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著鞭速”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一作高適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áng sī zhe biān sù,诗句平仄:平平平仄。
“常思著鞭速”全诗: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
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著鞭速。
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一作高適诗)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
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著鞭速。
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中文译文:
在雨后新晴的夕阳余辉中,归云依然相随。
在这宁静时刻思念着晨昏的闲暇,渴望登高眺望。
请教礼仪之人,拜访居住茅屋的文人。
高楼中承载着古今的事物,满满地铺陈在陵谷之间。
土地已经久远地封住了微子,台上仍然有孝王的筑建。
裴回回顾着遥远的天宇,心胸开阔俯瞰着山川大地。
远水与孤城相对,辽阔的天空与高耸的乔木相接。
官府之门是多么的清静,列队的戟刃已经整肃。
不禁感叹执手相难得,常常思考着去驰骤的事情。
最终,要挥笔写下羽翰,轻举松动跟随鸿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鸿胪裴主簿的才华和胸怀,以及对登高望远和从政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景色和架构层次感的词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诗中描述的高楼、陵谷、远水、孤城和乔木的景象,给人以广阔开阔和悠远深邃的感觉。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清静和肃穆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思考。最后,诗人用羽毛和鸿鹄来暗示自己将以轻松的姿态随着时光飞翔,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王昌龄的才情和审美追求。
chóu hóng lú péi zhǔ bù yǔ hòu běi lóu jiàn zèng yī zuò gāo shì shī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一作高適诗)
mù xiá zhào xīn qíng, guī yún yóu xiāng zhú.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yǒu huái chén hūn xiá, xiǎng jiàn dēng tiào mù.
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wèn lǐ shì tóng chān, tí shī fǎng máo wū.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
gāo lóu duō gǔ jīn, chén shì mǎn líng gǔ.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dì jiǔ wēi zǐ fēng, tái yú xiào wáng zhù.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péi huí gù xiāo hàn, huò dá fǔ chuān lù.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yuǎn shuǐ duì gū chéng, cháng tiān xiàng qiáo mù.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
gōng mén hé qīng jìng, liè jǐ sēn yǐ sù.
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bù tàn xié shǒu xī, cháng sī zhe biān sù.
不叹携手稀,常思著鞭速。
zhōng dāng fú yǔ hàn, qīng jǔ suí hóng hú.
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拼音:cháng sī zhe biān sù
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一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