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迸断弦声”出自唐代元稹的《夜闲(此后并悼亡)》,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í bèng duàn xián shēng,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时迸断弦声”全诗: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
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
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夜闲(此后并悼亡)》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夜晚空闲时,心境深感无梦,灵魂逐渐消磨易惊。风帘半掩落下,秋夜的月光洒满了床前。我愁苦地望着,坐在阶前,思考沉吟,绕着树走动。孤孤单独的琴,收藏在幽暗的匣子里,偶尔会发出断弦的声音。
这首诗的诗意是表达了诗人在夜晚闲暇时的心境。他表示自己在这段寂静的夜晚感到失望和孤寂。诗人没有梦境,没有慰藉的梦幻,只有无尽的焦虑和沉重的思想困扰。他的精神状态如此脆弱,以至于最小的声音都能将他惊醒。风帘倾斜,立即就能引起他的注意,哪怕只是一丝微风吹过。然而,阳台上的秋夜月光照亮了整个床铺,给了诗人一些安慰和温暖。然而,即使在这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诗人仍然感到郁郁寡欢,自己孤独地坐在台阶上,绕着树木漫步,思考和反思他的生活。他的琴放在一个幽暗的匣子里,时不时地发出断弦的哀鸣,象征着他的内心的痛苦和破碎。
这首诗词的赏析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充满感情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寥和痛苦。诗中的景物描写简洁而清晰,细腻地勾勒出夜晚的宁静和诗人的内心纷扰。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色、体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失落和苦闷。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对比,在一片寂静中彰显出来。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yè xián cǐ hòu bìng dào wáng
夜闲(此后并悼亡)
gǎn jí dōu wú mèng, hún xiāo zhuǎn yì jīng.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
fēng lián bàn gōu luò, qiū yuè mǎn chuáng míng.
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chàng wàng lín jiē zuò, chén yín rào shù xíng.
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
gū qín zài yōu xiá, shí bèng duàn xián shēng.
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拼音:shí bèng duàn xián shēng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