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恐螺髻青”出自宋代刘子翚的《同范智闻五月十四日夜赏月》,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áng kǒng luó jì qīng,诗句平仄:平仄平仄平。
“常恐螺髻青”全诗:微风净郊原,暮色含清夏。
层巅月欲上,炯炯木叶罅。
丰姿一发亏,爽气千毫射。
流光不著地,黄抹溪西舍。
翩然释峤飞,云流鳞鳞化。
常恐螺髻青,失此骊珠挂。
奇观天所吝,老眼得屡借。
不嫌神太清,跣立高梧下。
故人肯留连,一笑偶良夜。
浊醪勿虚杯,庭缟醉可藉。
《同范智闻五月十四日夜赏月》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微风净郊原,暮色含清夏。
微风轻抚着郊野,夜色中弥漫着夏日的清新气息。
层巅月欲上,炯炯木叶罅。
月亮正要升到树梢,木叶间透出明亮的光芒。
丰姿一发亏,爽气千毫射。
月色渐渐黯淡,清爽的气息却传遍千里。
流光不著地,黄抹溪西舍。
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染黄了溪水和西边的房屋。
翩然释峤飞,云流鳞鳞化。
云彩轻盈地飘来飘去,宛如一条条鳞片在流动。
常恐螺髻青,失此骊珠挂。
常常担心自己的发髻已经变白,失去了佩戴这颗美丽明珠的机会。
奇观天所吝,老眼得屡借。
这样的美景天地难得赐予,年迈的眼睛多次借来欣赏。
不嫌神太清,跣立高梧下。
对于如此清幽的景色,作者并不觉得过于空灵,他光着脚站在高大的梧桐树下。
故人肯留连,一笑偶良夜。
故友愿意与我一同停留,共享这美好的夜晚,我们相互一笑。
浊醪勿虚杯,庭缟醉可藉。
不要空杯敬我浊酒,庭院里的白衣可供你醉倒。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五月的夜晚,微风拂过郊野,夜色中散发着夏日的清新气息。月亮渐渐升起,映照在树梢上,而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散发出明亮的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月色逐渐黯淡,但清爽的气息却仍然弥漫在空气中。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沾染了溪水和房屋的黄色。云彩飘动不定,宛如一条条鳞片在流动。作者担心自己的发髻已经变白,错失了佩戴明珠的机会。然而,他仍然能够借老眼来欣赏这美景。作者站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感叹这样的景色并不过于空灵,而是令人心旷神怡。故友愿意与他共同停留,一同享受这美好的夜晚,彼此相互一笑。饮酒时,作者提醒朋友不要空杯敬他浊酒,而是可以借助庭院的白衣来醉倒。
这首诗词以清新、明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五月夜晚的赏月景象,将自然景色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绘,如微风净郊原、炯炯木叶罅、云流鳞鳞化等,使整首诗词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通过描绘夜晚的月色和清爽的气息,作者表达了对美景的欣赏和敬畏之情。诗词的结尾以朋友共赏的情景作为收束,展现了作者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刻的愿望。
这首诗词的赏析在于其细腻的描绘和清新的氛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微风与暮色、月光与木叶、清爽与黯淡等,使诗词更具层次感和张力。同时,诗人通过对自己年老眼睛的描写,表达了对美景的珍惜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最后,作者以朋友的留连和共享美酒作为结尾,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的珍贵。
总之,这首诗词以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五月夜晚的赏月景象的感受和情感。读者在赏析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人情的温暖,同时也引发对时光流转和友谊之珍贵的思考。
tóng fàn zhì wén wǔ yuè shí sì rì yè shǎng yuè
同范智闻五月十四日夜赏月
wēi fēng jìng jiāo yuán, mù sè hán qīng xià.
微风净郊原,暮色含清夏。
céng diān yuè yù shàng, jiǒng jiǒng mù yè xià.
层巅月欲上,炯炯木叶罅。
fēng zī yī fà kuī, shuǎng qì qiān háo shè.
丰姿一发亏,爽气千毫射。
liú guāng bù zhe dì, huáng mǒ xī xī shě.
流光不著地,黄抹溪西舍。
piān rán shì jiào fēi, yún liú lín lín huà.
翩然释峤飞,云流鳞鳞化。
cháng kǒng luó jì qīng, shī cǐ lí zhū guà.
常恐螺髻青,失此骊珠挂。
qí guān tiān suǒ lìn, lǎo yǎn dé lǚ jiè.
奇观天所吝,老眼得屡借。
bù xián shén tài qīng, xiǎn lì gāo wú xià.
不嫌神太清,跣立高梧下。
gù rén kěn liú lián, yī xiào ǒu liáng yè.
故人肯留连,一笑偶良夜。
zhuó láo wù xū bēi, tíng gǎo zuì kě jí.
浊醪勿虚杯,庭缟醉可藉。
拼音:cháng kǒng luó jì qīng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九青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刘子翚之父刘韐在靖康之难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刘子翚时年30岁,接到噩耗后,悲愤交集,与其兄刘子羽、刘子翼扶柩返里,守制庐墓三年。服除后,以父荫补承务郎,为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后因体弱多病辞职。辞归武夷山,主管冲佑观,讲学传道,常徘徊涕泗于父兄墓地,累日不返。妻死不再娶,事继母吕氏,教育侄子刘珙,克尽孝友之道。
朱松在建州临终时,以子朱熹托付刘子翚教养,并对朱熹说,“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朱熹向刘子翚请教入道门径和次第,刘子翚告诉朱熹从《易经》中得到入道的门径,并以“不远复”三字告诫朱熹。刘子羽待朱熹如子侄,为朱熹之义父,给朱熹取字元晦,希望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朱熹自认为元者四德之首,愧不敢当,就自己改字仲晦。朱熹后来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得益于刘子翚的悉心培养。
刘子翚无子,以兄刘子羽最小儿子刘玶为后,47岁时病逝,追谥文靖公。遗著由嗣子刘玶编为《屏山集》20卷,朱熹为之作序。宗杲曾作《刘子翚像赞》,称其“财色功名,一刀两断。立地成佛,须是这汉。”
刘子翚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是他的学生。钱钟书先生称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而称他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宋诗选注》),在宋代诸多道学和诗歌兼习的作家中,他是沾染“讲义语录”习气、“头巾气”最少的一位。与韩驹、吕本中、曾几等交游唱和,故诗歌造诣颇高。风格比较清爽明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风格高秀,不袭陈因”。其五言诗感慨含思,“幽淡卓练,及陶、谢之胜,而无康乐繁缛细涩之态”(《宋诗钞·屏山集钞序》)。朱熹在《屏山集跋》中评价说:“先生文辞之伟,固足以惊一世之耳目,然其精微之学、静退之风,形于文墨,有足以发蒙蔽而销鄙吝之心者,尤览者所宜尽心也。”(《屏山集跋》)在他的五言,尤其是五言古诗中可以获得这种印象。他的绝句佳作颇多,写景抒情擅长以明快的笔调表现深细的构思,表现出一个理学家特有的格物和体验工夫。
刘子翚受其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早年游秦、洛、赵、魏时,就注意搜访古迹,了解历史,以体会国家兴衰规律,南渡后虽隐居乡里,但无时不忧国,唯因病魔缠身,无力请缨,壮志难酬,因而写入诗中,多以长篇或组诗全景式地反映社会时事,如《望京谣》、《谕俗十二首》等。《汴京纪事》二十首前七首纪国都沦陷,后十三首忆往日繁华,以对比见感愤,殆若“诗史”,历来为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