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王旧时宫”出自明代李东阳的《苏台曲(五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āng wáng jiù shí gō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张王旧时宫”全诗:张王旧时宫,零落数枝柳。
不是春风生,芳菲讵能久。
《苏台曲(五首)》是明代作家李东阳的作品之一。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张王旧时宫,
零落数枝柳。
不是春风生,
芳菲讵能久。
诗意:
《苏台曲(五首)》以苏州和台州两地为背景,描绘了昔日宫廷的荣华富贵已经消逝的景象。诗句中的"张王旧时宫"指的是昔日的皇宫,而"零落数枝柳"则表达了衰败和凋零的景象。接着,诗人通过"不是春风生,芳菲讵能久"这样的表达,透露出一种对繁华过往的怀念和对光阴易逝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凄美的语言,揭示了物是人非的现实。诗中的景象虽然是以宫廷为背景,但其中蕴含的主题却是普遍的,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物换星移的感叹。"张王旧时宫"的提及使人们回忆起昔日辉煌的帝王时代,然而,"零落数枝柳"的描绘却昭示了光景已逝,富贵已散的现实。最后两句的表达更是点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凉,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物事的无常。整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展现出了时间的残酷和岁月的无情,触动了读者对兴衰荣辱的深思。
这首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含蓄的情感和典雅的语言风格,展现了李东阳独特的艺术才情。它通过对宫廷昔日繁华的描绘和对衰败凋零的揭示,呈现了人事如梦、兴衰无常的主题,使读者在静谧的诗境中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
sū tái qū wǔ shǒu
苏台曲(五首)
zhāng wáng jiù shí gōng, líng luò shù zhī liǔ.
张王旧时宫,零落数枝柳。
bú shì chūn fēng shēng, fāng fēi jù néng jiǔ.
不是春风生,芳菲讵能久。
拼音:zhāng wáng jiù shí gōng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一)
李东阳四岁时被举荐为神童.父亲带他进宫朝见皇帝,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皇帝 见此情景,便脱口出了上联:“神童脚短。”东阳应声对下联:“天子门高”。皇帝高兴地将他抱坐膝盖上,见其父亲还站立在一旁,又出上联:“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
(二)
李东阳和程敏政同时作为神童,被皇帝召见入宫殿。皇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从容答道:“蜘蛛满腹经纶。”皇帝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宰相。”殿试后第三天,李东阳中了第三名神童。
(三)
李东阳被举荐为神童后,不少文人墨客找他题诗作对,试试他的才华是否名副其实。有位老翰林将他的名字嵌入联语,要他用“两兼格”续对:“李东阳气暖。”东阳对道:“柳下惠风和。”老翰林惊叹不已。
(四)
正德年间(1506~1521),内阁刘健、谢迁二公遭贬离京,只留下李东阳一人。当时刘瑾把持朝政,李东阳独木难支,无力回天。有人画了一幅丑老妪骑牛吹笛的讽刺画,在画中老妪额上题“此李西涯(李的号)相业”,以此嘲讽李东阳。有人向他报告此事,可他不动声色,自题绝句一首:“杨妃身死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争似阿婆骑牛背,春风一曲太平歌。”在后来推翻刘瑾的斗争中,李起了关键性作用。
(五)
李东阳与彭泽(字民生望,攸县人)交往甚密,常有唱酬。彭对李诗不太赞赏。后来,彭泽官场失意,离京回乡。李东阳赠诗一首:“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彭读到开头四句便深为感动,读完全诗,潸然泪下。反复吟诵数十遍,爱不释手,对儿子说;“现在我才发现西涯的诗写得这样好,意境如此深远。我恨不能与他重相见,把酒论诗文!”
(六)
李东阳之女,嫁于山东曲阜孔闻韶。未嫁之前,其女以孔家园林狭小,花木稀少为词,稍有责难。孔家为此大兴土木,扩充屋宇,修葺亭台楼阁。孔闻韶乃孔子六十二世孙,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班超一品之阶”。同年孔府花园竣工,东阳之女亦于当年出嫁,封为一品夫人。可谓三喜临门。袭封后,东阳代衍圣公作谢恩表,并代作大门联。联云:“与国戚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此时东阳已是暮年,遣词造句,颂扬得体,忧国忧民,一片忠心。
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六月初九李东阳出生于北京西涯村,父亲李淳是个饱学之士,以教私塾为生, 因家贫,甚至还当过摆渡的船工。幼年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华。李东阳4岁时随父亲在北京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字,被京城中人视为神童。顺天府官员把李东阳推荐给景帝,李东阳当着景帝写下“龙、凤、龟、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兴,赐给李东阳珍奇水果和金银元宝。之后,并两次召见准予李东阳进顺天府学读书。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李东阳十八岁即中进士(跨级直接考),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不久授编修,参与修撰《英宗实录》。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书成,升从六品俸。后迁侍讲,旋入经筵侍班。十六年,为应天乡试考官。二十年,再迁侍讲学士,辅太子诵习。二十二年丁父忧。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补原官加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书成,升太常寺少卿。
弘治五年大旱,孝宗敕群臣言天灾事,东阳条摘有关《孟子》,以天灾与时政阙失相联,天降灾福与人事有关,望皇帝勤习经文,以诚意动天意。而其他“凡事关祈祷,悉加屏绝。”疏上,孝宗称赏。迁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敕事。八年,以本官入文渊阁参预机务。十一年,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十六年,纂修《大明会典》成,进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颇有刚直之名,刘健善断,谢善持论,而东阳性温而多智谋。一时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侃”之赞。孝宗对三大臣意见颇多采纳,并常召入宫中议事,“呼先生而不名。”十七年,重修阙里孔庙工竣,东阳奉诏往祭。及归,上《通达下情题本》,直陈时局艰难,不报。
武宗即位,大肆扩充皇庄,别构宫苑,假借巡视搜括民财,劫掠妇女。天下怨声载道,人民苦痛。又宠用宦官,任意缉拿民众,诬辱朝臣 。正德元年(1506年),东阳等上疏极陈“嬉游废政”之弊;又上疏论“时政四弊”,皆不报,乞休;武宗不允,而朝政无所改。十月,朝官纷请诛宦官刘瑾等,武宗与内阁议时,刘健、谢迁持论激烈,至于推案哭骂,遂为武宗所恶。刘、谢上疏乞休,惟东阳仍留内阁。刘、谢即免,内阁引进王鏊、焦芳,迭加东阳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二年,《历代通鉴纂要》成,以书中一、二页装潢颠倒错乱,字体亦微小差讹,刘瑾、焦芳等人构东阳罪,武宗有旨不问,得免祸。
五年秋,刘瑾被诛,东阳荐刘忠、梁储入阁。而武宗嬉乐如旧,宦官张永、谷大用等仍受重用。内阁奏议徒为虚文,政治腐败日甚一日。东阳于正德七年辞官。深居简出,以诗酒自娱。十一年(1516)病卒,年69。
李东阳以台阁大臣主持文坛数十年,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首形成“茶陵诗派”。兼善书法,于篆隶造诣尤高。大家赞道李东阳“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所著有《怀麓堂集》100卷、《怀麓堂诗话》1卷,又有《燕对录》、《东祀录》等(据《四库总目》)。《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