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山后十二渡”出自宋代洪咨夔的《发阆州二绝》,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ǐn píng shān hòu shí èr dù,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
“锦屏山后十二渡”全诗:锦屏山后十二渡,一渡一回商浅深。
前行戒后谨毋忽,浅处着脚深寒心。
《发阆州二绝》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洪咨夔。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锦屏山后十二渡,
一渡一回商浅深。
前行戒后谨毋忽,
浅处着脚深寒心。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阆州锦屏山后渡过的十二次河流,每次渡河都有不同的水深。作者告诫前行的人要谨慎小心,不要忽视警告,因为即使水浅,也可能藏有深寒的危险。
赏析:
《发阆州二绝》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渡河的场景,通过对水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前行时谨慎的警示。整首诗词以严密的格律和押韵构成,给人以流畅的感觉。
诗中的“锦屏山后十二渡”揭示了作者在山后渡过的十二条河流,这种渡河的次数和山后的景象暗示了作者在艰险的旅途中的坚持和努力。每一次渡河都有不同的水深,这种变化象征着前行路上的障碍和困难。作者用“商浅深”来形容水的深度,巧妙地运用了反义词,表达了水深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提醒人们在前行时要保持警觉。
最后两句“前行戒后谨毋忽,浅处着脚深寒心”是作者对读者的忠告。作者通过“戒”、“谨”、“忽”等词语,强调了前行时的谨慎和警惕。他告诫人们,即使看似水深不足以令人担忧,也要小心翼翼,因为深处可能隐藏着寒冷和危险。这里的“深寒心”既可以理解为对水温的寒冷感受,也可以引申为对前行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的担心。
整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渡河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前行者的警示和忠告。它以简洁的形式传递了深刻的意义,给人以启示和思考,体现了宋代诗人的文学才华和智慧。
fā láng zhōu èr jué
发阆州二绝
jǐn píng shān hòu shí èr dù, yī dù yī huí shāng qiǎn shēn.
锦屏山后十二渡,一渡一回商浅深。
qián xíng jiè hòu jǐn wú hū, qiǎn chù zhe jiǎo shēn hán xīn.
前行戒后谨毋忽,浅处着脚深寒心。
拼音:jǐn píng shān hòu shí èr dù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洪咨夔(1176~1236),嘉泰元年(1201)进士。授如皋主簿,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文。
洪咨夔为人正直敢言。在现存的 920多首诗里,像"今岁啼饥眼欲枯"(《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其四),这样直接反映农民生活疾苦的诗句并不少见。又如《次韵闵饥》其一写道"贵人生长不知田,丝竹声中醉饱眠。渠信春山青草尽,排门三日未炊烟。"已接触到农村贫富对立的事实。他感叹"月行九霄上,安知下民愁"(《酬程嘉定杨汉州见和》其二),足见其十分同情人民。他也常有讽刺官吏、讥刺朝政之作,如《狐鼠》一诗,最为淋漓痛快。他善于描写农村景物,如描绘牧童"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夏至过东市》其一),笔调清新、生活气息浓厚。不过他受江西诗派影响较深,也有一些平庸之作。
著作有《平斋文集》32卷、《平斋词》1卷等。其《平斋文集》所收多为讲经及制诰之文,余为诗歌、杂文,其词“淋漓激壮,多抑塞磊落之感”,风格颇似辛弃疾,清毛晋将其刊入《宋六十名家词》。《平斋文集》3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本;又有洪氏《晦木斋丛书》本,收诗寥寥。《平斋词》有汲古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