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月不倦厌”出自宋代苏洵的《忆山送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ú yuè bù juàn yàn,诗句平仄:平仄仄仄仄。
“逾月不倦厌”全诗: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岷峨最先见,晴光厌西川。
远望未及上,但爱青若鬟。
大雪冬没胫,夏秋多虵蚖。
乘春乃敢去,匍匐攀孱颜。
有路不客足,左右号鹿猿。
阴崖雪如石,迫暖成高澜。
经日到绝顶,目眩手足颠。
自恐不得下,抚膺忽长叹。
坐定聊四顾,风色非人寰。
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
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
朅来游荆渚,谈笑登峡船。
峡山无平冈,峡水多悍湍。
长风送轻帆,瞥这难详观。
其间最可爱,巫庙十数巅。
耸耸青玉斡,折首不见端。
其馀亦诡怪,土老崖石顽。
长江浑浑流,触齧不可拦。
苟非峡山壮,浩浩无隅边。
恐是造物意,特使险且坚。
江山两相值,后世无水患。
水行月余日,泊舟事征鞍。
烂熳走尘土,耳嚣目眵昏。
中路逢汉水,乱流爱清渊。
道逢尘土客,洗濯无瑕痕。
振鞭入京师,累岁不得官,悠悠故乡念,中夜成惨然。
五叹不复留,驰车走轘辕。
自是识嵩岳。
荡荡容貌尊。
不入众山列,体如镇中原。
几日至华下,秀色碧照天。
上下数十里,映睫青巑巑。
迤逦见终南,魁岸蟠长安。
一月看山岳,怀抱斗以骞。
渐渐大道尽,倚山栈夤缘。
下瞰不测溪,石齿交戈鋋。
虚闻怖马足,险崖磨吾肩。
左山右绝涧,中加一绳悭。
傲睨驻鞍辔,不忍驱以鞭。
累累斩绝峰,兀不相属联。
背出或逾峻,远骛如争先。
或时度冈领,下马步险艰。
怪事看愈好,勤劬变清欢。
行行上剑阁,勉强踵不前。
矫首望故国,漫漫但青烟。
及下鹿头坂,始见平沙田。
归来顾妻子,壮抱难留连。
遂使十余载,此路常周旋。
又闻吴越山,中明水澄鲜。
百金买骏马,往意不自存。
投身入庐岳,首挹瀑布源。
飞下二千丈,强烈不可干。
馀润散为雨,遍作山中寒。
次入二林地,遂获高僧言。
问以绝胜境,道我同跻攀。
逾月不倦厌,岩谷行欲殚。
下山复南迈,不知已南虔。
五岭望可见,欲往苦不难。
便擬去登玩,因得窥群蛮。
此意竟不偿,归抱愁煎煎。
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
昨闻庐山郡,太守雷君贤。
往求与识面,复见山欝蟠。
绝壁横三方,有类大破鐶。
包裹五六州,倚之为长垣。
大抵蜀山峭,巉刻气不温。
不类嵩华背,气象多浓繁。
吴君颍川秀,六载为蜀官。
簿书苦为累,天鹤办笼樊。
岷山青城县,峨嵋亦南犍。
黎雅又可到,不见宜悒然。
有如烹脂牛,过眼不得飡。
始谓泛峡去,经约今又愆。
只有东北山,依然送归轩。
他山已不见,此可著意看。
年轻人喜欢奇迹,落拓鞍马间。
目光看天下,爱是宇宙宽。
山川看不饱,浩然终于忘记返回。
于岷峨最先出现,晴朗的阳光满足西川。
远望不到上,但爱青如果发红。
大雪冬季淹没小腿,夏秋季多从容自得、自由自在蚖。
在春天才敢去,匍匐攀登屏颜。
有路不客足,左右号鹿猿。
阴崖积雪和岩石,迫于暖成高波。
经天到绝顶,目眩手脚颠。
害怕自己不能下,抚着胸口忽然长叹息。
坐下聊四顾,风势不是人世。
仰脸咬云霞,双手抚百山。
迎风弄领袖,飘然若仙风中。
归来在荆州,谈笑登峡谷船。
峡山没有平冈,峡谷中的水多强悍湍。
长风送轻帆,突然这难以详细观察。
其中最可爱,巫庙十几顶。
耸耸青玉斡,转首不见端。
其余也怪异,土老岩石顽。
长江浑浑流,触咬不可拦。
如果不是峡山壮,辽阔无边边。
恐怕是造物主意识,特别使危险而且坚。
江山两相遇,后世无水患。
水行一个多月,泊船事征鞍。
烂熳走尘土,耳朵眼睛眵昏暗喧嚣。
中路逢漠水,乱爱清渊。
路上遇到尘土客,洗干净无瑕痕。
振鞭进京城,连续几年不能得到官,
悠悠故乡念,半夜成悲伤。
五叹息不再留,奔驰车跑辍辕。
从此认识嵩岳。
荡荡容貌尊。
不到群山列,身体像镇守中原。
几天到开花下,秀色碧照亮天空。
上下数十里,照一下青突兀突兀。
渐次出现终南山,魁梧蟠长安。
一个月看高山,怀里抱着斗以赛。
渐渐大道尽头,倚山栈道攀附。
往下俯瞰深不可测溪,石头牙齿交戈矛刺杀。
虚听到恐怖马足,险崖磨我肩上。
左山右绝涧,中加一根绳子悭。
傲慢在鞍辔,不忍心用鞭子驱赶。
累累杀绝峰,兀不相关联。
背出或越过高峻,远行到争先。
有时越过山冈领,下马步艰难。
怪事看更好,勤勉变清欢。
走上剑阁,勉强退缩不前。
抬头望故乡,漫漫只青烟。
及下鹿头坂,开始看到平沙田。
回来照顾妻子,壮抱着难以挽留。
致使十多年,这条路常周旋。
又听说吴、越山,其中明水澄鲜。
百金买骏马,去意自己不存在。
投身入庐山,首先来自瀑布源头。
飞下二千丈,强烈不可以干。
馀润散为雨,遍山中冷作。
依次进入二林地区,于是得到高僧说。
问以断绝胜境,道我一起攀登。
超过一个月而不疲倦厌烦,山谷运行要尽。
下山再南下,不知道已经向南虔。
五岭望可以看到,想去苦不难。
就准备去登上玩,因而得以窥视群蛮。
这个意思竟然不补偿,回家抱着愁煎煎。
到家不会再出现,一顿很快十年。
昨天听说庐山郡,太守雷君贤。
去寻找和识别面部,又见山欝蟠。
绝壁横三方,有一类大破环。
包裹着五六个州,靠的是长垣。
大抵蜀山陡峭,辊刻气不温。
不像嵩华山背,气象多浓繁。
吴国国君颖川秀,六年为蜀官。
公文质量为累,天鹤办樊笼。
崛山青城县,峨嵋也南临。
黎雅又可以到,不见应该很自然。
有如烹油牛,经过眼不能吃。
开始对泛峡中去,经过约现在又遇。
只有东北山,依然送回轩。
别的山上已不见,这可以用心看。
yì shān sòng rén
忆山送人
shào nián xǐ qí jī, luò tuò ān mǎ jiān.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zòng mù shì tiān xià, ài cǐ yǔ zhòu kuān.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shān chuān kàn bù yàn, hào rán suì wàng hái.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mín é zuì xiān jiàn, qíng guāng yàn xī chuān.
岷峨最先见,晴光厌西川。
yuǎn wàng wèi jí shàng, dàn ài qīng ruò huán.
远望未及上,但爱青若鬟。
dà xuě dōng méi jìng, xià qiū duō shé yuán.
大雪冬没胫,夏秋多虵蚖。
chéng chūn nǎi gǎn qù, pú fú pān càn yán.
乘春乃敢去,匍匐攀孱颜。
yǒu lù bù kè zú, zuǒ yòu hào lù yuán.
有路不客足,左右号鹿猿。
yīn yá xuě rú shí, pò nuǎn chéng gāo lán.
阴崖雪如石,迫暖成高澜。
jīng rì dào jué dǐng, mù xuàn shǒu zú diān.
经日到绝顶,目眩手足颠。
zì kǒng bù dé xià, fǔ yīng hū cháng tàn.
自恐不得下,抚膺忽长叹。
zuò dìng liáo sì gù, fēng sè fēi rén huán.
坐定聊四顾,风色非人寰。
yǎng miàn niè yún xiá, chuí shǒu fǔ bǎi shān.
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
lín fēng nòng jīn xiù, piāo ruò fēng zhōng xiān.
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
qiè lái yóu jīng zhǔ, tán xiào dēng xiá chuán.
朅来游荆渚,谈笑登峡船。
xiá shān wú píng gāng, xiá shuǐ duō hàn tuān.
峡山无平冈,峡水多悍湍。
cháng fēng sòng qīng fān, piē zhè nán xiáng guān.
长风送轻帆,瞥这难详观。
qí jiān zuì kě ài, wū miào shí shù diān.
其间最可爱,巫庙十数巅。
sǒng sǒng qīng yù wò, zhé shǒu bú jiàn duān.
耸耸青玉斡,折首不见端。
qí yú yì guǐ guài, tǔ lǎo yá shí wán.
其馀亦诡怪,土老崖石顽。
cháng jiāng hún hún liú, chù niè bù kě lán.
长江浑浑流,触齧不可拦。
gǒu fēi xiá shān zhuàng, hào hào wú yú biān.
苟非峡山壮,浩浩无隅边。
kǒng shì zào wù yì, tè shǐ xiǎn qiě jiān.
恐是造物意,特使险且坚。
jiāng shān liǎng xiāng zhí, hòu shì wú shuǐ huàn.
江山两相值,后世无水患。
shuǐ xíng yuè yú rì, pō zhōu shì zhēng ān.
水行月余日,泊舟事征鞍。
làn màn zǒu chén tǔ, ěr xiāo mù chī hūn.
烂熳走尘土,耳嚣目眵昏。
zhōng lù féng hàn shuǐ, luàn liú ài qīng yuān.
中路逢汉水,乱流爱清渊。
dào féng chén tǔ kè, xǐ zhuó wú xiá hén.
道逢尘土客,洗濯无瑕痕。
zhèn biān rù jīng shī, lèi suì bù dé guān,
振鞭入京师,累岁不得官,
yōu yōu gù xiāng niàn, zhōng yè chéng cǎn rán.
悠悠故乡念,中夜成惨然。
wǔ tàn bù fù liú, chí chē zǒu huán yuán.
五叹不复留,驰车走轘辕。
zì shì shí sōng yuè.
自是识嵩岳。
dàng dàng róng mào zūn.
荡荡容貌尊。
bù rù zhòng shān liè, tǐ rú zhèn zhōng yuán.
不入众山列,体如镇中原。
jǐ rì zhì huá xià, xiù sè bì zhào tiān.
几日至华下,秀色碧照天。
shàng xià shù shí lǐ, yìng jié qīng cuán cuán.
上下数十里,映睫青巑巑。
yǐ lǐ jiàn zhōng nán, kuí àn pán cháng ān.
迤逦见终南,魁岸蟠长安。
yī yuè kàn shān yuè, huái bào dòu yǐ qiān.
一月看山岳,怀抱斗以骞。
jiàn jiàn dà dào jǐn, yǐ shān zhàn yín yuán.
渐渐大道尽,倚山栈夤缘。
xià kàn bù cè xī, shí chǐ jiāo gē chán.
下瞰不测溪,石齿交戈鋋。
xū wén bù mǎ zú, xiǎn yá mó wú jiān.
虚闻怖马足,险崖磨吾肩。
zuǒ shān yòu jué jiàn, zhōng jiā yī shéng qiān.
左山右绝涧,中加一绳悭。
ào nì zhù ān pèi, bù rěn qū yǐ biān.
傲睨驻鞍辔,不忍驱以鞭。
lěi lěi zhǎn jué fēng, wù bù xiāng shǔ lián.
累累斩绝峰,兀不相属联。
bèi chū huò yú jùn, yuǎn wù rú zhēng xiān.
背出或逾峻,远骛如争先。
huò shí dù gāng lǐng, xià mǎ bù xiǎn jiān.
或时度冈领,下马步险艰。
guài shì kàn yù hǎo, qín qú biàn qīng huān.
怪事看愈好,勤劬变清欢。
xíng xíng shàng jiàn gé, miǎn qiǎng zhǒng bù qián.
行行上剑阁,勉强踵不前。
jiǎo shǒu wàng gù guó, màn màn dàn qīng yān.
矫首望故国,漫漫但青烟。
jí xià lù tóu bǎn, shǐ jiàn píng shā tián.
及下鹿头坂,始见平沙田。
guī lái gù qī zǐ, zhuàng bào nán liú lián.
归来顾妻子,壮抱难留连。
suì shǐ shí yú zài, cǐ lù cháng zhōu xuán.
遂使十余载,此路常周旋。
yòu wén wú yuè shān, zhōng míng shuǐ chéng xiān.
又闻吴越山,中明水澄鲜。
bǎi jīn mǎi jùn mǎ, wǎng yì bù zì cún.
百金买骏马,往意不自存。
tóu shēn rù lú yuè, shǒu yì pù bù yuán.
投身入庐岳,首挹瀑布源。
fēi xià èr qiān zhàng, qiáng liè bù kě gàn.
飞下二千丈,强烈不可干。
yú rùn sàn wèi yǔ, biàn zuò shān zhōng hán.
馀润散为雨,遍作山中寒。
cì rù èr lín dì, suì huò gāo sēng yán.
次入二林地,遂获高僧言。
wèn yǐ jué shèng jìng, dào wǒ tóng jī pān.
问以绝胜境,道我同跻攀。
yú yuè bù juàn yàn, yán gǔ xíng yù dān.
逾月不倦厌,岩谷行欲殚。
xià shān fù nán mài, bù zhī yǐ nán qián.
下山复南迈,不知已南虔。
wǔ lǐng wàng kě jiàn, yù wǎng kǔ bù nán.
五岭望可见,欲往苦不难。
biàn nǐ qù dēng wán, yīn dé kuī qún mán.
便擬去登玩,因得窥群蛮。
cǐ yì jìng bù cháng, guī bào chóu jiān jiān.
此意竟不偿,归抱愁煎煎。
dào jiā bù zài chū, yī dùn é shí nián.
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
zuó wén lú shān jùn, tài shǒu léi jūn xián.
昨闻庐山郡,太守雷君贤。
wǎng qiú yǔ shí miàn, fù jiàn shān yù pán.
往求与识面,复见山欝蟠。
jué bì héng sān fāng, yǒu lèi dà pò huán.
绝壁横三方,有类大破鐶。
bāo guǒ wǔ liù zhōu, yǐ zhī wèi cháng yuán.
包裹五六州,倚之为长垣。
dà dǐ shǔ shān qiào, chán kè qì bù wēn.
大抵蜀山峭,巉刻气不温。
bù lèi sōng huá bèi, qì xiàng duō nóng fán.
不类嵩华背,气象多浓繁。
wú jūn yǐng chuān xiù, liù zài wèi shǔ guān.
吴君颍川秀,六载为蜀官。
bù shū kǔ wèi lèi, tiān hè bàn lóng fán.
簿书苦为累,天鹤办笼樊。
mín shān qīng chéng xiàn, é méi yì nán jiān.
岷山青城县,峨嵋亦南犍。
lí yǎ yòu kě dào, bú jiàn yí yì rán.
黎雅又可到,不见宜悒然。
yǒu rú pēng zhī niú, guò yǎn bù dé cān.
有如烹脂牛,过眼不得飡。
shǐ wèi fàn xiá qù, jīng yuē jīn yòu qiān.
始谓泛峡去,经约今又愆。
zhǐ yǒu dōng běi shān, yī rán sòng guī xuān.
只有东北山,依然送归轩。
tā shān yǐ bú jiàn, cǐ kě zhe yì kàn.
他山已不见,此可著意看。
拼音:yú yuè bù juàn yàn
平仄:平仄仄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十九艳 (仄韵) 入声十六叶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大事年表
父亲苏序,母亲史氏,有两位兄长苏澹、苏涣。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事佛奉道
苏洵生活于佛、道发展兴盛的北宋前期,受时代潮流及出生环境的影响,苏洵也有一些佛、道观念。苏洵信奉佛道,其外在表现是游道观佛寺,交道士僧人,舍心爱之物为死去的亲人祈冥福等;其内在表现则体现了其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之中,苏洵的文学创作过程论受启于《庄子》,他的文学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话传奇,灵验故事,宫观胜境等,其政治思想从渊源、重要观点到语言文字无不留下道家的痕迹。苏洵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较少见,受道家道教的影响却十分明显。
苏轼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一诗中写道:“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聘释迦文。”说的是苏轼苏辙兄弟庆历年间在家以父为师时的事情,可见苏洵对道释经籍是有所研读的,不仅如此,还让儿子也一起读。苏轼曾提到双亲笃信佛教:“昔予先君文安主薄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事,虽力有所此,而志则无尽。”至于对道教的信仰,苏洵自己有记载:“洵尝于天圣庚午(即1030年)重九日玉局观无碍子肆中见一画像,笔法清奇。云乃张仙也,有祷必应。因解玉环易之。”苏洵十九岁娶眉山大户程氏之女为妻,到二十三岁(即天圣庚午)还未有子嗣,因此在游成都玉局观见到被称为以祈嗣的张仙画像,就购置回家。祈曰:“某等不德所召,艰于嗣息,堇皈遗教,瞻奉尊彦。夫妇行四拜礼,诣香案上香,献酒。读祝再四拜。”苏洵的佛道信奉主要体现在游览佛道的名胜古迹,接交道士、僧人。
苏洵少不喜学,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经陆路,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
苏洵游过的道释名胜古迹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成都的玉局观、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虔州的天竺寺、丰都的仙都观等。
苏洵游峨眉山和青城山是在青少年时期,其《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诗中云:“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岷峨最先见,晴光压西川。”
庆历年间,苏洵进京参加制举考试,不中,便南游嵩洛庐山,在庐山他游历了东林寺和西林寺,并同这里的两位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长老交游月余。《忆山送人》诗中详细记载了这次游历的情形:“次入二林寺,遂获高僧言。问以绝胜境,导我同跻攀。逾月不厌倦,岩谷行欲殚。”苏洵在庐山同二僧共游居一个多月,并“获高僧言”这件事,苏轼、苏辙都有记载。苏辙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元丰五年以谴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讷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讷之化去已十一年。”从庐山下来,苏洵又南游虔州(今江西赣州),在虔州,苏洵结识了当地隐士钟子翼兄弟,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马祖岩和天竺寺。大概在皇祐初年,苏洵到岷山白云溪拜访了隐士张俞,苏轼在《张白云诗跋》中说:“张俞,少愚,西蜀隐君子也。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张俞的事迹在王称的《东都事略》中有传,“张俞,字少愚,少嗜书,好为诗,……俞为人不妄忧喜,性淳情澹,有超然远俗之志。”朝廷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卒不起,遂隐居青城山之白云溪。”按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彦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别兴趣的原因,苏洵与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之一。嘉祐初,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嘉祐四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1056年(仁宗嘉祐元年),领苏轼、苏辙去汴京,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宋嘉祐三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嘉祐五年,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苏洵即去世,朝廷追赠苏洵为光禄寺丞。
墓地
苏洵墓,别名苏坟山,位于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西。为苏洵及夫人程氏、苏轼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始建于宋代,清嘉庆年间进行过大修。欧阳修《苏洵墓志铭》中有“苏君,讳洵,字明允……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早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苏洵为葬亡妻程氏,便在武阳县(属眉州)东北安镇乡可龙里的“老翁井”侧面,距“老翁井”仅十余步的地方寻得墓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的前妻王弗病逝于京师,1066年苏洵亦病逝于京城。苏轼、苏辙扶柩归蜀,将苏洵、王弗葬于此。苏轼《亡妻墓志铭》载:“(王弗)葬于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五亩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现占地86亩。三苏祠既保持了苏氏故居的风貌,又体现了祠园建筑的古朴幽深。祠内供奉陈列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三苏祠沿革展、碑廊苏轼手迹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除此而外,馆内还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巨资,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旅游接待中心等,面积新增20余亩,总面积共计约104亩。生平陈列展厅面积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约3000多平方米。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文学成就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还强调打速决战、突击取胜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等战略战术原则。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苏洵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的苏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嘉祐集》《15卷、《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谱学贡献
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其体平列,世序直陈,用表格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迹、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标明辈分。其谱例以五世为表,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尊近而贬远,主张睦族、恤族、化俗。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苏氏谱例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