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声寒动叶”出自唐代萧颖士的《越江秋曙》,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ín shēng hán dòng yè,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林声寒动叶”全诗:扁舟东路远,晓月下江濆。
潋滟信潮上,苍茫孤屿分。
林声寒动叶,水气曙连云。
暾日浪中出,榜歌天际闻。
伯鸾常去国,安道惜离群。
延首剡溪近,咏言怀数君。
《越江秋曙》是唐代诗人萧颖士的作品。诗人以秋天的清晨为背景,描绘了自己乘船越过江濆的情景,表达了对离别和思念的感慨。
诗人乘坐船只驶向东方远方的路途,船行在江上,远离了家乡。这时的天空明月皎洁,倒映在江面上,形成美丽的景色。江水的波浪连绵不断,给人以深深的感触。在远离的苍茫的江濆之中,孤立的小岛分布其中。寒风吹动林木的叶子,发出哗哗的声音。晨光中,水面上升腾起了蒸汽,与云彩连绵在一起。逐渐升起的太阳照在波浪之中,唯有空旷的天际传来渔船上榜歌的歌声。
诗中提及了伯鸾,伯鸾是指诸葛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关注和对才子的景仰之情。诗人虽然远离了故乡,但依然想念离散的朋友,祝愿他们平安。诗人离散剑溪已经很近了,抬头看望天空,凝神思念朋友们,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早晨的景色,展示了宏伟的自然景观,传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对朋友的祝福。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yuè jiāng qiū shǔ
越江秋曙
piān zhōu dōng lù yuǎn, xiǎo yuè xià jiāng fén.
扁舟东路远,晓月下江濆。
liàn yàn xìn cháo shàng, cāng máng gū yǔ fēn.
潋滟信潮上,苍茫孤屿分。
lín shēng hán dòng yè, shuǐ qì shǔ lián yún.
林声寒动叶,水气曙连云。
tūn rì làng zhōng chū, bǎng gē tiān jì wén.
暾日浪中出,榜歌天际闻。
bó luán cháng qù guó, ān dào xī lí qún.
伯鸾常去国,安道惜离群。
yán shǒu shàn xī jìn, yǒng yán huái shù jūn.
延首剡溪近,咏言怀数君。
拼音:lín shēng hán dòng yè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六叶
萧颖士(717~768年),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文人、名士。萧高才博学,著有《萧茂挺集》。门人共谥“文元先生”。工于书法,长于古籀文体,时人论其“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工古文辞,语言朴实;诗多清凄之言。家富藏书,玄宗时,家居洛阳,已有书数千卷。安禄山谋反后,他把藏书转移到石洞坚壁,独身走山南。其文多已散佚,有《萧梁史话》《游梁新集》及文集10余卷,明人辑录有《萧茂挺文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20首,收其文2卷。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
4岁能作文,10岁补太学生。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进士第一。天宝初年(743年左右)补秘书正字。时为裴耀卿、张钧、韦述等名士所器重,名扬天下,从业学生众多,世称“萧夫子”。唐天宝年间,受召任集贤校理。李林甫曾想召见,萧置之不理。他按《春秋》义类编年,写《传》百篇,又作《伐樱桃赋》以刺李林甫。后经史官韦述推荐任史馆待制。因不屈于李林甫而调任河南府参军事。时安禄山得宠,萧颖士托病隐于太室山。禄山反,萧走访几个镇守使,陈述守御之计。永王磷召请他,不应。后客死于汝南。门人共谥“文元先生”。萧高才博学,著有《萧茂挺集》。
南朝梁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自恃才华,傲慢无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奉使到民间搜括遗书,结果久未复命,被劾免官。留客濮阳教授,以推引后进为己任,教诲弟子坚持道德与文章,认为“学也者,所务乎宪章典法,膏腴德义而已”,反对“征辨说,摭文字”,人称萧夫子。后召为集贤校理,不肯依附宰相李林甫,受其排斥,出为广陵参军事,作《伐樱桃树赋》。结果激怒李林甫,被免官。萧颖士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
倭国派遣使臣来朝,愿聘请萧夫子为师, 因中书舍人张渐等反对而止。安史之乱时,曾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谏言坚守南阳。宰相崔圆让他做扬州功曹参军,仅一日便挂冠而去。萧颖士一生仕途多舛,晚年弃官,客死汝南,谥曰文元先生。其作品大多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收入《四库全书》。有女嫁柳中庸。
萧颖士为南朝梁宗室的后裔,世为官宦之家,因而较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史载,他自幼聪颖好学,过目成诵,四岁能文,10岁补太学生,19岁即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举进士,对策第一。天宝初年,补秘书正字,奉使至赵卫间搜求遗书,久未复命,被劾[2] 免官。后召为集贤校理,因不肯谄事宰相李林甫,受其排斥,出为广陵参军事。心有不平,作《伐樱桃树赋》以讥刺,触怒林甫,遂免官。曾依《春秋》体例,撰写编年史百篇。史官韦述荐以自代,召为史馆待制,不肯屈事李林甫,再度免官。后李林甫死,在安史乱中,曾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终官扬州功曹参军,因称“萧功曹”。颖士一生刚直有节,仕途多舛,最后弃官而去,客死汝南,门人共谥曰文元先生。
萧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名重当时,人称萧夫子。日本使者来朝,曾表示要请萧夫子为师。文学家柳并、诗人刘太真等,皆曾门下受业,李阳、李幼卿、皇甫冉、陆渭等数十人受其奖掖,诗文均有所称,成为一代名士。同时,萧颖士的识见不仅表现在“知人”,而且还表现在明察时势方面。安史乱前,他看到安禄山宠恣骄慢,即感到大乱将至,遂托疾游中岳。安禄山叛乱之后,他往见河南采访使陈守战之策,不被采纳,后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谏言坚守南阳,为平定安史之乱作出重要贡献。永王璘乘安史之乱起兵谋夺帝位,曾召颖士,未从,并上书宰相崔圆,建议在平叛中应加强江淮的镇守,以防内乱,都表现出远见卓识。
萧颖士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与另一著名散文家李华齐名,世称“萧李”。他们的创作主张和实践,都可以看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教诲弟子注意道德和文章两方面的修养,学应“务乎宪章典法,膏腴德义”,反对“征辨说,摭文字”的浮夸学风;为文应“务乎激扬雅驯,彰宣事实”,反对“尚形似,牵比类”的骈俪文风(见《送刘太真序》)。因此,他推崇先秦两汉的文学家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而于当代则推崇陈子昂“文体最正”(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自云:“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文。魏晋以来,未尝留意。”“经术之外,略不婴心。”(《赠韦司业书》)他的文章虽未完全摆脱骈文旧格,大致还是符合其文学主张的。其诗也多为古体,仿《诗经》四言,并作小序。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萧颖士《游梁新集》3卷、文集10卷、《萧梁史谱》20卷,均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全唐诗》收录其诗2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