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有遗址”出自唐代李渤的《南溪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ān shā yǒu yí zhǐ,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丹砂有遗址”全诗:玄岩丽南溪,新泉发幽色。
岩泉孕灵秀,云烟纷崖壁。
斜峰信天插,奇洞固神辟。
窈窕去未穷,环回势难极。
玉池似无水,玄井昏不测。
仙户掩复开,乳膏凝更滴。
丹砂有遗址,石径无留迹。
南眺苍梧云,北望洞庭客。
萧条风烟外,爽朗形神寂。
若值浮丘翁,从此谢尘役。
《南溪诗》是唐代李渤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玄岩丽南溪,新泉发幽色。
岩泉孕灵秀,云烟纷崖壁。
斜峰信天插,奇洞固神辟。
窈窕去未穷,环回势难极。
玉池似无水,玄井昏不测。
仙户掩复开,乳膏凝更滴。
丹砂有遗址,石径无留迹。
南眺苍梧云,北望洞庭客。
萧条风烟外,爽朗形神寂。
若值浮丘翁,从此谢尘役。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南溪景象,展示了山水之间的灵秀和神奇。作者以清新的笔触描述了岩石和泉水的美丽景色,以及山间云雾的变幻和峭壁的高耸。他表达了自然的奇妙和美妙,以及山水景色的壮丽和神秘。诗中还融入了一些神话和仙境的元素,如仙门、仙乳等,增加了诗词的神秘感。
赏析:
《南溪诗》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山水之间的美景,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神奇、奇妙的事物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玉池似无水、玄井昏不测,以及环回势难极等,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感和趣味性。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述山川的壮丽和神秘,给人以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遇见仙境的向往,希望能够远离喧嚣的世界,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赏析这首诗词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神秘事物的向往。诗中的景色描写细腻而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通过诗中的描写,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山水的壮丽、云雾的升腾和奇妙的洞穴。这首诗词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呈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仙境的向往,给人以一种宁静和想象的美感。
nán xī shī
南溪诗
xuán yán lì nán xī, xīn quán fā yōu sè.
玄岩丽南溪,新泉发幽色。
yán quán yùn líng xiù, yún yān fēn yá bì.
岩泉孕灵秀,云烟纷崖壁。
xié fēng xìn tiān chā, qí dòng gù shén pì.
斜峰信天插,奇洞固神辟。
yǎo tiǎo qù wèi qióng, huán huí shì nán jí.
窈窕去未穷,环回势难极。
yù chí shì wú shuǐ, xuán jǐng hūn bù cè.
玉池似无水,玄井昏不测。
xiān hù yǎn fù kāi, rǔ gāo níng gèng dī.
仙户掩复开,乳膏凝更滴。
dān shā yǒu yí zhǐ, shí jìng wú liú jī.
丹砂有遗址,石径无留迹。
nán tiào cāng wú yún, běi wàng dòng tíng kè.
南眺苍梧云,北望洞庭客。
xiāo tiáo fēng yān wài, shuǎng lǎng xíng shén jì.
萧条风烟外,爽朗形神寂。
ruò zhí fú qiū wēng, cóng cǐ xiè chén yì.
若值浮丘翁,从此谢尘役。
拼音:dān shā yǒu yí zhǐ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唐穆宗即位,召为考功员外郎。元和十五年(820年)十一月,定京考官,他不避权幸,该升则升,该降则降。并上书言宰臣肖免等尸位素餐,平庸误国,为权臣所顾忌,言其性情粗放,越职言事,出为虔州刺史。长庆元年(821),调任江州刺史。工诗文,书、画亦皆可喜。卒年五十九。
曾与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栖贤寺一带读书。他在白鹿洞养了一只白鹿、并常随白鹿外出走访与游览。因此,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读书处称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时,旧地重游,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增设台榭、宅舍、书院,修葺一新。至今白鹿洞书还存有纪念李渤先贤祠和后人石雕的白鹿。
长庆二年,李渤被调回长安,任职方郎中,升迁谏议大夫。敬宗即位,转给事中。因仗义执言,抨击太监横行霸道,并为鄂县县令崔发鸣不平,又出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在桂管二年,因病罢归洛阳。李渤虽被排斥,但谏官继续为其申辨。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
《旧唐书》对李渤的评价是:品德高尚,不随便附和。势利之徒谓其矫情求誉;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终不息言,以挽救时弊,值得尊重。
李渤到江州不久,发现朝廷管理财政的官员张叔平,不顾百姓疾苦,竟奏征贞元二年(786年)逃户欠款四四0一贯。他体察下情,为民请命,立即上书陈奏“江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年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顷”,还要征收三十六前的拖欠,黎民百姓实在负担不了。并在书中表示:如不准奏,“臣既上不副(符合)圣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轻持符印,特乞放臣归田”。在李渤的恳切请求下,朝廷才下旨:“江州所奏,实为诚恳,若不蠲容(免除),实难存济(安顿),所诉逋欠(拖欠)并放(免收)。”
当年,江州治署城南有一南湖,面积约一千二百亩,东抵北风嘴,西连龙开河,南接山川岭,北依浔阳城。由于湖面宽阔,南来北往行人诸多不便。李渤为了方便行人,遂纠工在湖中筑堤。堤长七百步(约二里),南连山川岭,北接城池的南门口,沟通南北,往来称便。堤上还建桥安闸,控制和调节水位,兼有灌溉农田之利。后人为感谢这位刺史,将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外湖名甘棠湖,桥名思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