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趋庭子弟皆攀桂”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趋庭子弟皆攀桂”出自宋代晏殊的《过华夫书屋》,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ū tíng zǐ dì jiē pān guì,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趋庭子弟皆攀桂”全诗

《过华夫书屋》

趋庭子弟皆攀桂

西齐辉赫亘山隅,嘉致清风世莫如。
乡党名流依绛帐,烟萝幽境似仙居。
趋庭子弟皆攀桂,弹铗宾朋总食鱼。
汗简传经亚邹鲁,粉牌留咏尽严徐。
杯盘互进先生馔,门巷应停长者车。
坟籍岂惟精四部,弦歌常见习三馀。
玳簪珠履延豪士,缥帙牙签刊赐书。
碧沼暮凉浮菡萏,纱窗秋静漏蟾蜍。
间庭潇洒移泉石,华表峥嵘冠里闾。
我恨羁游在芸阁,不陪诸彦曳长裾。


赏析


《过华夫书屋》是晏殊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华夫书屋的景致和氛围。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西齐辉赫亘山隅,
嘉致清风世莫如。
乡党名流依绛帐,
烟萝幽境似仙居。
趋庭子弟皆攀桂,
弹铗宾朋总食鱼。
汗简传经亚邹鲁,
粉牌留咏尽严徐。
杯盘互进先生馔,
门巷应停长者车。
坟籍岂惟精四部,
弦歌常见习三馀。
玳簪珠履延豪士,
缥帙牙签刊赐书。
碧沼暮凉浮菡萏,
纱窗秋静漏蟾蜍。
间庭潇洒移泉石,
华表峥嵘冠里闾。
我恨羁游在芸阁,
不陪诸彦曳长裾。

诗意和赏析:
《过华夫书屋》描绘了华夫书屋的壮丽景色和文人雅士聚集的场景,表达了晏殊对于这种文化氛围的赞美和向往。

诗的开篇,以"西齐辉赫亘山隅"来形容华夫书屋的辉煌和壮丽,接着描述了清风的美好,将清风与华夫书屋联系在一起,强调了这里的环境与氛围是世间难以比拟的。诗中还提到了乡党和名流都聚集在这里,以"绛帐"形容他们的居住地,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觉,使得华夫书屋更像是仙境。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绘了书屋中的文化氛围,"趋庭子弟皆攀桂,弹铗宾朋总食鱼"表达了书屋中学子们攀附名贵的桂树,以及宾朋之间亲近和共享美食的情景。汗简、亚邹鲁、粉牌、严徐等名人的传世之作也流传在这里,突显了华夫书屋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华夫书屋周围的景色和静谧的氛围。诗中出现的"玳簪珠履"、"缥帙牙签"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书屋中的文人雅士。碧沼、纱窗、秋静、漏蟾蜍等词语,则展示了书屋周围的宁静和清凉,给人以安详和舒适之感。

最后两句"间庭潇洒移泉石,华表峥嵘冠里闾。我恨羁游在芸阁,不陪诸彦曳长裾"表达了晏殊对于自己不能常居华夫书屋的遗憾和不满,他希望能够与其他文人一起享受这样的环境和氛围,而不是独自留在芸阁(自己的居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华夫书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晏殊对于文化氛围和学术交流的向往,以及对于自身不能常在这样的环境中的遗憾之情。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示了书屋的壮丽景致、文人雅士的聚集和文化交流的繁荣,给人以美好、宁静的感受。

“趋庭子弟皆攀桂”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guò huá fū shū wū
过华夫书屋

xī qí huī hè gèn shān yú, jiā zhì qīng fēng shì mò rú.
西齐辉赫亘山隅,嘉致清风世莫如。
xiāng dǎng míng liú yī jiàng zhàng, yān luó yōu jìng shì xiān jū.
乡党名流依绛帐,烟萝幽境似仙居。
qū tíng zǐ dì jiē pān guì, dàn jiá bīn péng zǒng shí yú.
趋庭子弟皆攀桂,弹铗宾朋总食鱼。
hàn jiǎn chuán jīng yà zōu lǔ, fěn pái liú yǒng jǐn yán xú.
汗简传经亚邹鲁,粉牌留咏尽严徐。
bēi pán hù jìn xiān shēng zhuàn, mén xiàng yīng tíng zhǎng zhě chē.
杯盘互进先生馔,门巷应停长者车。
fén jí qǐ wéi jīng sì bù, xián gē cháng jiàn xí sān yú.
坟籍岂惟精四部,弦歌常见习三馀。
dài zān zhū lǚ yán háo shì, piāo zhì yá qiān kān cì shū.
玳簪珠履延豪士,缥帙牙签刊赐书。
bì zhǎo mù liáng fú hàn dàn, shā chuāng qiū jìng lòu chán chú.
碧沼暮凉浮菡萏,纱窗秋静漏蟾蜍。
jiān tíng xiāo sǎ yí quán shí, huá biǎo zhēng róng guān lǐ lǘ.
间庭潇洒移泉石,华表峥嵘冠里闾。
wǒ hèn jī yóu zài yún gé, bù péi zhū yàn yè zhǎng jū.
我恨羁游在芸阁,不陪诸彦曳长裾。

“趋庭子弟皆攀桂”平仄韵脚


拼音:qū tíng zǐ dì jiē pān guì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八霁

作者简介


晏殊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作者介绍


晏殊的生平

  晏殊14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晏殊的天赋才华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1022),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晏殊的诗词成就

  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合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如柳永、张先等人作品中的那种羁旅愁苦,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仕途坦荡决定的。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清人辑有【晏文献遗文】收入【宋四人集】中。

晏殊的官场时光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在朝为官50多年,但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时时萦绕于心,其诗作《崇因寺》(在今进贤县境内)、《金柅园》(在今抚州市一中校园内)、《麻姑山》等,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家乡人民对这位“宰相词人”,也是怀念和崇敬的,抚州市城区有一条街被命名为“同叔路”。此外还有“晏殊纪念亭”、“金柅园诗碑”、“二晏桥”(又名“二仙桥”)等。

晏殊的评价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晏殊的藏书故实

  景德初(1004)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谥元献。奉养清俭,好贤,奖掖后进,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皆出其门下。笃学工诗,凡书简及公家文牍,未尝弃一纸,皆积累以抄书,遇到纸张不平者,则手执熨斗熨平。手校《世说新语》,为当时流传之善本。聚图书盈一室。子晏几道,著名文学家,字叔原。聚书亦多,每逢其家搬迁时,其妻厌恶之,说好像是乞儿子搬漆碗一样。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