家族的官运总的来说是不畅的,杜易简遭此厄运原本不足为奇。他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主要还是他与唐朝两大文曲星的关系。一位是杜甫。杜甫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而杜审言则是杜易简的堂弟。另一位是王勃。《旧唐书》里说王勃六岁写文章便“构思无滞,词情英迈”,而第一个出来给神童戴高帽子的正是杜易简。杜易简是王勃父亲的挚友,他的口头表扬借用了《世说新语》中谢安、谢玄把人才比作宝树的套话:“此王氏三珠树也!”这句话显然给少年王勃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于后来才高八斗的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表达谦辞时突然想起了杜易简,就专门在后面加了一句,说自己“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