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杨柳青青那足悲”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杨柳青青那足悲”出自唐代高适的《送田少府贬苍梧》,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áng liǔ qīng qīng nà zú bēi,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杨柳青青那足悲”全诗

《送田少府贬苍梧》

杨柳青青那足悲

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暌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送田少府贬苍梧,陷入沉思的对于迁徙的人,感叹于西南的天空。从前曾担任官职,却未能如愿,现在却要前往万里之外,令人怜悯。思念当年喝酒相聚的日子,停下船只叹息君王这一天将要结束。远处的树应该也怜惜北方的春天,旅行的人也羡慕南方的候鸟归来。男人的穷达是无法预知的,看你的眼神就知道是个不寻常的人。江山到处都可以享受,杨柳青翠丰茂,这是没有理由悲伤的。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对一个名叫田少府的人的送别。田少府原本是一位官员,但他未能如愿,被贬到苍梧。诗人对他的命运感到不解和幽怨,但也表达了对他的关切和同情。诗人以迁徙和旅行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迁,意味着人的命运是无法预知和控制的。诗人同时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以强调个体的身份和遭遇在大环境面前的微小与渺小。

赏析:
这首诗整体上流畅和凝练,意境深远而含蓄。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田少府的不解、幽怨和同情之情。通过诗中的比喻和景物描写,诗人展示了人生的起伏和不可预测性,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和庞大。诗词的韵律流畅,意境宏伟,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和共鸣之感。整首诗以情感、意境和艺术描写结合得当,凸显了唐代诗人高适的独特艺术风格。

“杨柳青青那足悲”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òng tián shào fǔ biǎn cāng wú
送田少府贬苍梧

chén yín duì qiān kè, chóu chàng xī nán tiān.
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
xī wèi yī guān wèi dé yì,
昔为一官未得意,
jīn xiàng wàn lǐ lìng rén lián.
今向万里令人怜。
niàn zī dǒu jiǔ chéng kuí jiān, tíng zhōu tàn jūn rì jiāng yàn.
念兹斗酒成暌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yuǎn shù yīng lián běi dì chūn, xíng rén què xiàn nán guī yàn.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
zhàng fū qióng dá wèi kě zhī,
丈夫穷达未可知,
kàn jūn bù hé zhǎng shù qí.
看君不合长数奇。
jiāng shān dào chù kān chéng xìng, yáng liǔ qīng qīng nà zú bēi.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杨柳青青那足悲”平仄韵脚


拼音:yáng liǔ qīng qīng nà zú bēi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作者简介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作者介绍


高适的生平

  高适 (700年—765年)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的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

高适的爱国精神

  高适自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所以他对保卫边疆的爱国将领作了热情的歌颂。如《送浑将军出塞》诗中对浑将军的刻画是很出色的。在敌人入侵、“昨日边庭羽书至”的时候,浑将军就慷慨出征。“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二句不沾将军本身,却正衬托出将军忠勇为国、心情异常激动的精神面貌。“黄云白草”的塞外风光,与“击剑酣歌”的昂扬精神,进一步突出了一个不畏艰苦、为国忘身、心情乐观的爱国将领的形象。通篇严整而飞动,魄力雄毅,风骨遒上,与《燕歌行》同样表现了高适七古的艺术特征。 对于收复失地,高适同样是兴奋鼓舞的。天宝十二载五月,哥舒翰收复久已沦陷的九曲黄河,他写了豪壮而充满喜悦心情的《九曲词》,其第二、第三首云: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磷。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在这里也表现了他希望边疆巩固,获致太平的愿望。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