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依枯节死”出自唐代齐己的《古松》,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ù yī kū jié sǐ,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
“蠹依枯节死”全诗:雷电不敢伐,鳞皴势万端。
蠹依枯节死,蛇入朽根盘。
影浸僧禅湿,声吹鹤梦寒。
寻常风雨夜,应有鬼神看。
诗词:《古松》
作者:齐己
朝代:唐代
雷电不敢伐,鳞皴势万端。
蠹依枯节死,蛇入朽根盘。
影浸僧禅湿,声吹鹤梦寒。
寻常风雨夜,应有鬼神看。
中文译文:
雷电都不敢触碰它,树皮皱纹多如鳞甲。
蠹虫附着在枯节上死去,蛇盘踞在朽根下。
树影潜入僧侣的寺庙,风声吹散鹤的梦境。
在平凡的风雨夜晚,定有鬼神在窥视。
诗意:
这首诗以一棵古老的松树为主题。松树象征着长寿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它们在自然界中常常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诗中表现了这棵松树的威严和庄重。雷电都不敢靠近它,显示了它的伟大和威力。树皮上的皱纹数不胜数,形容了它历经岁月的沧桑和坚忍。蠹虫生活在枯节上,蛇蜿蜒在朽根下,显示了生命的枯朽和死亡的存在。松树的影子渗透进僧侣的禅室,风声吹散鹤的梦境,传达了松树作为宇宙灵性象征的重要意义。诗人笔下的风雨夜晚,更加增添了神秘和诡异的氛围,暗示着鬼神的存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棵古松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通过雷电不敢伐和树皮上的鳞皴,展现了松树的神圣和坚韧。蠹虫和蛇的形象暗示了生命的消亡和衰老。影浸僧禅湿和声吹鹤梦寒,将松树与精神世界联系起来,显示了它作为精神象征的意义。最后,寻常风雨夜和鬼神的出现给整首诗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对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猜测和探索提出了问题。这首诗描绘了松树的庄严和威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gǔ sōng
古松
léi diàn bù gǎn fá, lín cūn shì wàn duān.
雷电不敢伐,鳞皴势万端。
dù yī kū jié sǐ, shé rù xiǔ gēn pán.
蠹依枯节死,蛇入朽根盘。
yǐng jìn sēng chán shī, shēng chuī hè mèng hán.
影浸僧禅湿,声吹鹤梦寒。
xún cháng fēng yǔ yè, yīng yǒu guǐ shén kàn.
寻常风雨夜,应有鬼神看。
拼音:dù yī kū jié sǐ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