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一宵沉醉石城楼”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一宵沉醉石城楼”出自宋代张舜民的《诗一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xiāo chén zuì shí chéng lóu,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一宵沉醉石城楼”全诗

《诗一首》

一宵沉醉石城楼

千载浪名金马客,一宵沉醉石城楼
郢人休唱阳春曲,白尽湖南刺史头。

标签:沉醉刺史

赏析


诗一首

千载浪名金马客,
一宵沉醉石城楼。
郢人休唱阳春曲,
白尽湖南刺史头。

中文译文:
一首诗

千年来有名的金马客,
一夜间沉醉在石城楼。
郢人不要再唱阳春曲,
湖南的刺史已苍白无力。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张舜民所作,他是宋代的诗人。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历经沧桑的故事,展现了岁月更迭和人事变迁的主题。

首先,诗中提到的"金马客",指的是一位在千年间享有盛名的旅行者或英雄人物。这个人物的传奇故事已经流传了千载,代表了历史的长河和人物的传奇。这句话表达了人物的辉煌过往和卓越成就。

接下来,诗句描述了主人公在石城楼上一夜的沉醉。这里的石城楼可能是一个高耸的城堡或楼阁,暗示了主人公在高处回首过往,陶醉于回忆和思考之中。这一夜的沉醉也暗示了主人公对过去的情感投入和对历史的思索。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出现了转折。诗句中的"郢人"指的是居住在湖南郢城的人们,"阳春曲"是指描绘春天美好景象的歌曲。这里,诗人暗示郢人不再唱阳春曲,意味着他们已经失去了欢乐和春天的心情。而"白尽湖南刺史头"的形象,描绘了湖南刺史因为岁月的流转而变得苍老和无力,也象征着统治者权力的消退和衰落。

整首诗通过对金马客和郢人的对比,展现了岁月更迭和人事变迁的主题。金马客代表了传奇和辉煌,而郢人和湖南刺史则象征了常人和统治者的衰老和无力。诗人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抒发了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和权力的深刻思考。

“一宵沉醉石城楼”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ī yī shǒu
诗一首

qiān zǎi làng míng jīn mǎ kè, yī xiāo chén zuì shí chéng lóu.
千载浪名金马客,一宵沉醉石城楼。
yǐng rén xiū chàng yáng chūn qū, bái jǐn hú nán cì shǐ tóu.
郢人休唱阳春曲,白尽湖南刺史头。

“一宵沉醉石城楼”平仄韵脚


拼音:yī xiāo chén zuì shí chéng lóu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作者简介


张舜民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作者介绍


张舜民的事迹

  张舜民随高遵裕西征灵夏,无功而还,他作诗嘲讽有"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西征途中二绝》)等句,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贬为监郴州酒税。其后位渐通显,而议论雄迈,气不少衰。晁公武称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晚年作乐府百余篇。自序中说:"年□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麦》吸取民间乐府手法,描述四月麦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劳动场面,并揭露官赋剥削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

  张舜民的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误为苏词。宋人周紫芝《书张舜民集后》说:"世所歌东坡南迁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二语,乃舜民过岳阳楼作"。张舜民生平爱画,且题评精确。虽南迁羁旅中,所经各地也必搜访题识,东南各处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载录。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词存四首。以《卖花声》为最杰出。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