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褰帘听秋信”出自唐代齐己的《惊秋》,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iān lián tīng qiū xìn,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
“褰帘听秋信”全诗:褰帘听秋信,晚傍竹声归。
多故堪伤骨,孤峰好拂衣。
梧桐凋绿尽,菡萏堕红稀。
却恐吾形影,嫌心与口违。
《惊秋》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诗词的分析:
中文译文:
褰帘听秋信,晚傍竹声归。
拉开帘幕倾听秋天的消息,晚上靠近竹林听归鸟的声音。
多故堪伤骨,孤峰好拂衣。
多事情的困扰令我感到痛苦,独立的峰峦是我喜欢拂拭衣袖的地方。
梧桐凋绿尽,菡萏堕红稀。
梧桐叶子黄了凋落一空,菡萏花儿凋谢变得稀少。
却恐吾形影,嫌心与口违。
我担心我自己的影子,担心我的心意与言辞不一致。
诗意和赏析:
《惊秋》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种种烦扰和困境的感受。诗中通过听秋天的消息、倾听竹声和拂拭衣袖等动作,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态。作者表达了他对多事之扰的痛苦之情,也表达了对秋天衰败的景象的感慨。最后两句“却恐吾形影,嫌心与口违”,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的担忧,担忧自己的行为与言辞不能一致。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迷惘,激发读者对秋天的思考和共鸣。
总之,《惊秋》通过秋天的景象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描绘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生活的迷惘,展示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让读者产生共鸣。
jīng qiū
惊秋
qiān lián tīng qiū xìn, wǎn bàng zhú shēng guī.
褰帘听秋信,晚傍竹声归。
duō gù kān shāng gǔ, gū fēng hǎo fú yī.
多故堪伤骨,孤峰好拂衣。
wú tóng diāo lǜ jǐn, hàn dàn duò hóng xī.
梧桐凋绿尽,菡萏堕红稀。
què kǒng wú xíng yǐng, xián xīn yǔ kǒu wéi.
却恐吾形影,嫌心与口违。
拼音:qiān lián tīng qiū xìn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二震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