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三江去”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mò lù sān jiāng qù,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末路三江去”全诗:时危身赴敌,事往任浮沈。
末路三江去,当时百战心。
春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
千里沧波上,孤舟不可寻。
中文译文:
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
时势危险,我身赴敌,不论结果如何。我将走向终点,三江之上,百战之心依然坚定。吴苑的春风吹拂着绿草,古木在剡山之间蓊郁茂密。千里的波涛翻腾,但我的孤舟已无法寻找。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刘长卿送行军将领张司马罢使归途中的心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感受,表达出将领在时势动荡、危险环绕的时刻毅然决然地奋勇前行,不论成败的坚定决心和豪情壮志。
诗中的春风吴苑绿和古木剡山深呈现出一幅幅自然景色的画面,给人以生机和力量的感觉。同时,通过将波涛和孤舟相对应,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了行军将领的孤独和危险,表达了他已无法回归的决心。
这首诗描绘了军人在战争时期坚定信仰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将领的敬佩和深情之意。
sòng xíng jūn zhāng sī mǎ bà shǐ huí
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
shí wēi shēn fù dí, shì wǎng rèn fú shěn.
时危身赴敌,事往任浮沈。
mò lù sān jiāng qù, dāng shí bǎi zhàn xīn.
末路三江去,当时百战心。
chūn fēng wú yuàn lǜ, gǔ mù shàn shān shēn.
春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
qiān lǐ cāng bō shàng, gū zhōu bù kě xún.
千里沧波上,孤舟不可寻。
拼音:mò lù sān jiāng qù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仄韵) 去声六御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