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先生结发憎俗徒”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先生结发憎俗徒”出自唐代韩愈的《寄卢仝(宪宗元和六年河南令时作)》,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xiān shēng jié fà zēng sú tú,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先生结发憎俗徒”全诗

《寄卢仝(宪宗元和六年河南令时作)》

先生结发憎俗徒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
辛勤奉养十馀人,上有慈亲下妻子。
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
至今邻僧乞米送,仆忝县尹能不耻。
俸钱供给公私馀,时致薄少助祭祀。
劝参留守谒大尹,言语才及辄掩耳。
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
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仆从塞闾里。
少室山人索价高,两以谏官征不起。
彼皆刺口论世事,有力未免遭驱使。
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
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
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近来自说寻坦途。
犹上虚空跨绿駬。
去年生儿名添丁,意令与国充耘耔。
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
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
假如不在陈力列,立言垂范亦足恃。
苗裔当蒙十世宥,岂谓贻厥无基阯.故知忠孝生天性,洁身乱伦定足拟。
昨晚长须来下状,隔墙恶少恶难似。
每骑屋山下窥阚,浑舍惊怕走折趾。
凭依婚媾欺官吏,不信令行能禁止。
先生受屈未曾语,忽此来告良有以。
嗟我身为赤县令,操权不用欲何俟。
立召贼曹呼伍伯,尽取鼠辈尸诸市。
先生又遣长须来,如此处置非所喜。
况又时当长养节,都邑未可猛政理。
先生固是余所畏,度量不敢窥涯涘。
放纵是谁之过欤,效尤戮仆愧前史。
买羊沽酒谢不敏,偶逢明月曜桃李。
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须致双鲤。


赏析


玉川先生洛城里,几间破房子就行了。
一奴长必须不裹头,
一婢女赤脚老没有牙齿。
辛勤侍奉十多人,上有父母下妻子儿女。
先生结发憎恶世俗人,闭门不出,不动一纪。
至今邻僧请求米送,
我忝居县尹不能不感到羞耻。
俸禄供给公私多,当时得到很少帮助祭祀。
鼓励参与留守拜见大尹,说对刚到就捂住耳朵。
水北山人得到名声,
去年去做幕下士。
水南山人又继续去,鞍马仆从塞间里。
少室山的隐士要价高,两个因谏官征不起。
他们都刺人议论天下大事,
有力不免遭遇驱使。
先生事业不可量,只有用法律自己纠正自己。
春秋三传束高阁,独自抱着经卷彻底终结。
去年弄笔嘲笑相同,
怪辞惊吓众人诽谤不停。
近来说自己寻坦途。
还上空中跨越绿色駬。
去年生的儿子叫添丁,意令与国家充当除草助。
国家人口连四海,
难道没有农夫亲近农具。
先生抱着才能最终大用,宰相不同意也不在。
假如不在陈力列,立言流传范也可以依靠。
后裔应当受到十世宽恕,
难道说留给没有建立基础.所以知道忠孝生天性,清洁身体乱伦足模拟。
昨晚长要来下情况,隔着墙恶少恶难似。
每次骑屋山下看阐,
浑不害怕跑断趾。
依附联姻欺骗官吏,不信令行能禁止。
先生受了委屈不曾说话,忽然这来告诉我有因。
唉我身为大地令,
曹操孙权不用想等待什么。
立即召贼曹叫伍伯,把老鼠们陈尸于市。
先生又派遣长要来,这种安排不是所喜欢。
而且时应当长养节,
城市不可猛政理。
先生本来是我所畏惧,度量不敢看边际。
放纵是谁的过错?,效果尤其被我惭愧前史。
买羊买酒敬谢不敏,
偶逢明月照耀桃李。
先生有意允许降临,又派遣长要把两条鲤鱼。

“先生结发憎俗徒”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jì lú tóng xiàn zōng yuán hé liù nián hé nán lìng shí zuò
寄卢仝(宪宗元和六年河南令时作)

yù chuān xiān shēng luò chéng lǐ, pò wū shù jiān ér yǐ yǐ.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yī nú cháng xū bù guǒ tóu,
一奴长须不裹头,
yī bì chì jiǎo lǎo wú chǐ.
一婢赤脚老无齿。
xīn qín fèng yǎng shí yú rén, shàng yǒu cí qīn xià qī zǐ.
辛勤奉养十馀人,上有慈亲下妻子。
xiān shēng jié fà zēng sú tú, bì mén bù chū dòng yī jì.
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
zhì jīn lín sēng qǐ mǐ sòng,
至今邻僧乞米送,
pū tiǎn xiàn yǐn néng bù chǐ.
仆忝县尹能不耻。
fèng qián gōng jǐ gōng sī yú, shí zhì báo shǎo zhù jì sì.
俸钱供给公私馀,时致薄少助祭祀。
quàn cān liú shǒu yè dà yǐn, yán yǔ cái jí zhé yǎn ěr.
劝参留守谒大尹,言语才及辄掩耳。
shuǐ běi shān rén dé míng shēng,
水北山人得名声,
qù nián qù zuò mù xià shì.
去年去作幕下士。
shuǐ nán shān rén yòu jì wǎng, ān mǎ pú cóng sāi lǘ lǐ.
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仆从塞闾里。
shǎo shì shān rén suǒ jià gāo, liǎng yǐ jiàn guān zhēng bù qǐ.
少室山人索价高,两以谏官征不起。
bǐ jiē cì kǒu lùn shì shì,
彼皆刺口论世事,
yǒu lì wèi miǎn zāo qū shǐ.
有力未免遭驱使。
xiān shēng shì yè bù kě liàng, wéi yòng fǎ lǜ zì shéng jǐ.
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
chūn qīu sān zhuàn shù gāo gé, dú bào yí jīng qióng zhōng shǐ.
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穷终始。
wǎng nián nòng bǐ cháo tóng yì,
往年弄笔嘲同异,
guài cí jīng zhòng bàng bù yǐ.
怪辞惊众谤不已。
jìn lái zì shuō xún tǎn tú.
近来自说寻坦途。
yóu shàng xū kōng kuà lǜ ěr.
犹上虚空跨绿駬。
qù nián shēng ér míng tiān dīng, yì lìng yǔ guó chōng yún zǐ.
去年生儿名添丁,意令与国充耘耔。
guó jiā dīng kǒu lián sì hǎi,
国家丁口连四海,
qǐ wú nóng fū qīn lěi sì.
岂无农夫亲耒耜。
xiān shēng bào cái zhōng dà yòng, zǎi xiàng wèi xǔ zhōng bù shì.
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
jiǎ rú bù zài chén lì liè, lì yán chuí fàn yì zú shì.
假如不在陈力列,立言垂范亦足恃。
miáo yì dāng méng shí shì yòu,
苗裔当蒙十世宥,
qǐ wèi yí jué wú jī zhǐ. gù zhī zhōng xiào shēng tiān xìng, jié shēn luàn lún dìng zú nǐ.
岂谓贻厥无基阯.故知忠孝生天性,洁身乱伦定足拟。
zuó wǎn cháng xū lái xià zhuàng, gé qiáng è shào è nán shì.
昨晚长须来下状,隔墙恶少恶难似。
měi qí wū shān xià kuī hǎn,
每骑屋山下窥阚,
hún shě jīng pà zǒu zhé zhǐ.
浑舍惊怕走折趾。
píng yī hūn gòu qī guān lì, bù xìn lìng xíng néng jìn zhǐ.
凭依婚媾欺官吏,不信令行能禁止。
xiān shēng shòu qū wèi zēng yǔ, hū cǐ lái gào liáng yǒu yǐ.
先生受屈未曾语,忽此来告良有以。
jiē wǒ shēn wéi chì xiàn lìng,
嗟我身为赤县令,
cāo quán bù yòng yù hé qí.
操权不用欲何俟。
lì zhào zéi cáo hū wǔ bó, jǐn qǔ shǔ bèi shī zhū shì.
立召贼曹呼伍伯,尽取鼠辈尸诸市。
xiān shēng yòu qiǎn cháng xū lái, rú cǐ chǔ zhì fēi suǒ xǐ.
先生又遣长须来,如此处置非所喜。
kuàng yòu shí dāng zhǎng yǎng jié,
况又时当长养节,
dū yì wèi kě měng zhèng lǐ.
都邑未可猛政理。
xiān shēng gù shì yú suǒ wèi, dù liàng bù gǎn kuī yá sì.
先生固是余所畏,度量不敢窥涯涘。
fàng zòng shì shuí zhī guò yú, xiào yóu lù pū kuì qián shǐ.
放纵是谁之过欤,效尤戮仆愧前史。
mǎi yáng gū jiǔ xiè bù mǐn,
买羊沽酒谢不敏,
ǒu féng míng yuè yào táo lǐ.
偶逢明月曜桃李。
xiān shēng yǒu yì xǔ jiàng lín, gèng qiǎn cháng xū zhì shuāng lǐ.
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须致双鲤。

“先生结发憎俗徒”平仄韵脚


拼音:xiān shēng jié fà zēng sú tú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作者简介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作者介绍


韩愈的生平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晋升为中书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虽然仅在袁州九个月,却办了一件“禁隶”的大好事,据新旧《唐书》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曰:禁其为隶。”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建了昌黎书院(今存)表示纪念。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的评价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潘向黎

  韩愈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才,他的影响使无数帝王将相相形见绌。在中唐的政治舞台上,他扮演过监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诰、刑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绩。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坚决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故宋人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弱”的丰功伟绩。

韩愈的主要成就

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教育思想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 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师说》 《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等。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 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文学成就
  古文运动
  后人把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苏轼据此称 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文学创作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韩愈的墓地

  韩愈墓位于河南省焦作孟州市孟县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丘陵地带。墓冢高大,有砖石围墙,翠柏蓊郁,芳草芨芨,枣树成林。墓前有韩愈祠,明代建筑,三进院落,韩愈雕像坐于祠中。

  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墓地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1.2丈;右株高4丈,围1.1丈。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 韩愈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韩愈的轶事典故

谏诤之路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要做好谏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虽然他最终并没能做成谏官,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条。

风流成性
  据传韩愈很纵欲,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于是韩愈听了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宋人陶谷《清异录》上说:“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韩愈的介绍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去世。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