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剑人空传”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题虎丘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mái jiàn rén kōng chuá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埋剑人空传”全诗:青林虎丘寺,林际翠微路。
仰见山僧来,遥从飞鸟处。
兹峰沦宝玉,千载唯丘墓。
埋剑人空传,凿山龙已去。
扪萝披翳荟,路转夕阳遽。
虎啸崖谷寒,猿鸣杉松暮。
裴回北楼上,江海穷一顾。
日映千里帆,鸦归万家树。
暂因惬所适,果得损外虑。
庭暗栖闲云,檐香滴甘露。
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永欲投死生,馀生岂能误。
题虎丘寺
青林虎丘寺,林际翠微路。
仰见山僧来,遥从飞鸟处。
兹峰沦宝玉,千载唯丘墓。
埋剑人空传,凿山龙已去。
扪萝披翳荟,路转夕阳遽。
虎啸崖谷寒,猿鸣杉松暮。
裴回北楼上,江海穷一顾。
日映千里帆,鸦归万家树。
暂因惬所适,果得损外虑。
庭暗栖闲云,檐香滴甘露。
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永欲投死生,余生岂能误。
诗意: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虎丘寺的景色和哲学意蕴。虎丘寺是座位于苏州的古刹,刘长卿以华丽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寺庙周围的山林和自然景观。诗人以寺庙为中心,观察到山上的和尚,听到鸟鸣和猿啼,描述了夕阳余晖,以及江海的辽阔景色。诗人还表达了对繁华和尘世的烦恼和迷惘,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和宁静。
赏析:
这首诗把苏州虎丘寺的美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诗人用形象的文字描绘了山林、飞鸟、夕阳和江海等自然景观。通过描写自然,诗人表达了对繁华和尘世的厌倦和迷惘。诗中的"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自然和宁静的心情。最后两句"永欲投死生,余生岂能误"表达了诗人对把握人生和生命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寺庙和自然为背景,通过细腻而富有感情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疲惫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让人深思。
tí hǔ qiū sì
题虎丘寺
qīng lín hǔ qiū sì, lín jì cuì wēi lù.
青林虎丘寺,林际翠微路。
yǎng jiàn shān sēng lái, yáo cóng fēi niǎo chù.
仰见山僧来,遥从飞鸟处。
zī fēng lún bǎo yù, qiān zǎi wéi qiū mù.
兹峰沦宝玉,千载唯丘墓。
mái jiàn rén kōng chuán, záo shān lóng yǐ qù.
埋剑人空传,凿山龙已去。
mén luó pī yì huì, lù zhuǎn xī yáng jù.
扪萝披翳荟,路转夕阳遽。
hǔ xiào yá gǔ hán, yuán míng shān sōng mù.
虎啸崖谷寒,猿鸣杉松暮。
péi huí běi lóu shàng, jiāng hǎi qióng yī gù.
裴回北楼上,江海穷一顾。
rì yìng qiān lǐ fān, yā guī wàn jiā shù.
日映千里帆,鸦归万家树。
zàn yīn qiè suǒ shì, guǒ dé sǔn wài lǜ.
暂因惬所适,果得损外虑。
tíng àn qī xián yún, yán xiāng dī gān lù.
庭暗栖闲云,檐香滴甘露。
jiǔ mí kōng jì lǐ, duō wèi fán huá gù.
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yǒng yù tóu sǐ shēng, yú shēng qǐ néng wù.
永欲投死生,馀生岂能误。
拼音:mái jiàn rén kōng chuán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仄韵) 去声十七霰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