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出自唐代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诗句共9个字,诗句拼音为:jūn zǐ shì yǐ zhī miào táng shǐ néng,诗句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

“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全诗

《李云南征蛮诗》

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
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
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
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


赏析


李云南征蛮诗注释

⑴李云南:即李宓,曾任侍御史,剑南留后。蛮:即南诏。
⑵杨公:即杨国忠。
⑶交趾:古县名,在今越南河内西北。
⑷百王:历代帝王。
⑸庙堂:朝廷。
⑹忝:有愧于。
⑺赫斯怒:勃然大怒。
⑻节制:节度使的简称,即杨国忠。
⑼天海:洱海,在今云南大理、洱源两县市间。
⑽梯巘:险峻的山。
⑾北户:房门北向,古代交趾一带习俗,指南越之地。
⑿蜂趸:代指南蛮军队。
⒀动白日:典出《史记·邹阳列传》。
⒁晡:申时。僰僮:被掠卖为童仆的僰人。
⒂亭堠:瞭望的岗楼建筑。
⒃饬躬:整饬其身,端正其心。
⒄交州:交趾郡。
⒅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⒆孙吴:著名军事家孙武和吴起。
⒇谢:惭愧。深衷:内心,衷情。

李云南征蛮诗创作背景

  根据诗前小序可知: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杨国忠奏请由李宓出征南诏。此战异常艰苦,转战行程达数万里之遥。几经周折,李宓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四月回到长安,向诗人自述其征战之惨烈,诗人为之感动而作此诗。关于李宓征南诏事,史书多有记载,出入较大。所谓南诏,据《旧唐书》记载:“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蜀时为诸葛亮所征,皆臣服之……高宗时来朝……武后时来朝。”可见,南诏自三国后,一直臣服于中原势力,相安无事,直到公元748年(天宝七载),云南太守张虔陀因“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时“遣人骂辱之,乃密奏其罪恶”,首先挑起边境事端,造成连年烽烟。“十二载,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执国政,乃奏征天下后兵,俾留后,侍御史李宓将十余万,辇饷者在外,涉海瘴死者相属于路,天下始骚然苦之。宓复败于大和城北,死者十八、九。”至于李宓本人,据《旧唐书·本纪第九》所载“为阁罗凤所擒”。而《新唐书·本纪第五》则曰“死之”。关于战后,《资治通鉴》曰:“杨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中国兵讨之,前后死者几二十万人……”具体时间上,史书记载与此诗序文都有出入,或许是李宓自述时,多有闪烁其词,具体情形有待进一步考证。

李云南征蛮诗简析

  征南诏这场战争是杨国忠把持朝政,为博名邀功而随意派遣边鄙一太守盲目攻击周边弱小民族的冒失行为。事先没有经过仔细调查,事中又不能随机应变,导致了这场战争大败的灭顶之灾。然而这些内幕则不是高适所能深知,或者虽知而不敢言,但诗中所描述的山穷水尽的情形,所歌颂战士们无所畏惧的气概,的确荡气回肠,足以警戒世人,发人深省。

  在这首诗中,诗人目的不在分析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和成败得失,而在称赞战士们为国赴难,不顾自身安危的慷慨激昂的感人举动。但诗人选取这么一个材料,却只是为了表达如此片面的见解,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十分书呆子气,给人一种本末倒置之感,这自然是诗人见识为时代和自身经历局限所致。

“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lǐ yún nán zhēng mán shī
李云南征蛮诗

shèng rén hè sī nù, zhào fá xī nán róng.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
sù mù miào táng shàng, shēn chén jié zhì xióng.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suì lìng gǎn jī shì, dé jiàn fēi cháng gōng.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liào sǐ bù liào dí, gù ēn níng gù zhōng.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gǔ xíng tiān hǎi wài, zhuǎn zhàn mán yí zhōng.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tī yǎn jìn gāo niǎo, chuān lín jīng dú chóng.
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guǐ mén wú guī kè, běi hù duō nán fēng.
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
fēng chài gé wàn lǐ, yún léi suí jiǔ gōng.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cháng qū dà làng pò, jí jī qún shān kōng.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xiǎng dào hū yǐ yuǎn, xuán jūn chuí yù qióng.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jīng chéng dòng bái rì, fèn báo lián cāng qióng.
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
yě shí jué tián shǔ, bū cān jiān bó tóng.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shōu bīng liè tíng hòu, tà dì mí xī dōng.
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
lín shì chǐ gǒu miǎn, lǚ wēi néng chì gōng.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
jiāng xīng dú zhào yào, biān sè hé míng méng.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lú shuǐ yè kě shè, jiāo zhōu jīn shǐ tōng.
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guī lái cháng ān dào, zhào jiàn gān quán gōng.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lián lìn ruò wèi sǐ, sūn wú zhī àn tóng.
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xiāng féng lùn yì qì, kāng kǎi xiè shēn zhōng.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

“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平仄韵脚


拼音:jūn zǐ shì yǐ zhī miào táng shǐ néng
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蒸

作者简介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作者介绍


高适的生平

  高适 (700年—765年)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的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

高适的爱国精神

  高适自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所以他对保卫边疆的爱国将领作了热情的歌颂。如《送浑将军出塞》诗中对浑将军的刻画是很出色的。在敌人入侵、“昨日边庭羽书至”的时候,浑将军就慷慨出征。“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二句不沾将军本身,却正衬托出将军忠勇为国、心情异常激动的精神面貌。“黄云白草”的塞外风光,与“击剑酣歌”的昂扬精神,进一步突出了一个不畏艰苦、为国忘身、心情乐观的爱国将领的形象。通篇严整而飞动,魄力雄毅,风骨遒上,与《燕歌行》同样表现了高适七古的艺术特征。 对于收复失地,高适同样是兴奋鼓舞的。天宝十二载五月,哥舒翰收复久已沦陷的九曲黄河,他写了豪壮而充满喜悦心情的《九曲词》,其第二、第三首云: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磷。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在这里也表现了他希望边疆巩固,获致太平的愿望。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