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背常相望”出自宋代刘子翚的《建康六感·晋》,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iàng bèi cháng xiāng wà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项背常相望”全诗:日昃无全照,南迁事仓忙。
龙谣方协瑞,星衲已告亡。
凌迟百年运,凛凛危莫将。
向来问鼎人,项背常相望。
环宫白羽列,面阙鸣弦张。
膺图未跻泰,卜世岂有长。
独怜短辕公,推刃杀忠良。
百身嗟莫赎,一恸鬓成苍。
时移事亦更,为宋复为梁。
惟有采石潮,年年到前岗。
《建康六感·晋》是刘子翚所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描述了一幅历史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景象。在这个诗词中,作者通过叙述一系列的线索和象征,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中的“日昃无全照,南迁事仓忙”意味着时光流转,历史的更迭。这里的“日昃”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南迁事仓忙”则指代了朝代的更替和人们面对变迁时的忙碌。
“龙谣方协瑞,星衲已告亡”通过龙和星的形象,传达了国家的兴盛和衰败。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而星则代表了命运的变化。这两句诗反映了国家的命运和繁荣之间的转折。
“凌迟百年运,凛凛危莫将。向来问鼎人,项背常相望”表达了时代的动荡和不稳定。这里的“凌迟”指的是时代的拖延和不确定性,“问鼎人”则指代那些渴望称霸的人。整句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紧张氛围。
“环宫白羽列,面阙鸣弦张”描述了宫廷中的场景,描绘了朝廷的盛况和权力斗争的紧张氛围。白羽象征高官显贵,面阙指宫廷的大门,鸣弦则暗示了紧张的气氛。
“膺图未跻泰,卜世岂有长”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这里的“膺图”指的是希望获得官职和地位的愿望。“卜世岂有长”则意味着对命运的担忧和不确定。
“独怜短辕公,推刃杀忠良”描述了一个悲剧的故事,表达了对忠臣的怜悯和对非议者的谴责。这里的“短辕公”指的是被迫自杀的忠臣,暗示了悲壮的命运。
“百身嗟莫赎,一恸鬓成苍”表达了对悲剧命运的无奈和无法挽回的悲伤。这里的“百身嗟莫赎”意味着无数人的哀叹和无法挽回的后悔,“一恸鬓成苍”则指的是悲痛过后的苍白和衰老。
最后两句“时移事亦更,为宋复为梁。惟有采石潮,年年到前岗”表达了时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化。这里的“采石潮”是一个地名,代表了历史的延续和人们对稳定生活的渴望。整句诗意味着历史在变迁中循环往复,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依然持续。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历史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感慨。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象征和隐喻,展示了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权力斗争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常。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将历史的起伏和人生的曲折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词中的意象丰富而富有象征性,例如龙、星、白羽等,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这些象征与隐喻使诗词更富有层次和深度,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诗词中的音韵优美,运用了辞章工艺,使整首诗词具有韵律感和韵律美。
作者通过这首诗词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索和感慨,展现了历史的起伏和人生的无常。诗中既有对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的揭示,也有对忠良悲剧和个人命运的反思。整首诗凝聚了作者对时代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引发人们对历史和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词的价值在于它通过诗意的表达,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命运、历史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它通过历史的镜头和个人的命运,折射出人类共同的命运和人生困境。读者在品味诗词时,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变迁的无常,同时也引发自身对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之,刘子翚的《建康六感·晋》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诗词作品,通过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词的内涵和价值。
jiàn kāng liù gǎn jìn
建康六感·晋
rì zè wú quán zhào, nán qiān shì cāng máng.
日昃无全照,南迁事仓忙。
lóng yáo fāng xié ruì, xīng nà yǐ gào wáng.
龙谣方协瑞,星衲已告亡。
líng chí bǎi nián yùn, lǐn lǐn wēi mò jiāng.
凌迟百年运,凛凛危莫将。
xiàng lái wèn dǐng rén, xiàng bèi cháng xiāng wàng.
向来问鼎人,项背常相望。
huán gōng bái yǔ liè, miàn quē míng xián zhāng.
环宫白羽列,面阙鸣弦张。
yīng tú wèi jī tài, bo shì qǐ yǒu zhǎng.
膺图未跻泰,卜世岂有长。
dú lián duǎn yuán gōng, tuī rèn shā zhōng liáng.
独怜短辕公,推刃杀忠良。
bǎi shēn jiē mò shú, yī tòng bìn chéng cāng.
百身嗟莫赎,一恸鬓成苍。
shí yí shì yì gèng, wèi sòng fù wèi liáng.
时移事亦更,为宋复为梁。
wéi yǒu cǎi shí cháo, nián nián dào qián gǎng.
惟有采石潮,年年到前岗。
拼音:xiàng bèi cháng xiāng wàng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仄韵) 上声十七筱 (仄韵) 去声二十三漾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刘子翚之父刘韐在靖康之难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刘子翚时年30岁,接到噩耗后,悲愤交集,与其兄刘子羽、刘子翼扶柩返里,守制庐墓三年。服除后,以父荫补承务郎,为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后因体弱多病辞职。辞归武夷山,主管冲佑观,讲学传道,常徘徊涕泗于父兄墓地,累日不返。妻死不再娶,事继母吕氏,教育侄子刘珙,克尽孝友之道。
朱松在建州临终时,以子朱熹托付刘子翚教养,并对朱熹说,“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朱熹向刘子翚请教入道门径和次第,刘子翚告诉朱熹从《易经》中得到入道的门径,并以“不远复”三字告诫朱熹。刘子羽待朱熹如子侄,为朱熹之义父,给朱熹取字元晦,希望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朱熹自认为元者四德之首,愧不敢当,就自己改字仲晦。朱熹后来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得益于刘子翚的悉心培养。
刘子翚无子,以兄刘子羽最小儿子刘玶为后,47岁时病逝,追谥文靖公。遗著由嗣子刘玶编为《屏山集》20卷,朱熹为之作序。宗杲曾作《刘子翚像赞》,称其“财色功名,一刀两断。立地成佛,须是这汉。”
刘子翚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是他的学生。钱钟书先生称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而称他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宋诗选注》),在宋代诸多道学和诗歌兼习的作家中,他是沾染“讲义语录”习气、“头巾气”最少的一位。与韩驹、吕本中、曾几等交游唱和,故诗歌造诣颇高。风格比较清爽明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风格高秀,不袭陈因”。其五言诗感慨含思,“幽淡卓练,及陶、谢之胜,而无康乐繁缛细涩之态”(《宋诗钞·屏山集钞序》)。朱熹在《屏山集跋》中评价说:“先生文辞之伟,固足以惊一世之耳目,然其精微之学、静退之风,形于文墨,有足以发蒙蔽而销鄙吝之心者,尤览者所宜尽心也。”(《屏山集跋》)在他的五言,尤其是五言古诗中可以获得这种印象。他的绝句佳作颇多,写景抒情擅长以明快的笔调表现深细的构思,表现出一个理学家特有的格物和体验工夫。
刘子翚受其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早年游秦、洛、赵、魏时,就注意搜访古迹,了解历史,以体会国家兴衰规律,南渡后虽隐居乡里,但无时不忧国,唯因病魔缠身,无力请缨,壮志难酬,因而写入诗中,多以长篇或组诗全景式地反映社会时事,如《望京谣》、《谕俗十二首》等。《汴京纪事》二十首前七首纪国都沦陷,后十三首忆往日繁华,以对比见感愤,殆若“诗史”,历来为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