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宵易左贤”出自唐代马戴的《关山曲二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ōng xiāo yì zuǒ xiá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宵易左贤”全诗:金甲耀兜鍪,黄金拂紫骝。
叛羌旗下戮,陷壁夜中收。
霜霰戎衣月,关河碛气秋。
箭疮殊未合,更遣击兰州。
火发龙山北,中宵易左贤。
勒兵临汉水,惊雁散胡天。
木落防河急,军孤受敌偏。
犹闻汉皇怒,按剑待开边。
诗词《关山曲二首》是唐代马戴创作的作品。诗意描绘了战场上的壮丽景象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边塞战事的关切和对边塞将士的赞颂。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金甲耀兜鍪,黄金拂紫骝。
叛羌旗下戮,陷壁夜中收。
霜霰戎衣月,关河碛气秋。
箭疮殊未合,更遣击兰州。
火发龙山北,中宵易左贤。
勒兵临汉水,惊雁散胡天。
木落防河急,军孤受敌偏。
犹闻汉皇怒,按剑待开边。
诗意及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主题,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战场上的情景。诗的开篇写金甲闪耀,黄金照着紫骝,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身披金甲的将士和坐骑的光彩夺目。接着写叛羌之乱的旗帜下,不计牺牲地屠杀叛乱者,表现出将士们的忠诚和勇敢。
随后,诗中描绘了秋天的边塞景色,月亮下寒霜和雪花掌管着战士们,关河之间的碛土也充满了秋天的气息。描述生动细腻,展示了战场的特殊氛围。
接下来,诗中刻画了战士们的切身经历。他们正受着箭疮的痛苦,却仍然被调遣往更远的兰州作战。火焰在龙山北部燃烧,全军慕名而来,但左贤易在午夜离开,让战士们对他充满怀疑。
最后两句诗描绘了面对敌人后的困境。木叶下落,边塞的防线十分危急,军队陷入了孤立。但他们依然听到了汉皇的威怒,他们紧握剑等待着边境的开启。
整首诗气势磅礴,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边塞战事的关切和对将士们的赞美。这是一首旷达豪放的边塞战争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充满激情的描写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guān shān qǔ èr shǒu
关山曲二首
jīn jiǎ yào dōu móu, huáng jīn fú zǐ liú.
金甲耀兜鍪,黄金拂紫骝。
pàn qiāng qí xià lù, xiàn bì yè zhōng shōu.
叛羌旗下戮,陷壁夜中收。
shuāng sǎn róng yī yuè, guān hé qì qì qiū.
霜霰戎衣月,关河碛气秋。
jiàn chuāng shū wèi hé, gèng qiǎn jī lán zhōu.
箭疮殊未合,更遣击兰州。
huǒ fā lóng shān běi, zhōng xiāo yì zuǒ xián.
火发龙山北,中宵易左贤。
lè bīng lín hàn shuǐ, jīng yàn sàn hú tiān.
勒兵临汉水,惊雁散胡天。
mù luò fáng hé jí, jūn gū shòu dí piān.
木落防河急,军孤受敌偏。
yóu wén hàn huáng nù, àn jiàn dài kāi biān.
犹闻汉皇怒,按剑待开边。
拼音:zhōng xiāo yì zuǒ xián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早年屡试落第,困于场屋垂30年,客游所至,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陇,久滞长安及关中一带,并隐居于华山,遨游边关。直至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与项斯、赵嘏同榜登第。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尉,后得赦还京。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咸通七年(867年)擢国子太常博士。
工诗属文,其诗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尤以五律见长,深得五言律之三昧。与薛能、顾非熊、殷尧藩等友善,均有诗篇往来;又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唱酬尤多。善于抒写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蕴藉深婉,秀朗自然。
《落日怅望》、《楚江怀古》、《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历来颇为传诵。《出塞词》、《关山曲》等,慷慨激壮,是晚唐较好的边塞诗。乐府诗《征妇叹》哀伤惨恻,最有讽谕。杨慎《升庵诗话》举其《楚江怀古》“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联,谓“虽柳吴兴(柳恽)无以过也”。部分边塞之作,如《陇上独望》、《边将》、《射雕骑》等,也较沉雄激壮。五古《征妇叹》颇能刻画征妇悲痛心情。七言绝句亦有佳作。宋严羽、明杨慎、清王士祯等,均推其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叶矫然则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认为“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翁方纲《石洲诗话》更以其五律“直可与盛唐诸贤侪伍,不当以晚唐论矣”。
诗作多为投赠、应酬或写羁旅、山林之作,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在《全唐诗》录存其诗172首,编为2卷。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有传。
唐咸通九年(869年)病卒于国子太常博士任上,终年约70岁。著有《会昌进士诗集》1卷,《补遗》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