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菖蒲出水清”出自宋代王炎的《南乡子(甲戌正月)》,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òu jiàn chāng pú chū shuǐ qī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又见菖蒲出水清”全诗:云淡日昽明。
久雨潺潺乍得晴。
社近东皋农务急,催耕。
又见菖蒲出水清。
池面縠纹平。
掠水迎风燕羽轻。
试出访寻春色看,相迎。
巧笑花枝似有情。
《南乡子(甲戌正月)》是宋代王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云淡日昽明。
久雨潺潺乍得晴。
社近东皋农务急,催耕。
又见菖蒲出水清。
池面縠纹平。
掠水迎风燕羽轻。
试出访寻春色看,相迎。
巧笑花枝似有情。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诗人描述天空云淡日光明亮,暗示着一个晴朗明媚的日子。长时间的雨水终于停歇,雨水潺潺地停下来,天气开始转晴。社(村社)靠近东皋,农民们的农务急迫,迫切需要赶快耕种。诗人又看到了菖蒲从水中清澈地冒出来,池塘的水面平静,微风吹拂下燕子轻盈地掠过水面。诗人决定外出游览,寻找春天的景色,期待与春天相遇。最后,诗人形容盛开的花朵婉约地笑着,仿佛也有情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色和农民们忙碌的场景。通过描绘云淡日昽明和久雨潺潺转晴的过程,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渴望。诗中的菖蒲、池水和燕子等形象,使整个诗篇更加生动有趣。最后,诗人将花枝与有情的笑容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温馨和愉悦的感觉。
这首诗词以写景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天的美好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诗中蕴含了对农民劳作的关注,以及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清新,给人以愉悦和温暖的感受。
nán xiāng zǐ jiǎ xū zhēng yuè
南乡子(甲戌正月)
yún dàn rì lóng míng.
云淡日昽明。
jiǔ yǔ chán chán zhà dé qíng.
久雨潺潺乍得晴。
shè jìn dōng gāo nóng wù jí, cuī gēng.
社近东皋农务急,催耕。
yòu jiàn chāng pú chū shuǐ qīng.
又见菖蒲出水清。
chí miàn hú wén píng.
池面縠纹平。
lüè shuǐ yíng fēng yàn yǔ qīng.
掠水迎风燕羽轻。
shì chū fǎng xún chūn sè kàn, xiāng yíng.
试出访寻春色看,相迎。
qiǎo xiào huā zhī shì yǒu qíng.
巧笑花枝似有情。
拼音:yòu jiàn chāng pú chū shuǐ qīng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