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适来飞棹共回旋”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适来飞棹共回旋”出自唐代赵冬曦的《灉湖作》,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ì lái fēi zhào gòng huí xuá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适来飞棹共回旋”全诗

《灉湖作》

适来飞棹共回旋

三湖返入两山间,畜作灉湖弯复弯。
暑雨奔流潭正满,微霜及潦水初还。
水还波卷溪潭涸,绿草芊芊岸崭岝。
适来飞棹共回旋,已复扬鞭恣行乐。
道旁耆老步跹跹,楚言兹事不知年。
试就湖边披草径,莫疑东海变桑田。
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
来今自昔无终始,人事回环常若是。
应思阙下声华日,谁谓江潭旅游子。
初贞正喜固当然,往蹇来誉宜可俟。
盈虚用舍轮舆旋,勿学灵均远问天。


赏析


三湖返回进入两山之间,牲畜作撇水湖拉又拉。
夏雨奔流潭正满,
轻微的霜冻和雨水开始返回。
水回波卷溪潭干涸,绿色草芋芋堤岸高峻岝。
刚才飞棹共回旋,已经不再扬鞭任意快乐。
路旁老人步跃跃,
楚说这件事不知道年。
试到湖边拨开草丛中的小径,没有人怀疑东海变桑田。
你惊讶现在全部陆地,我看第二年再涟漪。
来现在从过去没有终结,
人事环绕经常像这样。
应考虑声华日网下,谁说江湖旅游子。
初贞正高兴本来就应如此,去赛来赞誉应该等待。
盈虚取舍车工旋转,
不要学灵均远问。

“适来飞棹共回旋”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ōng hú zuò
灉湖作

sān hú fǎn rù liǎng shān jiān, chù zuò yōng hú wān fù wān.
三湖返入两山间,畜作灉湖弯复弯。
shǔ yǔ bēn liú tán zhèng mǎn,
暑雨奔流潭正满,
wēi shuāng jí lǎo shuǐ chū hái.
微霜及潦水初还。
shuǐ hái bō juǎn xī tán hé, lǜ cǎo qiān qiān àn zhǎn zuò.
水还波卷溪潭涸,绿草芊芊岸崭岝。
shì lái fēi zhào gòng huí xuán, yǐ fù yáng biān zì xíng lè.
适来飞棹共回旋,已复扬鞭恣行乐。
dào páng qí lǎo bù xiān xiān,
道旁耆老步跹跹,
chǔ yán zī shì bù zhī nián.
楚言兹事不知年。
shì jiù hú biān pī cǎo jìng, mò yí dōng hǎi biàn sāng tián.
试就湖边披草径,莫疑东海变桑田。
jūn yà jīn shí jǐn líng lù, wǒ kàn míng suì gèng lún lián.
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
lái jīn zì xī wú zhōng shǐ,
来今自昔无终始,
rén shì huí huán cháng ruò shì.
人事回环常若是。
yīng sī què xià shēng huá rì, shuí wèi jiāng tán lǚ yóu zǐ.
应思阙下声华日,谁谓江潭旅游子。
chū zhēn zhèng xǐ gù dāng rán, wǎng jiǎn lái yù yí kě qí.
初贞正喜固当然,往蹇来誉宜可俟。
yíng xū yòng shě lún yú xuán,
盈虚用舍轮舆旋,
wù xué líng jūn yuǎn wèn tiān.
勿学灵均远问天。

“适来飞棹共回旋”平仄韵脚


拼音:shì lái fēi zhào gòng huí xuán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仄韵) 去声十七霰

作者简介


赵冬曦赵冬曦,(677-750)[唐]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县)人。进士。开元初,累迁中书舍人内供奉,国子祭酒。工正书,景云二年(七一一)褚庆文所撰唐胜业寺双弥勒像碑,为其所书。《唐书本传、金石录》。

作者介绍


赵冬曦的生平

  赵冬曦,(677-750)唐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县)人。进士及第,历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入集贤院修撰、考功员外郎、直学士、中书舍人内供奉,以国子祭酒卒。从儒家的“礼”和“仁”思想出发,提倡“德主刑辅”。他认为,古律条目千条,隋时奸臣弄法,著律时提出“律无正条,出罪举重以明轻,入罪举轻以明重。”的断狱原则。一辞出而废条目数百。自此轻重依其爱憎,被罚者不知其所以然。法律易知,则下不敢犯;文义深,“则吏乘便而朋附盛”。律、令、格、式,应该刊定科条,直书其事。犯罪者虽贵也按律以断。律明确则人相信,法律统一则人主尊。他还强调选拔官是治政之本。古时择选牧宰,皆出于台郎御史,以为荣升。亲民之官,人命所录,故贵其位,而重其人。今则不然,京官不称职,派为外任;大邑负累,降为小邑;近官不胜任,迁为远官。此处不行,派往彼处何以能治。这是重近民而贱远民。冬曦久任学士、国子祭酒,推动了唐代儒学的发展。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