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早知大理官”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早知大理官”出自唐代韩愈的《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员外翰林三学士》,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ǎo zhī dà lǐ guān,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

“早知大理官”全诗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员外翰林三学士》

早知大理官

孤臣昔放逐,血泣追愆尤。
汗漫不省识,恍如乘桴浮。
或自疑上疏,上疏岂其由。
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
上怜民无食,征赋半已休。
有司恤经费,未免烦征求。
富者既云急,贫者固已流。
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
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
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
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
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
拜疏移閤门,为忠宁自谋。
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
下陈畿甸内,根本理宜优。
积雪验丰熟,幸宽待蚕麰.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
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州。
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
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雠。
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
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
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
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
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
黾勉不回顾,行行诣连州。
朝为青云士,暮作白头囚。
商山季冬月,冰冻绝行輈.春风洞庭浪,出没惊孤舟。
逾岭到所任,低颜奉君侯。
酸寒何足道,随事生疮疣。
远地触途异,吏民似猿猴。
生狞多忿很,辞舌纷嘲啁。
白日屋檐下,双鸣斗鸺鶹.有蛇类两首,有蛊群飞游。
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
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雷霆助光怪,气象难比侔。
疠疫忽潜遘,十家无一瘳。
猜嫌动置毒,对案辄怀愁。
前日遇恩赦,私心喜还忧。
果然又羁絷,不得归锄耰.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
栖栖法曹掾,何处事卑陬。
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
早知大理官,不列三后俦。
何况亲犴狱,敲搒发奸偷。
悬知失事势,恐自罹罝罘。
湘水清且急,凉风日修修。
胡为首归路,旅泊尚夷犹。
昨者京使至,嗣皇传冕旒。
赫然下明诏,首罪诛共吺。
复闻颠夭辈,峨冠进鸿畴。
班行再肃穆,璜珮鸣琅璆.伫继贞观烈,边封脱兜鍪。
三贤推侍从,卓荦倾枚邹。
高议参造化,清文焕皇猷。
协心辅齐圣,致理同毛輶。
小雅咏鹿鸣,食苹贵呦呦。
遗风邈不嗣,岂忆尝同裯.失志早衰换,前期拟蜉蝣。
自从齿牙缺,始慕舌为柔。
因疾鼻又塞,渐能等薰莸。
深思罢官去,毕命依松楸。
空怀焉能果,但见岁已遒。
殷汤闵禽兽,解网祝蛛蝥。
雷焕掘宝剑,冤氛消斗牛。
兹道诚可尚,谁能借前筹。
殷勤答吾友,明月非暗投。


赏析


我从前放逐,血哭着追过失。
漫无边际没有记忆,恍如乘桴浮。
或怀疑自己上疏,上疏是由。
这年京师大旱,田地不收。
皇上怜悯百姓没有吃,征赋半已经休息。
有司抚恤经费,未免麻烦征收。
富人已经说急,贫穷的人已经流。
传到民间,婴儿弃渠沟。
拿男人容易斗米,摆动手臂没有肯酬。
我当时离开大路,饥饿的人多么稠。
亲逢路边死去,站久咿嚘。
回家不能吃,如有鱼中钩。
恰好任御史,确实当得说秋天。
拜疏移到合门,为忠宁从计划。
上陈疾苦,不要让切断他的喉咙。
下陈京郊内,根理所应当优先。
积雪验证丰收,到宽等蚕麰.天子怜悯地感,司空叹亲热。
说就是布置,反而把炎州。
同官全部才华,偏好柳和刘。
或者担心语言泄露,传的掉冤仇。
二儿子不适合你,将怀疑断还不。
中使来到城门,派遣,一会不能留。
病妹妹躺在床褥,分知隔明幽。
悲伤地哭着请求到别,各种请求不点头头。
弱妻子抱着小儿子,出任忘惭愧羞耻。
努力不回顾,走到连州。
朝为高尚人士,晚上作白头囚犯。
商山季冬月,冰冻绝行轨迹.春季风洞中浪,我船出没惊。
越岭到所任,低颜奉君侯。
酸寒何足道,随事生了疮瘤子。
远地触方式不同,官吏百姓像猿猴。
生凶恶脾气暴躁凶狠,言辞能舌纷纷嘲笑。
白日屋檐下,双鸣斗鸺鶹.有蛇种类两首,有蛊群飞游。
严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
飓起最可怕,訇咆哮颠簸山丘。
雷霆助光怪,气象灾难比相等。
瘟疫忽然悄悄遭遇,十家没有一个好。
猜疑动下毒,对着桌子就怀愁。
以前遇皇恩大赦,心里高兴还忧虑。
果然又羁系,回不去锄耙.这府雄又大,腾凌尽戈矛。
栖在法曹掾,什么地方事卑角。
生平仰慕仁义,所学都孔周。
早知道大理官,不列三后相比。
何况亲讼狱,敲用刑发奸猾偷盗。
悬知道失去形势,担心自己遭到兽兽。
湘水清且急,凉风日修修。
为什么首先退路,旅泊还留恋。
昨天的京使到,新皇传皇冠。
赫然下明诏,自首被一起吺。
又听到颠夭折等,峨冠进鸿畴。
班行再次肃穆,璜佩玉鸣琅缪.期待着继续贞观烈,边封脱下头盔。
三贤推侍从,卓越倾枚邹。
高议参造化,清吕文焕皇猷。
同心协力辅佐齐圣,致理同毛轻。
小雅吟咏《鹿鸣》,吃草贵呦呦。
遗风邈不继承,难道还记得曾同裯.失志早衰换,之前比拟弱小蝣。
从牙齿缺,开始羡慕舌为柔。
因病鼻子又堵塞,渐渐地能等善恶香臭。
深思罢官离去,说完命令依照松楸。
怀念他能成功,但见一年已经成熟。
商汤闵禽兽,解网祝蜘蛛中。
雷焕掘宝剑,冤氛消斗牛。
这道的确可以还,谁能借前筹。
殷勤地回答我的朋友,第二个是暗投。

“早知大理官”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fù jiāng líng tú zhōng jì zèng wáng èr shí bǔ quē lǐ shí yī shí yí yuán wài hàn lín sān xué shì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员外翰林三学士

gū chén xī fàng zhú, xuè qì zhuī qiān yóu.
孤臣昔放逐,血泣追愆尤。
hàn màn bù xǐng shí, huǎng rú chéng fú fú.
汗漫不省识,恍如乘桴浮。
huò zì yí shàng shū, shàng shū qǐ qí yóu.
或自疑上疏,上疏岂其由。
shì nián jīng shī hàn, tián mǔ shǎo suǒ shōu.
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
shàng lián mín wú shí, zhēng fù bàn yǐ xiū.
上怜民无食,征赋半已休。
yǒu sī xù jīng fèi, wèi miǎn fán zhēng qiú.
有司恤经费,未免烦征求。
fù zhě jì yún jí, pín zhě gù yǐ liú.
富者既云急,贫者固已流。
chuán wén lǘ lǐ jiān, chì zǐ qì qú gōu.
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
chí nán yì dòu sù, diào bì mò kěn chóu.
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
wǒ shí chū qú lù, è zhě hé qí chóu.
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
qīn féng dào biān sǐ, zhù lì jiǔ yī yōu.
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
guī shě bù néng shí, yǒu rú yú zhōng gōu.
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
shì huì chú yù shǐ, chéng dāng de yán qiū.
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
bài shū yí gé mén, wèi zhōng níng zì móu.
拜疏移閤门,为忠宁自谋。
shàng chén rén jí kǔ, wú lìng jué qí hóu.
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
xià chén jī diān nèi, gēn běn lǐ yí yōu.
下陈畿甸内,根本理宜优。
jī xuě yàn fēng shú, xìng kuān dài cán móu. tiān zǐ cè rán gǎn, sī kōng tàn chóu móu.
积雪验丰熟,幸宽待蚕麰.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
wèi yán jí shī shè, nǎi fǎn qiān yán zhōu.
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州。
tóng guān jǐn cái jùn, piān shàn liǔ yǔ liú.
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
huò lǜ yǔ yán xiè, chuán zhī luò yuān chóu.
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雠。
èr zi bù yí ěr, jiāng yí duàn hái bù.
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
zhōng shǐ lín mén qiǎn, qǐng kè bù dé liú.
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
bìng mèi wò chuáng rù, fēn zhī gé míng yōu.
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
bēi tí qǐ jiù bié, bǎi qǐng bù hàn tóu.
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
ruò qī bào zhì zǐ, chū bài wàng cán xiū.
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
mǐn miǎn bù huí gù, xíng xíng yì lián zhōu.
黾勉不回顾,行行诣连州。
cháo wèi qīng yún shì, mù zuò bái tóu qiú.
朝为青云士,暮作白头囚。
shāng shān jì dōng yuè, bīng dòng jué xíng zhōu. chūn fēng dòng tíng làng, chū mò jīng gū zhōu.
商山季冬月,冰冻绝行輈.春风洞庭浪,出没惊孤舟。
yú lǐng dào suǒ rèn, dī yán fèng jūn hóu.
逾岭到所任,低颜奉君侯。
suān hán hé zú dào, suí shì shēng chuāng yóu.
酸寒何足道,随事生疮疣。
yuǎn dì chù tú yì, lì mín shì yuán hóu.
远地触途异,吏民似猿猴。
shēng níng duō fèn hěn, cí shé fēn cháo zhāo.
生狞多忿很,辞舌纷嘲啁。
bái rì wū yán xià, shuāng míng dòu xiū liú. yǒu shé lèi liǎng shǒu, yǒu gǔ qún fēi yóu.
白日屋檐下,双鸣斗鸺鶹.有蛇类两首,有蛊群飞游。
qióng dōng huò yáo shàn, shèng xià huò zhòng qiú.
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
jù qǐ zuì kě wèi, hōng xiāo bǒ líng qiū.
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léi tíng zhù guāng guài, qì xiàng nán bǐ móu.
雷霆助光怪,气象难比侔。
lì yì hū qián gòu, shí jiā wú yī chōu.
疠疫忽潜遘,十家无一瘳。
cāi xián dòng zhì dú, duì àn zhé huái chóu.
猜嫌动置毒,对案辄怀愁。
qián rì yù ēn shè, sī xīn xǐ hái yōu.
前日遇恩赦,私心喜还忧。
guǒ rán yòu jī zhí, bù dé guī chú yōu. cǐ fǔ xióng qiě dà, téng líng jǐn gē máo.
果然又羁絷,不得归锄耰.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
xī xī fǎ cáo yuàn, hé chǔ shì bēi zōu.
栖栖法曹掾,何处事卑陬。
shēng píng qǐ rén yì, suǒ xué jiē kǒng zhōu.
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
zǎo zhī dà lǐ guān, bù liè sān hòu chóu.
早知大理官,不列三后俦。
hé kuàng qīn àn yù, qiāo bàng fā jiān tōu.
何况亲犴狱,敲搒发奸偷。
xuán zhī shī shì shì, kǒng zì lí jū fú.
悬知失事势,恐自罹罝罘。
xiāng shuǐ qīng qiě jí, liáng fēng rì xiū xiū.
湘水清且急,凉风日修修。
hú wéi shǒu guī lù, lǚ pō shàng yí yóu.
胡为首归路,旅泊尚夷犹。
zuó zhě jīng shǐ zhì, sì huáng chuán miǎn liú.
昨者京使至,嗣皇传冕旒。
hè rán xià míng zhào, shǒu zuì zhū gòng dōu.
赫然下明诏,首罪诛共吺。
fù wén diān yāo bèi, é guān jìn hóng chóu.
复闻颠夭辈,峨冠进鸿畴。
bān xíng zài sù mù, huáng pèi míng láng qiú. zhù jì zhēn guān liè, biān fēng tuō dōu móu.
班行再肃穆,璜珮鸣琅璆.伫继贞观烈,边封脱兜鍪。
sān xián tuī shì cóng, zhuō luò qīng méi zōu.
三贤推侍从,卓荦倾枚邹。
gāo yì cān zào huà, qīng wén huàn huáng yóu.
高议参造化,清文焕皇猷。
xié xīn fǔ qí shèng, zhì lǐ tóng máo yóu.
协心辅齐圣,致理同毛輶。
xiǎo yǎ yǒng lù míng, shí píng guì yōu yōu.
小雅咏鹿鸣,食苹贵呦呦。
yí fēng miǎo bù sì, qǐ yì cháng tóng chóu. shī zhì zǎo shuāi huàn, qián qī nǐ fú yóu.
遗风邈不嗣,岂忆尝同裯.失志早衰换,前期拟蜉蝣。
zì cóng chǐ yá quē, shǐ mù shé wèi róu.
自从齿牙缺,始慕舌为柔。
yīn jí bí yòu sāi, jiàn néng děng xūn yóu.
因疾鼻又塞,渐能等薰莸。
shēn sī bà guān qù, bì mìng yī sōng qiū.
深思罢官去,毕命依松楸。
kōng huái yān néng guǒ, dàn jiàn suì yǐ qiú.
空怀焉能果,但见岁已遒。
yīn tāng mǐn qín shòu, jiě wǎng zhù zhū máo.
殷汤闵禽兽,解网祝蛛蝥。
léi huàn jué bǎo jiàn, yuān fēn xiāo dòu niú.
雷焕掘宝剑,冤氛消斗牛。
zī dào chéng kě shàng, shuí néng jiè qián chóu.
兹道诚可尚,谁能借前筹。
yīn qín dá wú yǒu, míng yuè fēi àn tóu.
殷勤答吾友,明月非暗投。

“早知大理官”平仄韵脚


拼音:zǎo zhī dà lǐ guān
平仄:仄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作者简介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作者介绍


韩愈的生平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晋升为中书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虽然仅在袁州九个月,却办了一件“禁隶”的大好事,据新旧《唐书》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曰:禁其为隶。”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建了昌黎书院(今存)表示纪念。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的评价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潘向黎

  韩愈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才,他的影响使无数帝王将相相形见绌。在中唐的政治舞台上,他扮演过监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诰、刑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绩。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坚决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故宋人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弱”的丰功伟绩。

韩愈的主要成就

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教育思想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 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师说》 《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等。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 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文学成就
  古文运动
  后人把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苏轼据此称 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文学创作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韩愈的墓地

  韩愈墓位于河南省焦作孟州市孟县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丘陵地带。墓冢高大,有砖石围墙,翠柏蓊郁,芳草芨芨,枣树成林。墓前有韩愈祠,明代建筑,三进院落,韩愈雕像坐于祠中。

  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墓地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1.2丈;右株高4丈,围1.1丈。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 韩愈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韩愈的轶事典故

谏诤之路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要做好谏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虽然他最终并没能做成谏官,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条。

风流成性
  据传韩愈很纵欲,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于是韩愈听了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宋人陶谷《清异录》上说:“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韩愈的介绍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去世。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