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愚幼不肖之嗣”出自两汉贾谊的《治安策》,诗句共8个字,诗句拼音为:suī yǒu yú yòu bù xiào zhī sì,诗句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虽有愚幼不肖之嗣”全诗: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
《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
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
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
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
臣请试言其亲者。
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
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
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
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
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
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
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
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
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
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不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
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
当时大治,后世诵圣。
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天下之势方病大瘇。
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
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
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
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
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采缯以奉之。
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亶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
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
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縠之表,薄纨之里, 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皁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
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
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抱哺其于,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
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
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
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
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
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
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
《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
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
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是不疑惑!此业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舩必覆矣。
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
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
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
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
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
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
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
学者,所学之官也。
《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 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
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
”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
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
习与智长,故切而不媿;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
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
”又曰:“前车覆,后车诫。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
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
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
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
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此时务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孔于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
刑罚积而民怨背,札义积而民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
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
夫天下,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
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
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
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
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
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谕也。
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
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 刖笞 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
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伯。
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
人问豫子,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顽顿亡耻, 诟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
主上有败,则因而挺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
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
俱亡耻,俱苟妄,则主上最病。
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坐污秽淫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
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 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 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
”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
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扞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
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
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故曰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翻译
我私下考虑现在的局势,应该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应该为之流泪的有两项,应该为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大道的事,很难在奏疏中一一列举。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还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本末颠倒,首尾冲突,国制混乱,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怎么能够说是大治!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对您详细地说明这一切,因而提出使国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策,以供陛下仔细斟酌选用呢?
射箭打猎之类的娱乐与国家安危的关键相比,哪一样更急迫?假若所提的治世方法,需要耗费心血,摧残身体,影响享受钟鼓所奏音乐的乐趣,可以不加采纳;我的治国方策,能保证使陛下所享受的各种乐趣不受影响,却可以带来封国诸侯各遵法规,战争不起,平民拥护首领,匈奴归顺,纯朴之风响彻边陲,百姓温良朴素,官司之类的事情停止不发。大的气数已定,那么,全国便会顺应而治理得好,四海之内,一派升平的气象,万物都符合事理,陛下在生时被称为明帝,死后成为明神,美名佳誉永垂青史。《礼》书上说宗庙有功德,使您的顾成庙被尊称为大宗,得以与太祖共享盛名,与大汉天下共存亡。创建长久安定的形势,造成永久太平的业绩,以此来承奉祖庙和六亲,这是最大的孝顺;以此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使芸芸众生得到养育,这是最大的仁;创设准则,标立纪纲,使大小事物各得其所,对后代可以为万世子孙树立楷模,即使是后世出现了愚鲁、幼稚、不肖的继承人,由于他继承了您的鸿业和福荫,还可以安享太平,这是最明智的办法。凭陛下的精明练达,再有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辅佐,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困难。其内容全都可以原本地向陛下陈述,希望陛下不要忽视。我谨慎地用它来考察过天地的变化,应验过往古的情况,核对过当今的事情,日夜思考而详细地知道了它的内容,即使是禹和舜再生,为陛下考虑,也不能加以改变。
建立诸侯国过于强大,本来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之间互相对立的形势,臣下屡遭祸害,皇上也多次忧伤,这实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办法。如今有的亲兄弟图谋在东方称帝,亲侄子也向西袭击朝廷,近来吴王的谋反活动又被人告发。天子现在年富力强,品行道义上没有过错,对他们施加功德恩泽,而他们尚且如此,何况最大的诸侯,权力比他们还要大十倍呢!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还比较安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诸侯国的国王年纪还小没有成年,汉朝安置在那里的太傅、丞相还掌握着政事。几年以后,诸侯王大都加冠成人,血气方刚,而汉朝委派的太傅、丞相都要称病还乡了,而诸侯王会自下而上地普遍安插亲信,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行为同淮南王、济北王有什么区别呢?到了那时,而想求得天下安定,即使是唐尧、虞舜在世也办不到了。
黄帝说:“到了中午一定要抓紧曝晒,拿着刀子一定要赶紧宰割。”现在要使治安之道顺利而稳妥地推行,是十分容易的。假使不肯及早行动,到头来就要毁掉亲骨肉,而且还要杀他们的头,这难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凭着天子的权位,趁着当今的有利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虑,假设陛下处在齐桓公的境地,大概不会去联合诸侯匡正天下吧?我知道陛下一定不能那样做的。假如国家的局势还像从前那样,淮阴侯韩信还统治着楚,黥布统治着淮南,彭越统治着梁,韩王信统治着韩,张敖统治着赵,贯高做赵国的相,卢绾统治着燕,陈还在代国,假令这六七个王公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继位做天子,自己能感到安全吗?我判断陛下是不会感到安全的。在天下混乱的年代,高祖和这些王公们共同起事,并没有子侄亲属的势力做为依靠。这些王公走运的就成了亲近的侍从,差一点的仅当个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他们的才能远不及高祖。高祖凭着他的明智威武,即位做了天子,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优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汉朝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并没有亲自较量过才能而使他们甘心为臣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更不能得到安宁的。不过,上面这些情况,还有可以推托的理由,说是“关系疏远”。那就请允许我试着谈谈那些亲属诸侯王吧。假如让齐悼惠王统治着齐,楚元王统治着楚,赵王统治着赵,幽王统治着淮阳,恭王统治着梁,灵王统治着燕,厉王统治着淮南,假如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即皇帝位,能使天下太平吗?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他们都怀有老百姓那种兄弟关系的想法,大概没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当做天子的。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屋车。他们不执行汉朝的法令。即使执行了,像厉王那样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又怎么能招他来呢!幸而召来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动了一个近亲,天下诸王都环视着惊动起来。陛下的臣子当中即使有冯敬那样勇敢的人,但是他刚开口揭发诸侯王的不法行为,刺客的匕首已经刺进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谁能和您一起来治理这些人呢?所以说,关系疏远的诸侯王必定危险,关系亲近的诸侯王也一定作乱,这是事实所证明了的。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侥幸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却没有改变酿成叛乱的制度。同姓诸侯王也袭用了这种做法,发动叛乱,如今已有征兆了,形势又完全回复到以前那种状态!灾祸的变化,还不知道要转移到何处,英明的皇帝处在这种情况下,尚且不能使国家安宁,后代又将怎么办呢!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头牛,而屠刀的锋刃并不变钝,这是因为他所刮剔割剥的,都是顺着肉的肌理下刀。等碰到胯骨、大腿骨的地方,那就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头去砍了。仁义恩厚好比是君王的刀刃,权势、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斧头。如今的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弃砍刀、斧头不用,而要用刀刃去碰,我认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断。为什么仁义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济北王的身上呢?因为形势不容许啊!
我私下里考察从前的事件,大体上是势力强大的先反:淮阴侯韩信统治着楚,势力最强,就最先反叛;韩王信依靠了匈奴的力量,就又反叛了;贯高借助了赵国的条件,就又反叛了;陈 部队精锐,也反叛了;彭越凭借梁国,也反叛了;黥布凭借淮南,也反叛了;卢绾势力最弱,最后反叛。长沙王吴芮才有二万五千封户,功劳很少,却保全了下来,权势最小而对汉朝最忠顺;这不只是由于性情和别人不同,也是由于形势使他这样。倘若从前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占据几十个城为王,那现在他们由于作恶而亡国,也是可能的。假使让韩信、彭越之流,只居于彻侯的地位,即便今天也还能保全,也是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么天下大计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诸侯王都忠心归附汉朝,那最好让他们都像长沙王一样;要想让臣下不至于像韩信那样被杀掉,那最好让他们像樊哙、郦商那徉;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而使他们的势力减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辐条聚向车轮一样,都归顺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会知道他们都很安稳。这样,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分割土地,定出制度:把齐、赵、楚三个王国分成若干侯国,让齐王、赵王、楚王的子孙,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尽为止。对燕、梁等其他王国也是这样。有些封地大而子孙少的,也都分成若干侯国,暂时空着搁置起来,等着他们的子孙出生以后,再封他当候。诸侯王的封地,有不少已被削除收归汉朝所有的,那就替他们调整侯国所在的地区,等到要封他的子孙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按候国的应有户数,给以补偿。一寸土、一口人,皇帝也不沾他们的,确实只是为了安定太平罢了。这样,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廉洁。分封土地的制度一旦确定,宗室子孙没有不考虑保住自己的统治的。臣子没有背叛的念头,皇帝没有讨伐的想法。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仁德。法令制定了,没有人触犯;政令推行了,没有人抵触。贯高、利几一类的阴谋不会出现,柴奇、开章那样的诡计不会萌生。老百姓都向往良善,大臣都向皇上表示恭顺。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道义。这样,即使让幼儿当皇帝,天下也很安定;即使立一个遗腹子作天子,让臣子朝拜老皇帝遗留下来的皇袍,天下也不致于混乱。这样,就可以使天下安定无事,后代也称颂陛下的圣明。只要采取这样的措施,上述五个方面的业绩也就随之而来了,而陛下又怕什么而久久不这样办呢?
当今,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围,脚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依赖。丧失了今天的机会而不医治,一定要成为难治的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神医,也都无能为力。这个病还不只是浮肿,还苦于脚掌扭折不能走动。楚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叔伯兄弟,当今的楚王,是叔伯兄弟的儿子,齐悼惠王的儿子,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当今的齐王是陛下哥哥的孙子。陛下自己的子孙,有的还没有分封土地,以便安定天下,旁支的子孙,倒有人掌握大权来威胁皇帝。所以,我说:不仅是害了浮肿病,还苦于脚掌扭折了不能走动。令人痛哭的就是这样一种病啊!
天下的形势,正像一个倒吊着的人一样。天子,本来是天下的头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子的地位至高无上。蛮夷,本是天下的双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是卑贱的属臣。现在匈奴态度傲慢,侮辱朝廷,侵占土地,掠夺财物,对汉朝非常不敬,给天下制造的祸患,已经无以复加。但是汉朝廷却要每年向匈奴奉送黄金、丝棉和绚丽的丝织品。蛮夷向汉朝发号施令,这是行使人主的权力;天子向蛮夷恭敬地纳贡,这是在行属臣的礼节。脚反而朝上,头反而朝下,这样头脚倒置,谁也不能解救,这还能说国家有贤明的人吗?还不仅仅是头脚倒置,还有足病,而且又有风病。足痛,痛的是一边,风病,痛的是一方。如今西部和北部的边郡,虽然封有高爵守边,仍然免除不了敌人入侵的忧患,从老至幼都因为战备而不得安宁,侦察人员要观察烽火而不能睡觉,将士则披着铠甲而睡,所以我说痛的是一方。医生能够治愈这种病,但是陛下却不让他治,这是应该为之流泪悲伤的事。
陛下怎么忍心以帝皇的尊号去作匈奴的诸侯,位势既已卑下屈辱,但祸患却不因此停息,长此下去怎么会有穷尽!进谏的人大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他们本来就不能解决,太缺乏治安的办法了。我私下估计匈奴的人数不过汉朝一个大县的人数,拥有广大天下的汉朝被只有一县人口的匈奴所困扰,我深为当政者感到羞辱。陛下怎么不让我作属国官去掌管匈奴事务?低照我的计谋,一定勒住单于的脖子而杀了他,降伏叛徒中行说而用鞭子抽他的背,率领匈奴的官民只听陛下的命令。现在不去征服敌人而去猎取野猪,不捕捉造反的盗贼而去捕捉畜养的兔子,沉湎于微小的娱乐中而不考虑消除国家的大患,这不是用来安定天下的办法。威德本来可以远播于四海之外,但现在距离长安只有数百里之外的地方,朝廷的威严和政令都不能被接受,这又是应该为之流泪悲伤的事。
如今那些卖奴婢的人,给奴牌穿上绣边的衣服和丝边的鞋子,然后关进交易奴婢的栏中,这种服饰是古代王后穿的,只是进庙祭祀才穿平时都不穿的,但现在平民却用来给奴婢穿。那种白皱纹纱作面子,薄细绢作里子的花边衣服,是古代天子的衣服,如今富人大商人却用于招待客人时装饰墙壁。古代百姓为了侍奉天子和王后而适当节省,今天平民住房的墙壁可以用帝王的衣服做装饰,低贱的歌女艺妓可以用皇后服饰,这样做而要天下的财源不穷尽,恐怕是不可能的。况且皇帝自己也穿质量粗劣的黑色衣服,而那些富民却用华丽的绣织品去装饰房屋墙壁,皇后用来装饰衣领的高级丝绸,平民的小妾却用来装饰鞋子,这就是我所说的悖乱。如果一百个人生产出来的丝绵绸缎,还不够—个富人穿用,要想使天下人免受寒冷,怎么能够办到呢?一个农夫耕作,却有十个人不劳而获,要想使天下人不饥饿,是不可能的。天下百姓饥寒交迫,要想使他们不做违法犯上的事,是不可能的。国家既已贫穷,盗贼在等待时机,然而进谏的人却说“不要变动”,这是在说大话罢了。民众的习俗已经到了最无长幼、最无尊卑、最犯上做乱的时候,然而进谏的人却说“不要作为”,这是应该为之深深叹息的。
商鞅抛弃了礼义和仁义恩惠,一心只想兼并天下;他的新法推行了两年,秦国的风俗日益败坏。所以秦国的人,家中富有的,儿子长大成人就与父母分家,家庭贫穷的,儿子长大以后就到富人家中当上门女婿;儿子借农具给父亲,脸上就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婆母前来拿簸箕扫帚,儿媳立即口出恶言;儿媳抱着怀中吃奶的婴儿,就与公爹姘居鬼混,媳妇和婆婆关系不好,就公开争吵。他们只知道慈爱儿子,贪求财利,这与禽兽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了。然而由于齐心并且抓住了时机,还声称要拔取六国,兼并天下。秦的功业虽然成了,目的也达到了,但是最终仍不知要返回到讲廉耻节操、仁义道德的正轨上来。信奉兼并的法则,追求进攻的事业,使天下风俗大败;人多的压迫人少的,狡诈的人欺侮老实的人,胆大的凌辱怯弱的人,年轻人侵犯老年人,其社会混乱达到极点。因此,高祖皇帝负起挽救天下的大任,威望震服全国,天下人追从他的德行。过去还属于秦的东西,今日已转归汉朝所有了。然而秦朝遗留的残余风俗并未加以改变。如今世人追求奢侈,竞相攀比,对此朝廷却没有制定法度,致使人们抛弃礼义,丢掉廉耻,一天比一天严重,可以说是每月都有不同,每年都在变化。人们在做某件事之前,并不考虑它是否应该做,而只考虑能不能获取利益。今天最严重的发展到杀害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了。盗贼敢于割断窗帘门帘进入内室,甚至偷走高祖、惠帝两庙的器具,还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到大都市抢劫官吏,夺取钱财。有的伪造文书取走官粟近十万担,敛取民赋六百余万钱,乘坐驿车周游郡国。这些人不行道义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而朝廷大臣只把郡县地方官员不在规定期限内向朝廷上交统计文书作为重大问题,对于风俗的恶化,世风的败坏,却熟视无睹,没有引起警觉,反而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事。至于用移风易俗的方法,使天下人痛改前非按正道行事,这绝不是庸俗的官吏可以做到的。庸俗的官吏只能做一些文书工作,根本就不懂治国的大体。陛下又不自己考虑这个问题,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
至于确立君臣的地位,规定上下的等级,使父子之间讲礼义,六亲之间守尊卑,这不是上天的规定,而是人为设立的。人们所以设立这些规矩,是因为不设立就不能建立社会的正常秩序,不建立秩序,社会就会混乱,不治理社会,社会就会垮掉。《管子》上说:“礼义廉耻,这是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不确立,国家便要灭亡。”假如管子是个愚昧无知的人也就算了,如果他稍微懂得治理国家的大体,怎么会不为不讲礼义廉耻而寒心呢!秦王朝抛弃礼义廉耻,所以君臣之间关系混乱,六亲之间互相残杀,邪恶之人到处作乱,万众叛离朝廷,总共才十三年,国家便被灭亡,如今礼义廉耻还没有完备,所以邪恶之人侥幸得势,而民众心存疑惑,现在就确立根本制度,使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上下各有等级,使父子六亲各自得到他们应有的地位,使邪恶之人无法侥幸得志,使群臣忠信、君主信任臣子!这一制度一旦确立,世世代代长享太平,后代君主有了可以遵循的治国法度。如果不确立根本制度,这就像横渡江河却没有锚绳和船桨一样,行船到江河中心遇到风波,就一定会翻船,这是值得深深叹息的。
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让官员背着,主管该事的官员衣冠整齐庄重肃穆地到南郊相见,这是见天。沿途经过宫门一定下车,经过宗庙一定恭敬地小步快走,这是行孝子之道。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过去成王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有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做他的太傅,太公做他的太师。保的职责是保护太子身体安全,傅的职责是辅导太子德义,师的职责是教育训练太子智慧,这是三公的职责。同时还为太子设置三少,都是上大夫,称为少保、少傅、少师,他们的职责是与太子一同生活,为太子做出榜样。所以太子在幼年时期便获得了并于仁义道德的知识。三公、三少固然明白用孝、仁、礼、义辅导训练太子,赶走邪恶小人,不让太子见到罪恶的行为。天子审慎地选取天下为人正直、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博学多识而又通晓治国之术的人拱卫、辅佐太子,使他们与太子朝夕相处。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所以选择太子喜欢吃的东西,一定先为他传授学业,然后才给他吃;选择太子高兴玩的东西,一定先要他完成练习任务,然后才让他玩。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赋秉性一样,经常学习而掌握的,就像天生本能一样。”等到太子年龄稍大,懂得妃匹女色的时候,便送他到学馆学习。学馆,就是朝廷贵族子弟就读的馆舍。《学礼》上说:“帝入东学,学习尊重父母,崇尚仁爱,于是有了亲疏次序,把恩德推及到平民百姓;帝入南学,学习尊重老人,崇尚诚实,于是有了长幼差别,百姓也不相欺;帝入西学,学习尊重贤人,崇尚恩德,于是由圣贤和有智慧的人出任官职,功业不被遗弃;帝入北学,学习尊重显贵,崇尚爵位,于是有了贵人和贱人的等级差别,下级不敢越权犯上;帝入太学,跟着老师学习道德原则,学习之后就到太傅那里接受考试,太傅处罚他的锗误,匡正他不完善的地方,于是品德和智慧都得以增长,治国的道理也就获得了。这五学既然已经被帝王掌握,那么黎民百姓就可以通过教化和睦相处了。”等到太子成年举行了冠礼,免除了太保太傅的严格管束,便又有负责记过的史官,有负责进食的宰夫,负责进善言的人站在旌旗下面提醒,负责劝谏戒恶的人把他的恶行记录在木板上,那些敢谏的人还可以击鼓警戒。盲人史官背诵古诗相劝,乐工弹奏规劝的曲调,大夫进献计谋,士人传达人民的言论。习惯与智慧一同增长,所以行为切合规范,没有羞愧的事情;教化与心思一同成熟,所以所作所为都符合道德,像是天生养成的本性一样。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礼仪规定:春天早晨要迎接日出,秋天日落的时候要迎接夕月,这是用来弘扬敬道的办法;春季和秋季人学时,教室里坐着国家元老,帝王要拿着醯,亲自馈赠给他们,这是用来弘扬孝道的办法;出门远行则在车马上配上铃铛,慢行则符台《采齐》的音律,快走则符合《肆夏》的音节,这是用来掌握节度的办法;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活着便不杀它吃,听到过它的叫声便不吃它的肉,因此远离厨房,这是长施恩惠,并且弘扬仁德的办法。
夏、商、周三王朝之所以能长期维持统治,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创设了教育、辅导太子的这套制度。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秦始皇派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学习断案判刑。胡亥所学的,不是斩首级、割鼻子,就是灭人家的三族。所以,胡亥头天当上皇帝,第二天就用箭射人,把忠心进谏的人说成诽谤朝廷,把有远见卓识的人说成妖言惑众,他把杀人看做割草一样。难道说这仅仅是胡亥天性凶残恶毒吗?主要是赵高诱导胡亥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的缘故。
民间谚语说:“不要学习做官的办法,只要观察以往成功的事情。”又说:“前车覆,后车诫。”夏、商、周三朝之所以能够维持长期的统治,看它们以往的事可以明白了,但是却不加以学习,这是不效法圣人智慧。秦王朝之所以很快灭亡,其原因也可以看得清楚了,但是却不注意避免,这样,汉朝廷又将面临覆灭的危险。存与亡的变化规律、治与乱的关键要旨便在这里了。天下的命运,决定于太子一人,要使太子成为好的继承人,在于及早进行教育和选择贤人做太子的左右亲随。当童心未失时就进行教育,容易收到成效,使太子知晓仁义道德的要旨,是教育的职责。至于使太子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就是他的左右亲随的职责了。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粤人,刚出生时的哭声完全一样,吃奶的欲望和嗜好也没有什么不同,等到长大成人之后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各操自己的语言,即使经过多次翻译都无法相互理解,有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意到对方那里去生活,这完全是教育和习惯所形成的。所以我才说为太子选择左右亲随,及早进行教育是最为紧迫的事。如果教育得当而左右都是正直的人,那么太子必定为人正直,太子正直便可以保证天下安定了。《周书》上说:“天子一人善良,天下百姓全都仰仗他。”教育太子是当务之急。
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我有什么独特的见解,那就是推行仁义,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锅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君主的尊贵,就好像宫殿的厅堂,群臣就好像厅堂下的台阶,百姓就好像平地。所以,如果设置多层台阶,厅堂的侧边远离地面,那么,堂屋就显得很高大;如果没有台阶,厅堂的侧边靠近地面,堂屋就显得低矮。高大的厅堂难以攀登,低矮的厅堂就容易受到人的践踏。治理国家的情势也是这样。所以古代英明的君主设立了等级序列,朝内有公、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朝外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下面还有官师、小吏,一直到普通百姓,等级分明,而天子凌驾于顶端,所以,天子的尊贵是高不可攀的。俗话说:“欲投鼠而忌器。”这是个很好的比喻。老鼠靠近器物,人们怕砸坏器物都不敢扔东西打它,更何况那些接近皇帝的尊贵大臣呢!君主用廉耻礼义来约束正人君子,所以对大臣只能命令他自杀而不对他用戮刑。因此,刺额、割鼻子等伤残肢体的肉刑都不施加到大夫以上的官员身上,因为他们离君主不远。按照礼的规定:臣子不能察看为君主驾车的马匹年岁大小,用脚踢了为君主驾车的马所吃的草料,就要受到处罚;见到君主用的扶几和手杖就要起身;在路上遇到君主的辇车就要下车恭候;进入宫殿的正门就得小步快走;对于君主的宠臣,即使犯了罪,也不对他施加杀戮之刑,这是尊敬君主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及早防止臣下对君主有不敬行为,是为了尊重大臣,勉励他们保持节操。现在从诸侯王、列侯到三公等高级官员,都是天子理应郑重地以礼相待的人物,相当于古代天子所称的伯父、伯舅,而如今却使他们与平民百姓一样接受刺额、割鼻、剃须发、剁脚、笞打、辱骂、斩首示众等刑罚,这样不是正如厅堂没有台阶一样吗?遭受杀戮的人不是太接近皇帝了吗?不讲廉耻伦理,那些手握大权的大臣,不是会虽处于朝廷之上却有像刑徒罪隶那样无耻之心了吗?至于秦二世被杀的望夷官事变,秦二世亲近被判重罪的赵高,就是投鼠而不忌器的结果。
我听说,鞋即使新鲜,也不能放在枕头上,帽子即使破旧,也不能用作鞋垫。如果一个人曾经担任过高级职务,天子曾经对他以礼相待,官吏和百姓曾经对他俯地叩首表示敬畏,如今他有了过失,陛下下令免去他的官职是可以的,叫他告老还乡是可以的,叫他自杀是可以的,杀了他也是可以的;如果让人用绳子把他捆绑起来,押送到管理刑徒的官府,罚他做官府的刑徒,主管刑徒的小吏可以对他责骂笞打,这些都是不应该让百姓见到的。如果卑贱的人都知道达官贵人一旦犯罪被处刑,我也可以对他进行凌辱,这是不利于训练天下百姓遵守礼义,不利于提倡尊重高官、优待显贵的。天子曾经以礼相待的、百姓曾经以为荣耀的官员,死了便死了,卑贱的人怎么可以如此侮辱他呢!
豫让曾经侍奉中行君,智伯讨伐并且灭掉了中行,豫让转而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消灭了智伯,豫让用漆把脸涂黑,口吞木炭来改变自己说话的声音,一定要报复赵襄子,试了五次都没有成功。有人问豫让,豫让回答说:“中行把我当普通人对待,我便以普通人的身份侍奉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我所以用国士的身份回报他。”原来是同一个豫让,背叛君主而侍奉仇敌,行为像猪狗一样,后来忠君守节,作出烈士的行为,这是人主使他变成这样的。所以,如果君主像对待犬马一样对待大臣,大臣便会自比犬马,如果君主像对待官员一样对待大臣,大臣也就会把自己当作官员,如果臣子玩弄手段而没有耻辱之心,没有志气,丧失节操,缺乏廉耻观念又不注意加以修养,苟且愉生,则会见到利益便去抢占,见到好处便去夺取。当主上衰败的时候,便乘机袭取主上的财产、地位;当主上有忧患的时候,却漠不关心,袖手旁观;当有对自己有利的地方,便欺骗主人,以出卖主人的利益来谋取好处。这样怎么会有利于人主?群臣人数众多,而主上人数最少,钱财、器物、职业等各方面的事情都得依靠群臣掌管。如果群臣都无廉耻之心,都苟且而安,那么,主上最忧虑。所以古代礼不施加于百姓,刑不施加于大夫,目的是为了勉励宠臣保持气节。古代大臣有因为不廉洁而被罢免的,不说他不廉洁,而是说“簠簋不饰”;有犯了污秽淫乱,男女杂居罪行的,不说他淫秽,而是说他“帷薄不修”;有因为软弱无能,不能胜任职责而被免职的,不说他软弱无能,而说他“下官不职”。所以显赫的大臣确实犯了罪,也还不直接点破他所犯的罪过,而是换一种委婉的用辞,为他避讳。所以那些受到了君主严厉谴责、呵斥的大臣,就身穿丧服,带着盛水的盘和佩剑,自己来到清室接受处置,君主并不派人去捆绑牵引他。其中犯有中等罪行的,得到了判决罪名就自杀,君主不派人去斩下他的首级。其中犯有大罪的,听到判决旨意之后,就面向北方叩拜两次,跪着自杀,君主不派人去揪着他的头发按着他的头斩下首级,君主还对他说:“你自己犯有过失,我对你是以礼相待的。”君主对群臣以礼相待,群臣就会自我激动,君主以廉耻约束臣子,人们就会重视气节品行。如果君主以廉耻、礼义对待臣子,而臣子却不用气节品行报答君主,那么他就不像个人了。这种习俗蔚成风气,那么做臣子的就会只为君主而不顾自己,只为国家而不顾家庭,只考虑大家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私利,见到有利益而不轻易沾取,见到危险也不轻易回避,全都按礼义的要求办事。君主提倡这种精神,所以宗族重臣就会真心地为维护宗庙而死,司法的臣子就会真心地为国家而死,辅佐的臣子就会真心地为君主而死,看守监狱和守卫边疆的臣子就会真心地为国家的安全而死。说圣明的君主都有金城,就是用金城来比喻这种志向。人家尚且愿意为我而死,所以我应该与他同生;人家尚且愿意为我而不顾安危,所以我应当与他共存;人家尚且愿意为我冒着危险,所以我应当与他都得到安全。人人都只考虑自己要做的事情合不合道义,而不去考虑能不能获得利益,坚守气节而尊重大义,所以君主可以委托臣子掌管治国大权,可以把尚未成人的太子托付给大臣辅佐,这就是推行廉耻,提倡礼义带来的结果,这样做君主并没有丧失什么啊!放着这样的事情不做,却长期实行戮辱大臣的错误办法,所以说,这是值得深深叹息的。
注释
(1)树国:建立诸侯国。 (2)相疑:指朝廷同封国之间互相猜忌。通行本《汉书》“疑”下无也字,据《群书治要》补。 (3)被:遭受。 (4)爽:伤败,败坏。 (5)安上而全上:指稳定中央政权,保全黎民百姓。 (6亲弟:指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谋为东帝:《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长“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刘长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在长安的东方。刘长谋反后被废死。 (7)亲兄之子:指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乡:向。汉文帝三年(前177)济北王谋反,发兵袭击荥阳,失败被杀。 (8)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 (9)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当壮年。 (10)行义未过:行为得宜,没有过失。 (11)莫大:最大。十此:十倍于此。全句意指吴王等诸侯的实力,要比前述亲弟、亲兄之子大得多。 (12)大国之王:指较大的封国的诸侯王。 (13)傅: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辅佐之官。相: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行政长官。 62)髋(kuān宽):上股与尻之间的大骨。髀(bì敝):股骨。髋髀泛指动物体中的大骨。
zhì ān cè
治安策
chén qiè wéi shì shì, kě wèi tòng kū zhě yī, kě wèi liú tì zhě èr, kě wèi zhǎng tài xī zhě liù, ruò qí tā bèi lǐ ér shāng dào zhě, nán biàn yǐ shū jǔ.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jìn yán zhě jiē yuē tiān xià yǐ ān yǐ zhì yǐ, chén dú yǐ wéi wèi yě.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yuē ān qiě zhì zhě, fēi yú zé yú, jiē fēi shì shí zhī zhì luàn zhī tǐ zhě yě.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fū bào huǒ cuò zhī jī xīn zhī xià ér qǐn qí shàng, huǒ wèi jí rán, yīn wèi zhī ān, fāng jīn zhī shì, hé yǐ yì cǐ! běn mò chuǎn nì, shǒu wěi héng jué, guó zhì qiǎng rǎng, fēi shén yǒu jì, hú kě wèi zhì! bì xià hé bù yī lìng chén dé shú shù zhī yú qián, yīn chén zhì ān zhī cè, shì xiáng zé yān! fū shè liè zhī yú, yǔ ān wēi zhī jī shú jí? shǐ wèi zhì láo zhì lǜ, kǔ shēn tǐ, fá zhōng gǔ zhī lè, wù wèi kě yě.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lè yǔ jīn tóng, ér jiā zhī zhū hóu guǐ dào, bīng gé bù dòng, mín bǎo shǒu lǐng, xiōng xù bīn fú, sì huāng xiāng fēng, bǎi xìng sù piáo, yù sòng shuāi xī.
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dà shù jì dé, zé tiān xià shùn zhì, hǎi nèi zhī qì, qīng hé xián lǐ, shēng wèi míng dì, méi wèi míng shén, míng yù zhī měi, chuí yú wú qióng.
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
lǐ zǔ yǒu gōng ér zōng yǒu dé, shǐ gù chéng zhī miào chēng wéi tài zōng, shàng pèi tài zǔ, yǔ hàn wáng jí.
《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
jiàn jiǔ ān zhī shì, chéng cháng zhì zhī yè, yǐ chéng zǔ miào, yǐ fèng liù qīn, zhì xiào yě yǐ xìng tiān xià, yǐ yù qún shēng, zhì rén yě lì jīng chén jì, qīng zhòng tóng dé, hòu kě yǐ wéi wàn shì fǎ chéng, suī yǒu yú yòu bù xiào zhī sì, yóu dé méng yè ér ān, zhì míng yě.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
yǐ bì xià zhī míng dá, yīn shǐ shǎo zhī zhì tǐ zhě dé zuǒ xià fēng, zhì cǐ fēi nàn yě.
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
qí jù kě sù chén yú qián, yuàn xìng wú hū.
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
chén jǐn jī zhī tiān dì, yàn zhī wǎng gǔ, àn zhī dāng jīn zhī wù, rì yè niàn cǐ zhì shú yě, suī shǐ yǔ shùn fù shēng, wèi bì xià jì, wáng yǐ yì cǐ.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fū shù guó gù, bì xiāng yí zhī shì yě, xià shù bèi qí yāng, shàng shù shuǎng qí yōu, shén fēi suǒ yǐ ān shàng ér quán xià yě.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jīn huò qīn dì móu wèi dōng dì, qīn xiōng zhī zǐ xī xiāng ér jī, jīn wú yòu jiàn gào yǐ.
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
tiān zǐ chūn qiū dǐng shèng, xíng yì wèi guò, dé zé yǒu jiā yān, yóu shàng rú shì, kuàng mò dà zhū hóu quán lì qiě shí cǐ zhě hū! rán ér tiān xià shǎo ān, hé yě? dà guó zhī wáng yòu ruò wèi zhuàng, hàn zhī suǒ zhì fù xiāng fāng wò qí shì.
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shù nián zhī hòu, zhū hóu zhī wáng dà dǐ jiē guān, xuè qì fāng gāng, hàn zhī fù xiāng chèn bìng ér cì bà, bǐ zì chéng wèi yǐ shàng biàn zhì sī rén, rú cǐ, yǒu yì huái nán jì běi zhī wèi xié? cǐ shí ér yù wèi zhì ān, suī yáo shùn bù zhì.
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huáng dì yuē:" rì zhōng bì wèi, cāo dāo bì gē.
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
" jīn lìng cǐ dào shùn, ér quán ān shén yì bù kěn zǎo wèi, yǐ nǎi duò gǔ ròu zhī shǔ ér kàng jǐng zhī, qǐ yǒu yì qín zhī jì shì hū! fū yǐ tiān zǐ zhī wèi, chéng jīn zhī shí, yīn tiān zhī zhù, shàng dàn yǐ wēi wèi ān, yǐ luàn wèi zhì, jiǎ shè bì xià jū qí huán zhī chù, jiāng bù hé zhū hóu ér kuāng tiān xià hū? chén yòu yǐ zhī bì xià yǒu suǒ bì bù néng yǐ.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jiǎ shè tiān xià rú nǎng shí, huái yīn hóu shàng wáng chǔ, qíng bù wáng huái nán, péng yuè wáng liáng, hán xìn wáng hán, zhāng áo wáng zhào, guàn gāo wèi xiāng, lú wǎn wáng yàn, chén xī zài dài, lìng cǐ liù qī gōng zhě jiē wáng yàng, dàng shì shí ér bì xià jí tiān zǐ wèi, néng zì ān hū? chén yǒu yǐ zhī bì xià zhī bù néng yě.
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tiān xià yáo luàn, gāo huáng dì yǔ zhū gōng bìng qǐ, fēi yǒu zè shì zhī shì yǐ yù xí zhī yě.
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
zhū gōng xìng zhě nǎi wèi zhōng juān, qí cì jǐn dé shè rén, cái zhī bù dǎi zhì yuǎn yě.
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
gāo huáng dì yǐ míng shèng wēi wǔ jí tiān zǐ wèi, gē gāo yú zhī dì yǐ wáng zhū gōng, duō zhě bǎi yú chéng, shǎo zhě nǎi sān sì shí xiàn, dé zhì wò yě, rán qí hòu shí nián zhī jiān, fǎn zhě jiǔ qǐ.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
bì xià zhī yǔ zhū gōng, fēi qīn jiǎo cái ér chén zhī yě, yòu fēi shēn fēng wáng zhī yě, zì gāo huáng dì bù néng yǐ shì yī suì wèi ān, gù chén zhī bì xià zhī bù néng yě.
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rán shàng yǒu kě wěi zhě, yuē shū.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
chén qǐng shì yán qí qīn zhě.
臣请试言其亲者。
jiǎ lìng dào huì wáng wáng qí, yuán wáng wáng chǔ, zhōng zǐ wáng zhào, yōu wáng wáng huái yáng, gòng wáng wáng liáng, líng wáng wáng yàn, lì wáng wáng huái nán, liù qī guì rén jiē wáng yàng, dàng shì shí bì xià jí wèi, néng wéi zhì hū? chén yòu zhī bì xià zhī bù néng yě.
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ruò cǐ zhū wáng, suī míng wéi chén, shí jiē yǒu bù yī kūn dì zhī xīn, lǜ wú bù dì zhì ér tiān zǐ zì wèi zhě.
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shàn jué rén, shè sǐ zuì, shèn zhě huò dài huáng wū, hàn fǎ lìng fēi xíng yě.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
suī xíng bù guǐ rú lì wáng zhě, lìng zhī bù kěn tīng, zhào zhī ān kě zhì hū! xìng ér lái zhì, fǎ ān kě dé jiā! dòng yī qīn qī, tiān xià huán shì ér qǐ, bì xià zhī chén suī yǒu hàn rú féng jìng zhě, shì qǐ qí kǒu, bǐ shǒu yǐ xiàn qí xiōng yǐ.
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
bì xià suī xián, shuí yǔ lǐng cǐ? gù shū zhě bì wēi, qīn zhě bì luàn, yǐ rán zhī xiào yě.
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
qí yì xìng fù qiáng ér dòng zhě, hàn yǐ xìng shèng zhī yǐ, yòu bù yì qí suǒ yǐ rán.
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tóng xìng xí shì jī ér dòng, jì yǒu zhēng yǐ, qí shì jǐn yòu fù rán.
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
yāng huò zhī biàn wèi zhī suǒ yí, míng dì chù zhī shàng bù néng yǐ ān, hòu shì jiāng rú zhī hé! tú niú tǎn yī zhāo jiě shí èr niú, ér máng rèn bù dùn zhě, suǒ pái jī bō gē, jiē zhòng lǐ jiě yě.
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
zhì yú kuān bì zhī suǒ, fēi jīn zé fǔ.
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
fū rén yì ēn hòu, rén zhǔ zhī máng rèn yě quán shì fǎ zhì, rén zhǔ zhī jīn fǔ yě.
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jīn zhū hóu wáng jiē zhòng kuān bì yě, shì jīn fǔ zhī yòng, ér yù yīng yǐ máng rèn, chén yǐ wéi bù quē zé zhé.
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
hú bù yòng zhī huái nán jì běi? shì bù kě yě.
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chén qiè jī qián shì, dà dǐ qiáng zhě xiān fǎn, huái yīn wáng chǔ zuì qiáng, zé zuì xiān fǎn hán xìn yǐ hú, zé yòu fǎn guàn gāo yīn zhào zī, zé yòu fǎn chén xī bīng jīng, zé yòu fǎn péng yuè yòng liáng, zé yòu fǎn qíng bù yòng huái nán, zé yòu fǎn lú wǎn zuì ruò, zuì hòu fǎn.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
cháng shā nǎi zài èr wàn wǔ qiān hù ěr, gōng shǎo ér zuì wán, shì shū ér zuì zhōng, fēi dú xìng yì rén yě, yì xíng shì rán yě.
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
nǎng lìng fán lì jiàng guàn jù shù shí chéng ér wáng, jīn suī yǐ cán wáng kě yě lìng xìn yuè zhī lún liè wéi chè hóu ér jū, suī zhì jīn cún kě yě.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rán zé tiān xià zhī dà jì kě zhī yǐ.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
yù zhū wáng zhī jiē zhōng fù, zé mò ruò lìng rú cháng shā wáng, yù chén zǐ zhī wù zū hǎi, zé mò ruò lìng rú fán lì děng yù tiān xià zhī zhì ān, mò ruò zhòng jiàn zhū hóu ér shǎo qí lì.
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lì shǎo zé yì shǐ yǐ yì, guó xiǎo zé wáng xié xīn.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lìng hǎi nèi zhī shì rú shēn zhī shǐ bì, bì zhī shǐ zhǐ, mò bù zhì cóng.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zhū hóu zhī jūn bù gǎn yǒu yì xīn, fú còu bìng jìn ér guī mìng tiān zǐ, suī zài xì mín, qiě zhī qí ān, gù tiān xià xián zhī bì xià zhī míng.
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gē dì dìng zhì, lìng qí zhào chǔ gè wèi ruò gān guó, shǐ dào huì wáng yōu wáng yuán wáng zhī zǐ sūn bì yǐ cì gè shòu zǔ zhī fēn dì, dì jǐn ér zhǐ, jí yàn liáng tā guó jiē rán.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qí fēn dì zhòng ér zǐ sūn shǎo zhě, jiàn yǐ wéi guó, kōng ér zhì zhī, xū qí zǐ sūn shēng zhě, jǔ shǐ jūn zhī.
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zhū hóu zhī dì qí xuē pō rù hàn zhě, wèi xǐ qí hóu guó, jí fēng qí zǐ sūn yě, suǒ yǐ shù cháng zhī yī cùn zhī dì, yī rén zhī zhòng, tiān zǐ wáng suǒ lì yān, chéng yǐ dìng zhì ér yǐ, gù tiān xià xián zhī bì xià zhī lián.
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dì zhì yī dìng, zōng shì zǐ sūn mò lǜ bù wáng, xià wú bèi pàn zhī xīn, shàng wú zhū fá zhī zhì, gù tiān xià xián zhī bì xià zhī rén.
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fǎ lì ér bù fàn, lìng xíng ér bù nì, guàn gāo lì jǐ zhī móu bù shēng, chái qí kāi zhāng bù jì bù méng, xì mín xiāng shàn, dà chén zhì shùn, gù tiān xià xián zhī bì xià zhī yì.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不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
wò chì zǐ tiān xià zhī shàng ér ān, zhí yí fù, cháo wěi qiú, ér tiān xià bù luàn.
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
dāng shí dà zhì, hòu shì sòng shèng.
当时大治,后世诵圣。
yī dòng ér wǔ yè fù, bì xià shuí dàn ér jiǔ bù wéi cǐ? tiān xià zhī shì fāng bìng dà zhǒng.
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天下之势方病大瘇。
yī jìng zhī dà jǐ rú yào, yī zhǐ zhī dà jǐ rú gǔ, píng jū bù kě qū xìn, yī èr zhǐ chù, shēn lǜ wáng liáo.
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shī jīn bù zhì, bì wèi gù jí, hòu suī yǒu biǎn què, bù néng wéi yǐ.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bìng fēi tú zhǒng yě, yòu kǔ zhí lì.
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
yuán wáng zhī zǐ, dì zhī cóng dì yě, jīn zhī wáng zhě, cóng dì zhī zǐ yě.
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
huì wáng zhī zǐ, qīn xiōng zi yě jīn zhī wáng zhě, xiōng zi zhī zǐ yě.
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qīn zhě huò wáng fēn dì yǐ ān tiān xià, shū zhě huò zhì dà quán yǐ bī tiān zǐ, chén gù yuē fēi tú bìng zhǒng yě, yòu kǔ zhí lì.
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
kě tòng kū zhě, cǐ bìng shì yě.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tiān xià zhī shì fāng dào xiàn.
天下之势方倒县。
fán tiān zǐ zhě, tiān xià zhī shǒu, hé yě? shàng yě.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
mán yí zhě, tiān xià zhī zú, hé yě? xià yě.
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
jīn xiōng nú mān méi qīn lüè, zhì bù jìng yě, wèi tiān xià huàn, zhì wáng yǐ yě, ér hàn suì jīn xù cǎi zēng yǐ fèng zhī.
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采缯以奉之。
yí dí zhēng lìng, shì zhǔ shàng zhī cāo yě tiān zǐ gòng gòng, shì chén xià zhī lǐ yě.
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
zú fǎn jū shàng, shǒu gù jū xià, dào xiàn rú cǐ, mò zhī néng jiě, yóu wèi guó yǒu rén hū? fēi dǎn dào xiàn ér yǐ, yòu lèi pì, qiě bìng fèi.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亶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
fū pì zhě yī miàn bìng, fèi zhě yī fāng tòng.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jīn xī biān běi biān zhī jùn, suī yǒu zhǎng jué bù qīng dé fù, wǔ chǐ yǐ shàng bù qīng dé xī, chì hòu wàng fēng suì bù dé wò, jiāng lì bèi jiè zhòu ér shuì, chén gù yuē yī fāng bìng yǐ.
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yī néng zhì zhī, ér shàng bù shǐ, kě wèi liú tì zhě cǐ yě.
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bì xià hé rěn yǐ dì huáng zhī hào wèi róng rén zhū hóu, shì jì bēi rǔ, ér huò bù xī, zhǎng cǐ ān qióng! jìn móu zhě lǜ yǐ wéi shì, gù bù kě jiě yě, wáng jù shén yǐ.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chén qiè liào xiōng nú zhī zhòng bù guò hàn yī dà xiàn, yǐ tiān xià zhī dà kùn yú yī xiàn zhī zhòng, shèn wéi zhí shì zhě xiū zhī.
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
bì xià hé bù shì yǐ chén wèi shǔ guó zhī guān yǐ zhǔ xiōng nú? xíng chén zhī jì, qǐng bì xì chán yú zhī jǐng ér zhì qí mìng, fú zhōng xíng shuō ér chī qí bèi, jǔ xiōng nú zhī zhòng wéi shàng zhī lìng.
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
jīn bù liè měng dí ér liè tián zhì, bù bó fǎn kòu ér bó chù tú, wán xì yú ér bù tú dà huàn, fēi suǒ yǐ wéi ān yě.
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
dé kě yuǎn shī, wēi kě yuǎn jiā, ér zhí shù bǎi lǐ wài wēi lìng bù xìn, kě wèi liú tì zhě cǐ yě.
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jīn mín mài tóng zhě, wèi zhī xiù yī sī lǚ piān zhū yuán, nèi zhī xián zhōng, shì gǔ tiān zǐ hòu fú, suǒ yǐ miào ér bù yàn zhě yě, ér shù rén dé yǐ yī bì qiè.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bái hú zhī biǎo, báo wán zhī lǐ, yǐ piān zhū, měi zhě fǔ xiù, shì gǔ tiān zǐ zhī fú, jīn fù rén dà jiǎ jiā huì zhào kè zhě yǐ bèi qiáng.
白縠之表,薄纨之里, 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
gǔ zhě yǐ fèng yī dì yī hòu ér jié shì, jīn shù rén wū bì dé wèi dì fú, chàng yōu xià jiàn dé wèi hòu shì, rán ér tiān xià bù qū zhě, dài wèi yǒu yě.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qiě dì zhī shēn zì yī zào tí, ér fù mín qiáng wū bèi wén xiù tiān zǐ zhī hòu yǐ yuán qí lǐng, shù rén niè qiè yuán qí lǚ: cǐ chén suǒ wèi chuǎn yě.
且帝之身自衣皁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
fū bǎi rén zuò zhī bù néng yī yī rén, yù tiān xià wáng hán, hú kě de yě? yī rén gēng zhī, shí rén jù ér shí zhī, yù tiān xià wáng jī, bù kě de yě.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
jī hán qiè yú mín zhī jī fū, yù qí wáng wèi jiān xié, bù kě de yě.
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
guó yǐ qū yǐ, dào zéi zhí xū shí ěr, rán ér xiàn jì zhě yuē" wú dòng", wèi dà ěr.
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
fū sú zhì dà bù jìng yě, zhì wáng děng yě, zhì mào shàng yě, jìn jì zhě yóu yuē" wú wèi", kě wèi zhǎng tài xī zhě cǐ yě.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shāng jūn yí lǐ yì, qì rén ēn, bìng xīn yú jìn qǔ.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xíng zhī èr suì, qín sú rì bài.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gù qín rén jiā fù zi zhuàng zé chū fēn, jiā pín zi zhuàng zé chū zhuì.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jiè fù yōu chú, lǜ yǒu dé sè mǔ qǔ jī zhǒu, lì ér suì yǔ.
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bào bǔ qí yú, yǔ gōng bìng jù fù gū bù xiāng shuō, zé fǎn chún ér xiāng jī.
抱哺其于,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qí cí zi qí lì, bù tóng qín shòu zhě wáng jǐ ěr.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rán bìng xīn ér fù shí yóu yuē jué liù guó, jiān tiān xià.
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
gōng chéng qiú dé yǐ, zhōng bù zhī fǎn lián kuì zhī jié, rén yì zhī hòu.
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xìn bìng jiān zhī fǎ, suì jìn qǔ zhī yè, tiān xià dà bài, zhòng yǎn guǎ, zhì qī yú, yǒng wēi qiè, zhuàng líng shuāi, qí luàn zhì yǐ, shì yǐ dà xián qǐ zhī, wēi zhèn hǎi nèi, dé cóng tiān xià.
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
nǎng zhī wèi qín zhě, jīn zhuǎn ér wèi hàn yǐ.
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rán qí yí fēng yú sú, yóu shàng wèi gǎi.
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jīn shì yǐ chǐ mí xiāng jìng, ér shàng wáng zhì dù, qì lǐ yì, juān lián chǐ rì shén, kě wèi yuè yì ér suì bù tóng yǐ.
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
zhú lì bù ěr, lǜ fēi gù xíng yě, jīn qí shèn zhě shā fù xiōng yǐ.
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
dào zhě duō qǐn hù zhī lián, qiān liǎng miào zhī qì, bái zhòu dà dū zhī zhōng piāo lì ér duó zhī jīn.
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
jiǎo wěi zhě chū jǐ shí wàn dàn sù, fù liù bǎi yú wàn qián, chéng chuán ér xíng jùn guó, cǐ qí wáng xíng yì zhī yóu zhì zhě yě.
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
ér dà chén tè yǐ bù shū bù bào, qī huì zhī jiān, yǐ wéi dà gù.
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zhì yú sú liú shī, shì huài bài, yīn tián ér bù zhī guài, lǜ bù dòng yú ěr mù, yǐ wéi shì shì rán ěr.
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
fū yí fēng yì sú, shǐ tiān xià huí xīn ér xiāng dào, lèi fēi sú lì zhī suǒ néng wéi yě.
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sú lì zhī suǒ wù, zài yú dāo bǐ kuāng qiè, ér bù zhī dà tǐ.
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
bì xià yòu bù zì yōu, qiè wèi bì xià xī zhī.
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fū lì jūn chén, děng shàng xià, shǐ fù zǐ yǒu lǐ, liù qīn yǒu jì, cǐ fēi tiān zhī suǒ wéi, rén zhī suǒ shè yě.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fū rén zhī suǒ shè, bù wéi bù lì, bù zhí zé jiāng, bù xiū zé huài.
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
guǎn zǐ yuē:" lǐ yì lián chǐ, shì wèi sì wéi sì wéi bù zhāng, guó nǎi miè wáng.
《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shǐ guǎn zǐ yú rén yě zé kě, guǎn zǐ ér shǎo zhī zhì tǐ, zé shì qǐ kě bù wéi hán xīn zāi! qín miè sì wéi ér bù zhāng, gù jūn chén guāi luàn, liù qīn yāng lù, jiān rén bìng qǐ, wàn mín lí pàn, fán shí sān suì, ér shè jì wèi xū.
”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
jīn sì wéi yóu wèi bèi yě, gù jiān rén jǐ xìng, ér zhòng xīn yí huò.
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
qǐ rú jīn dìng jīng zhì, lìng jūn jūn chén chén, shàng xià yǒu chà, fù zǐ liù qīn gè dé qí yí, jiān rén wáng suǒ jǐ xìng, ér qún chén zhòng xìn, shì bù yí huò! cǐ yè yí dìng, shì shì cháng ān, ér hòu yǒu suǒ chí xún yǐ.
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是不疑惑!此业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ruò fú jīng zhì bù dìng, shì yóu dù jiāng hé wáng wéi jí, zhōng liú ér yù fēng bō, chuán bì fù yǐ.
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舩必覆矣。
kě wèi zhǎng tài xī zhě cǐ yě.
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xià wèi tiān zǐ, shí yǒu yú shì, ér yīn shòu zhī.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
yīn wèi tiān zǐ, èr shí yú shì, ér zhōu shòu zhī.
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
zhōu wèi tiān zǐ, sān shí yú shì, ér qín shòu zhī.
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
qín wèi tiān zǐ, èr shì ér wáng.
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rén xìng bù shèn xiāng yuǎn yě, hé sān dài zhī jūn yǒu dào zhī zhǎng, ér qín wú dào zhī bào yě? qí gù kě zhī yě.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gǔ zhī wáng zhě, tài zǐ nǎi shēng, gù jǔ yǐ lǐ, shǐ shì fù zhī, yǒu sī qí sù duān miǎn, jiàn zhī nán jiāo, jiàn yú tiān yě.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
guò quē zé xià, guò miào zé qū, xiào zǐ zhī dào yě.
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
gù zì wèi chì zǐ ér jiào gù yǐ xíng yǐ.
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xī zhě chéng wáng yòu zài qiǎng bào zhī zhōng, zhào gōng wèi tài bǎo, zhōu gōng wèi tài fù, tài gōng wèi tài shī.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bǎo, bǎo qí shēn tǐ fù, chuán zhī dé yì shī, dào zhī jiào xùn: cǐ sān gōng zhī zhí yě.
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
yú shì wèi zhì sān shǎo, jiē shàng dài fū yě, yuē shǎo bǎo shǎo fù shǎo shī, shì yǔ tài zǐ yàn zhě yě.
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
gù nǎi hái zi tí yǒu shí, sān gōng sān shǎo gù míng xiào rén lǐ yì yǐ dào xí zhī, zhú qù xié rén, bù shǐ jiàn è xíng.
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yú shì jiē xuǎn tiān xià zhī duān shì xiào tì bó wén yǒu dào shù zhě yǐ wèi yì zhī, shǐ yǔ tài zǐ jū chǔ chū rù.
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gù tài zǐ nǎi shēng ér jiàn zhèng shì, wén zhèng yán, xíng zhèng dào, zuǒ yòu qián hòu jiē zhèng rén yě.
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fū xí yǔ zhèng rén jū zhī, bù néng wú zhèng, yóu shēng cháng yú qí bù néng bù qí yán yě xí yǔ bù zhèng rén jū zhī, bù néng wú bù zhèng, yóu shēng cháng yú chǔ zhī dì bù néng bù chǔ yán yě.
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gù zé qí suǒ qí, bì xiān shòu yè, nǎi dé cháng zhī zé qí suǒ lè, bì xiān yǒu xí, nǎi dé wèi zhī.
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
kǒng zǐ yuē:" shào chéng ruò tiān xìng, xí guàn rú zì rán.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 jí tài zǐ shào zhǎng, zhī fēi sè, zé rù yú xué.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
xué zhě, suǒ xué zhī guān yě.
学者,所学之官也。
xué lǐ yuē:" dì rù dōng xué, shàng qīn ér guì rén, zé qīn shū yǒu xù ér ēn xiāng jí yǐ dì rù nán xué, shàng chǐ ér guì xìn, zé cháng yòu yǒu chà ér mín bù wū yǐ dì rù xī xué, shàng xián ér guì dé, zé shèng zhì zài wèi ér gōng bù yí yǐ dì rù běi xué, shàng guì ér zūn jué, zé guì jiàn yǒu děng ér xià bù yǐ dì rù tài xué, chéng shī wèn dào, tuì xí ér kǎo yú tài fù, tài fù fá qí bù zé ér kuāng qí bù jí, zé dé zhì zhǎng ér zhì dào dé yǐ.
《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 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
cǐ wǔ xué zhě jì chéng yú shàng, zé bǎi xìng lí mín huà jí yú xià yǐ.
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
" jí tài yú jì guān chéng rén, miǎn yú bǎo fù zhī yán, zé yǒu jì guò zhī shǐ, chè shàn zhī zǎi, jìn shàn zhī jīng, fěi bàng zhī mù, gǎn jiàn zhī gǔ.
”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
gǔ shǐ sòng shī, gōng sòng zhēn jiàn, dài fū jìn móu, shì chuán mín yǔ.
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
xí yǔ zhì zhǎng, gù qiè ér bù kuì huà yǔ xīn chéng, gù zhōng dào ruò xìng.
习与智长,故切而不媿;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sān dài zhī lǐ: chūn zhāo zhāo rì, qiū mù xī yuè, suǒ yǐ míng yǒu jìng yě chūn qiū rù xué, zuò guó lǎo, zhí jiàng ér qīn kuì zhī, suǒ yǐ míng yǒu xiào yě xíng yǐ luán hé, bù zhōng cǎi qí, qù zhōng sì xià, suǒ yǐ míng yǒu dù yě qí yú qín shòu, jiàn qí shēng bù shí qí sǐ, wén qí shēng bù shí qí ròu, gù yuǎn páo chú, suǒ yǐ zhǎng ēn, qiě míng yǒu rén yě.
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fū sān dài zhī suǒ yǐ cháng jiǔ zhě, yǐ qí fǔ yì tài zǐ yǒu cǐ jù yě.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
jí qín ér bù rán.
及秦而不然。
qí sú gù fēi guì cí ràng yě, suǒ shàng zhě gào jié yě gù fēi guì lǐ yì yě, suǒ shàng zhě xíng fá yě.
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shǐ zhào gāo fù hú hài ér jiào zhī yù, suǒ xí zhě fēi zhǎn yì rén, zé yí rén zhī sān zú yě.
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
gù hú hài jīn rì jí wèi ér míng rì shè rén, zhōng jiàn zhě wèi zhī fěi bàng, shēn jì zhě wèi zhī yāo yán, qí shì shā rén ruò ài cǎo jiān rán.
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qǐ wéi hú hài zhī xìng è zāi? bǐ qí suǒ yǐ dào zhī zhě fēi qí lǐ gù yě.
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bǐ yàn yuē:" bù xí wèi lì, shì yǐ chéng shì.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
" yòu yuē:" qián chē fù, hòu chē jiè.
”又曰:“前车覆,后车诫。
" fū sān dài zhī suǒ yǐ cháng jiǔ zhě, qí yǐ shì kě zhī yě rán ér bù néng cóng zhě, shì bù fǎ shèng zhì yě.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
qín shì zhī suǒ yǐ jí jué zhě, qí zhé jī kě jiàn yě rán ér bù bì, shì hòu chē yòu jiāng fù yě.
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fū cún wáng zhī biàn, zhì luàn zhī jī, qí yào zài shì yǐ.
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
tiān xià zhī mìng, xiàn yú tài zǐ tài zǐ zhī shàn, zài yú zǎo yù jiào yǔ xuǎn zuǒ yòu.
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fū xīn wèi làn ér xiān yù jiào, zé huà yì chéng yě kāi yú dào shù zhì yì zhī zhǐ, zé jiào zhī lì yě.
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
ruò qí fú xí jī guàn, zé zuǒ yòu ér yǐ.
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
fū hú yuè zhī rén, shēng ér tóng shēng, qí yù bù yì, jí qí zhǎng ér chéng sú, lèi shù yì ér bù néng xiāng tōng, xíng zhě yǒu suī sǐ ér bù xiāng wèi zhě, zé jiào xí rán yě.
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
chén gù yuē xuǎn zuǒ yòu zǎo yù jiào zuì jí.
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
fū jiào dé ér zuǒ yòu zhèng, zé tài zǐ zhèng yǐ, tài zǐ zhèng ér tiān xià dìng yǐ.
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shū yuē:" yī rén yǒu qìng, zhào mín lài zhī.
《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 cǐ shí wù yě.
”此时务也。
fán rén zhī zhì, néng jiàn yǐ rán, bù néng jiàn jiāng rán.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fū lǐ zhě jìn yú jiāng rán zhī qián, ér fǎ zhě jìn yú jǐ rán zhī hòu, shì gù fǎ zhī suǒ yòng yì jiàn, ér lǐ zhī suǒ wéi shēng nán zhī yě.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ruò fú qìng shǎng yǐ quàn shàn, xíng fá yǐ chéng è, xiān wáng zhí cǐ zhī zhèng, jiān rú jīn shí, xíng cǐ zhī lìng, xìn rú sì shí, jù cǐ zhī gōng, wú sī rú tiān dì ěr, qǐ gù bù yòng zāi? rán ér yuē lǐ yún lǐ yún zhě, guì jué è yú wèi méng, ér qǐ jiào yú wēi miǎo, shǐ mín rì qiān shàn yuǎn zuì ér bù zì zhī yě.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kǒng yú yuē:" tīng sòng, wú yóu rén yě, bì yě shǐ wú sòng hū!" wéi rén zhǔ jì zhě, mò rú xiān shěn qǔ shě, qǔ shě zhī jí dìng yú nèi, ér ān wēi zhī méng yīng yú wài yǐ.
孔于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
ān zhě fēi yī rì ér ān yě, wēi zhě fēi yī rì ér wēi yě, jiē yǐ jī jiàn rán, bù kě bù chá yě.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rén zhǔ zhī suǒ jī, zài qí qǔ shě, yǐ lǐ yì zhì zhī zhě, jī lǐ yì yǐ xíng fá zhì zhī zhě, jī xíng fá.
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
xíng fá jī ér mín yuàn bèi, zhá yì jī ér mín hé qīn.
刑罚积而民怨背,札义积而民和亲。
gù shì zhǔ yù mín zhī shàn tóng, ér suǒ yǐ shǐ mín shàn zhě huò yì.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huò dào zhī yǐ dé jiào, huò ōu zhī yǐ fǎ lìng.
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
dào zhī yǐ dé jiào zhě, dé jiào qià ér mín qì lè ōu zhī yǐ fǎ lìng zhě, fǎ lìng jí ér mín fēng āi.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āi yuè zhī gǎn, huò fú zhī yīng yě.
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qín wáng zhī yù zūn zōng miào ér ān zǐ sūn, yǔ tāng wǔ tóng, rán ér tāng wǔ guǎng dà qí dé xíng, liù qī bǎi suì ér fú shī, qín wáng zhì tiān xià, shí yú suì zé dà bài.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
cǐ wáng tā gù yǐ, tāng wǔ zhī dìng qǔ shě shěn ér qín wáng zhī dìng qǔ shě bù shěn yǐ.
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
fū tiān xià, dà qì yě.
夫天下,大器也。
jīn rén zhī zhì qì, zhì zhū ān chǔ zé ān, zhì zhū wēi chù zé wēi.
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
tiān xià zhī qíng yǔ qì wáng yǐ yì, zài tiān zǐ zhī suǒ zhì zhī.
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
tāng wǔ zhì tiān xià yú rén yì lǐ yuè, ér dé zé qià, qín shòu cǎo mù guǎng yù, dé bèi mán mò sì yí, lèi zǐ sūn shù shí shì, cǐ tiān xià suǒ gòng wén yě.
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
qín wáng zhì tiān xià yú fǎ lìng xíng fá, dé zé wáng yī yǒu, ér yuàn dú yíng yú shì, xià zēng wù zhī rú chóu, huò jǐ jí shēn, zǐ sūn zhū jué, cǐ tiān xià zhī suǒ gòng jiàn yě.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
shì fēi qí míng xiào dà yàn xié! rén zhī yán yuē:" tīng yán zhī dào, bì yǐ qí shì guān zhī, zé yán zhě mò gǎn wàng yán.
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 jīn huò yán lǐ yì zhī bù rú fǎ lìng, jiào huà zhī bù rú xíng fá, rén zhǔ hú bù yǐn yīn zhōu qín shì yǐ guān zhī yě? rén zhǔ zhī zūn pì rú táng, qún chén rú bì, zhòng shù rú dì.
”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
gù bì jiǔ jí shàng, lián yuǎn dì, zé táng gāo bì wáng jí, lián jìn dì, zé táng bēi.
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
gāo zhě nán pān, bēi zhě yì líng, lǐ shì rán yě.
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gù gǔ zhě shèng wáng zhì wèi děng liè, nèi yǒu gōng qīng dài fū shì, wài yǒu gōng hóu bó zǐ nán, rán hòu yǒu guān shī xiǎo lì, yán jí shù rén, děng jí fēn míng, ér tiān zǐ jiā yān, gù qí zūn bù kě jí yě.
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lǐ yàn yuē:" yù tóu shǔ ér jì qì.
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
" cǐ shàn yù yě.
”此善谕也。
shǔ jìn yú qì, shàng dàn bù tóu, kǒng shāng qí qì, kuàng yú guì chén zhī jìn zhǔ hū! lián chǐ jié lǐ yǐ zhì jūn zǐ, gù yǒu cì sǐ ér wáng lù rǔ.
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
shì yǐ qíng yì zhī zuì bù jí tài fū, yǐ qí lí zhǔ shàng bù yuǎn yě, lǐ bù gǎn chǐ jūn zhī lù mǎ, cù qí chú zhě yǒu fá jiàn jūn zhī jǐ zhàng zé qǐ, zāo jūn zhī chéng chē zé xià, rù zhèng mén zé qū jūn zhī chǒng chén suī huò yǒu guò, xíng lù zhī zuì bù jiā qí shēn zhě, zūn jūn zhī gù yě.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
cǐ suǒ yǐ wéi zhǔ shàng yù yuǎn bù jìng yě, suǒ yǐ tǐ mào dà chén ér lì qí jié yě.
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
jīn zì wáng hóu sān gōng zhī guì, jiē tiān zǐ zhī suǒ gǎi róng ér lǐ zhī yě, gǔ tiān zǐ zhī suǒ wèi bó fù bó jiù yě, ér lìng yǔ zhòng shù tóng qíng yì yuè chī qì shì zhī fǎ, rán zé táng bù wáng bì hū? bèi lù rǔ zhě bù tài pò hū? lián chǐ bù xíng, dà chén wú nǎi wò zhòng quán, dà guān ér yǒu tú lì wáng chǐ zhī xīn hū? fū wàng yí zhī shì, èr shì jiàn dāng yǐ zhòng fǎ zhě, tóu shǔ ér bù jì qì zhī xí yě.
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 刖笞 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chén wén zhī, lǚ suī xiān bù jiā yú zhěn, guān suī bì bù yǐ jū lǚ.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fū cháng yǐ zài guì chǒng zhī wèi, tiān zǐ gǎi róng ér tǐ mào zhī yǐ, lì mín cháng fǔ fú yǐ jìng wèi zhī yǐ, jīn ér yǒu guò, dì lìng fèi zhī kě yě, tuì zhī kě yě, cì zhī sǐ kě yě, miè zhī kě yě ruò fú shù fù zhī, xì xiè zhī, shū zhī sī kòu, biān zhī tú guān, sī kòu xiǎo lì lì mà ér bàng chī zhī, dài fēi suǒ yǐ lìng zhòng shù jiàn yě.
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
fū bēi jiàn zhě xí zhī zūn guì zhě zhī yī dàn, wú yì nǎi kě yǐ jiā cǐ yě, fēi suǒ yǐ xí tiān xià yě, fēi zūn zūn guì guì zhī huà yě.
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
fū tiān zǐ zhī suǒ cháng jìng, zhòng shù zhī suǒ cháng chǒng, sǐ ér sǐ ěr, jiàn rén ān yí dé rú cǐ ér dùn rǔ zhī zāi! yù ràng shì zhōng xíng zhī jūn, zhì bó fá ér miè zhī, yí shì zhì bó.
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伯。
jí zhào miè zhì bó, yù ràng xìn miàn tūn tàn, bì bào xiāng zi, wǔ qǐ ér bù zhōng.
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
rén wèn yù zi, yù zǐ yuē:" zhōng xíng zhòng rén chù wǒ, wǒ gù zhòng rén shì zhī zhì bó guó shì yù wǒ, wǒ gù guó shì bào zhī.
人问豫子,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 gù cǐ yī yù ràng yě, fǎn jūn shì chóu, xíng ruò gǒu zhì, yǐ ér kàng jié zhì zhōng, xíng chū hū liè shì, rén zhǔ shǐ rán yě.
”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gù zhǔ shàng yù qí dà chén rú yù quǎn mǎ, bǐ jiāng quǎn mǎ zì wèi yě rú yù guān tú, bǐ jiàng guān tú zì wèi yě.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wán dùn wáng chǐ, gòu wáng jié, lián chǐ bù lì, qiě bù zì hào, gǒu ruò ér kě, gù jiàn lì zé shì, jiàn biàn zé duó.
顽顿亡耻, 诟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
zhǔ shàng yǒu bài, zé yīn ér tǐng zhī yǐ zhǔ shàng yǒu huàn, zé wú gǒu miǎn ér yǐ, lì ér guān zhī ěr yǒu biàn wú shēn zhě, zé qī mài ér lì zhī ěr.
主上有败,则因而挺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
rén zhǔ jiàng hé biàn yú cǐ? qún xià zhì zhòng, ér zhǔ shàng zhì shǎo yě, suǒ tuō cái qì zhí yè zhě cuì yú qún xià yě.
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
jù wáng chǐ, jù gǒu wàng, zé zhǔ shàng zuì bìng.
俱亡耻,俱苟妄,则主上最病。
gù gǔ zhě lǐ bù jí shù rén, xíng bù zhì dài fū, suǒ yǐ lì chǒng chén zhī jié yě.
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
gǔ zhě dà chén yǒu zuò bù lián ér fèi zhě, bù wèi bù lián, yuē" fǔ guǐ bù shì" zuò wū huì yín luàn nán nǚ wáng bié zhě, bù yuē wū huì, yuē" wéi bó bù xiū", zuò bà ruǎn bù shèng rèn zhě, bù wèi bà ruǎn, yuē" xià guān bù zhí".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坐污秽淫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
gù guì dà chén dìng yǒu qí zuì yǐ, yóu wèi chì rán zhèng yǐ hū zhī yě, shàng qiān jiù ér wèi zhī huì yě.
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
gù qí zài dà qiǎn dà hé zhī yù zhě, wén qiǎn hé zé bái guān yīng, pan shui jia jian, zào qǐng shì ér qǐng zuì ěr, shàng bù zhí fù xì yǐn ér xíng yě.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 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
qí yǒu zhōng zuì zhě, wén mìng ér zì chí, shàng bù shǐ rén jǐng ér jiā yě.
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 而加也。
qí yǒu dà zuì zhě, wén mìng zé běi miàn zài bài, diē ér zì cái, shàng bù shǐ zuó yì ér xíng zhī yě, yuē:" zǐ dài fū zì yǒu guò ěr! wú yù zi yǒu lǐ yǐ.
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
" yù zhī yǒu lǐ, gù qún chén zì xī yīng yǐ lián chǐ, gù rén jīn jié xíng.
”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
shàng shè lián lǐ yì yǐ yù qí chén, ér chén bù yǐ jié xíng bào qí shàng zhě, zé fēi rén lèi yě.
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
gù huà chéng sú dìng, zé wéi rén chén zhě zhǔ ěr wàng shēn, guó ěr wàng jiā, gōng ěr wàng sī, lì bù gǒu jiù, hài bù gǒu qù, wéi yì suǒ zài.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shàng zhī huà yě, gù fù xiōng zhī chén chéng sǐ zōng miào, fǎ dù zhī chén chéng sǐ shè jì, fǔ yì zhī chén chéng sǐ jūn shàng, shǒu yǔ gǎn dí zhī chén chéng sǐ chéng guō fēng jiāng.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扞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
gù yuē shèng rén yǒu jīn chéng zhě, bǐ wù cǐ zhì yě.
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bǐ qiě wèi wǒ sǐ, gù wú dé yǔ zhī jù shēng bǐ qiě wèi wǒ wáng, gù wú dé yǔ zhī jù cún fū jiāng wèi wǒ wēi, gù wú dé yǔ zhī jiē ān.
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
gù xíng ér wàng lì, shǒu jié ér zhàng yì, gù kě yǐ tuō bù yù zhī quán, kě yǐ jì liù chǐ zhī gū.
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
cǐ lì lián chǐ xíng lǐ yì zhī suǒ zhì yě, zhǔ shàng hé sàng yān! cǐ zhī bù wéi, ér gù bǐ zhī jiǔ xíng, gù yuē kě wèi zhǎng tài xī zhě cǐ yě.
此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故曰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拼音:suī yǒu yú yòu bù xiào zhī sì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少年有为 破格提拔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就跟着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作过《左传》的注释,但失传了。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他又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才18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后为汉朝廷尉),是原来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吴公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吴公是李斯的学生,也是很有学问的,贾谊在他门下学习,受到很大的教益。这时,贾谊为了勉励大家学习,传授《春秋左氏传》。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十分安定,被评定为天下第一。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吕雉死,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杀诸吕,迎立高帝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第二年,即汉文帝刘恒元年(前179年),吴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吴公没有忘记他的得意门生,就向汉文帝推荐说:“贾谊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是个年轻有为的人才。”汉文帝就把贾谊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博士。从此,贾谊步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在当时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轻的。
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让博士们议论时,许多老先生一时讲不出什么来,但是贾谊与众不同,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敢想敢说,因此对文帝提出咨询的问题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说得有理有据。其他的博士们都认为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看法,非常佩服他的才能。这使汉文帝非常高兴,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这是比博士更为高级的议论政事的官员)。
贾谊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体稳定,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议,是针对汉承秦制而发的。他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败俗,废弃礼义,应该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他建议制订新的典章制度,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改变官名等等。改正朔,就是改变秦以“水”为德,以十月为一年之始这样的历法;易服色,就是改变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张汉的服色应该尚黄。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但是对贾谊的其他建议,文帝是采纳的。如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也就是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在当时,贾谊还帮助汉文帝修改和订立了许多政策和法令,以及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汉文帝都采纳了。但这些法令和措施的实行,还是有阻力的。例如,遣列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实行起来就很困难,很多功臣不愿离开京师。当时丞相陈平已死,功劳最大、权最重的是绛侯周勃,汉文帝让周勃带个头,就免了他的丞相职务,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样一来,列侯们才陆续离开京师。由于这个建议是贾谊提出的,这就难免得罪了这些功臣元老。
权贵毁谤 被贬长沙
贾谊初到中央政权,短短的时间里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谓是一帆风顺,少年得志。汉文帝看到贾谊是一个很有见识、年轻有为的人,对他十分赏识。于是,就提出让贾谊担任更高的公卿职位,委以重任,并把这个意思交给大臣们讨论。哪曾想到,这样一来;却遇到了重重的阻力。
阻力首先来自功臣显贵们,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周勃原是以织苇薄为生的小手工业者(还兼作吹鼓手),灌婴原是贩布的小商人,他们跟随刘邦东征西讨,战功显赫,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除诸吕立文帝安刘氏再立新功。他们封侯拜相,位高权重;但他们又是一些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尤其是周勃,更以“钝椎少文”出名。到了文帝朝,他们已经年老,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这些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让贾谊当个博士、太中大夫之类只议论而无实权的官职,他们还能容忍,而一旦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和这些显贵们平起平坐,他们就难以忍受了。他们就众口一词地攻击贾谊:“这个洛阳人,小小年纪,学识浅薄,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了!”当时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是先帝的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爱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就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进谗,内外夹攻,使贾谊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连在西汉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没有了。其结果,是贾谊被贬出京师,到长沙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当时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更使贾谊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他有满肚子的学问,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如今受谗被贬,受到这样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他想到,绛、灌这些大臣们攻击他,还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毕竟是功臣宿将,为汉王朝出过大力;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邓通这样的人,他有何德何能?只不过是一个善于阿谀媚上的小人,而自己恰恰是因为文帝听信了这样的佞悻的谗言而遭贬,贾谊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怨气。他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他想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就更加怀念屈原。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他写道:……多么不幸啊,遭逢时世不祥。鸾鸟凤凰躲藏奔窜啊,恶鸟高空翱翔。小人显贵啊,谗谀之徒得志猖狂。贤良正直之士处逆境啊,是非颠倒反常。过去有人诬伯夷贪赃啊,反说盗跖廉洁善良;还把利剑当作钝剑啊,却夸铅刀有锋芒!多么不得意啊,先生无故受中伤。国人不理解自己啊,向谁诉说衷肠?凤凰飘然而飞去啊。远离浊世而深藏。
长沙国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异姓(非刘氏)王国,从来是安分守法的王国。贾谊到长沙时,正是长沙靖王吴著(吴芮的后代)在位。贾谊当长沙王太傅,事情不多,就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学问。长沙虽远离长安,但贾谊以天下事为己任,对朝廷的政治和经济大事,给了极大的关注,遇有机会,就上疏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就在贾谊被贬到长沙的同一年(文帝三年,前177年),周勃到了自己的封地绛县(今山西省绛县)。绛县地属河东郡。绛侯周勃怕人害他,在郡守、郡尉巡视到绛县时,常常披甲带着亲兵持兵器出迎。第二年,有人就因此而诬告周勃想谋反。文帝一时糊涂,就把这个案子批给廷尉来办。廷尉把周勃逮捕到长安,关在监狱里,受尽了狱吏的凌辱。后来,因为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为周勃辩护,才得到赦免。贾谊在长沙得知此事,为周勃愤愤不平,就给文帝上疏,说了一番君主应该以廉耻礼义对待大臣的道理,实际上是对文帝提出了批评。文帝也很后悔,感到贾谊说得对,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让他自杀,而不逮捕入狱受刑罚。
当时,文帝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铸钱,因此,“邓氏钱”遍布天下;又有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吴钱也遍布天下。这样,币制就混乱了。贾谊在长沙又向文帝上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指出,私人铸钱遍布天下,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但邓通是文帝的宠臣,铜山又是文帝赐给他并允许他铸钱的,文帝怎会禁止呢?而吴王刘濞远在东方,天高皇帝远,又禁止不了。因此,贾谊的这个建议在当时是不可能被采纳的,只不过增加了邓通对他的忌恨而已。
贾谊在长沙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鵩鸟飞进了他的住房里。鵩鸟就是猫头鹰,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贾谊谪居长沙,本来心情就忧郁,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如今猫头鹰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就写了一篇《鵩鸟赋》,对世界万物的变化和人间世事的沦桑作了一番感叹,同时也借此来宽慰自己。此时此地,贾谊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居安思危 切中时弊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想念贾谊,又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贾谊到长安后,文帝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了他。当时祭祀刚完,祭神的肉还摆在供桌上。文帝对鬼神的事感到有不少疑问,就问贾谊。贾谊是怎么回答的,史书上缺乏记载。只知贾谊关于鬼神的见解,使文帝感到很新鲜,听得很入神,甚至挪动座位(当时是席地而坐),凑到贾谊跟前,一直谈到半夜方止。事后,文帝感叹不已地说:“我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上了他,现在听了他的谈话,还是不及他啊!”对于这件事,唐朝诗人李商隐很不以为然,写了一首绝句来抨击汉文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这次回到长安,朝廷上人事已有很大变化,原来曾压制过贾谊的灌婴已死,周勃在遭冤狱被赦免后回到绛县封地,不再过问朝中政事。但是,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把他分派到梁怀王那里去当太傅。其原因,还是由于邓通这样小人仍在文帝身边,贾谊又多次得罪过这个文帝的宠臣,这就成了贾谊施展其政治抱负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梁怀王刘揖,又名刘胜,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也算是对他的一种重视,虽然这还谈不上升迁。
不过,对贾谊来说,他所关心的似乎不是自己职务上的升降,而是国家的政治形势。在当时,西汉王朝的政治局势基本是稳定的,但也面临两个矛盾,并逐渐尖锐化起来。一个是中央政权同地方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一个是汉王朝同北方匈奴奴隶主政权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尖锐化,在当时已见端睨。如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接连叛乱,吴王刘濞企图叛乱的消息也时有所闻;而匈奴也经常侵扰西汉北部边境。贾谊透过当时政治局势的表面稳定,看到了其中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对此深为关切和忧虑。他接连多次向文帝上疏,向文帝敲警钟。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文帝前之七年(前173年)他从长沙回长安后所上的《治安策》(也叫《陈政事疏》)。
《治安策》一开头,贾谊就大声疾呼:我看天下的形势,可为痛哭的有一个问题,可为流涕的有两个问题,可为长叹息的有六个问题,其他违法背理的事就更多了,难以一一列举。他斥责那些认为天下“已安且治”的人,认为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懂得治乱大体的人。他形象地说:把火放在柴堆之下,而自己睡在柴堆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就说平安无事。当今的形势,同这有什么两样呢?
贾谊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回顾历史,列举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害处。起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异姓王,结果是“十年之间,反者九起”,一年也不得安宁。异姓王的叛乱虽然被平定了,但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又分封了一批同姓王。在文帝初即位时,天下还算安定,为什么呢?因为大的诸侯王年纪尚幼,而汉王朝派去的太傅、相还能掌握实权。但是,几年之后,诸侯王们大都长大,血气方刚,而汉王朝派去的傅、相年老多病,有的被罢免了,各诸侯王国的丞、尉以上的官职,都被诸侯王们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来担任。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要想使国家政治安定,恐怕连尧、舜也是办不到的。
贾谊指出,有人把异姓王叛乱归结为同汉王朝(即刘氏)关系疏远,这是不对的。他举出济北王刘兴居(文帝的侄子)、淮南王刘长(文帝的弟弟)相继叛乱的事实,说明同姓王虽“亲”,也是靠不住的。因为这些同姓王虽名为臣,其实都有布衣昆弟之心,也有称帝为皇的野心。他们在自己的国里擅自授人爵位,赦免死罪之徒,甚至使用皇帝的宫室和仪仗,使汉朝的法令在他们的独立王国里面行不通。
贾谊指出,诸侯王的叛乱,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是取决于“形势”,取决于他们力量的强弱。他回顾汉初七个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事实,认为大都是强者先反。韩王信依靠匈奴,接着也反了;……燕王卢绾力量比较弱,最后才反。异姓王中也有不反的,这就是长沙王吴芮。长沙国只有二万五千户,实力最小,同皇帝的关系比较疏远,反而最忠于朝廷。这并不是因为吴芮的性情与别人不同,也是形势所造成的。这样从“形势”来解释诸侯王反叛与否,是贾谊的独到的见解。他甚至假设,如果让樊(哙)、郦(商)、绛(周勃)、灌(婴)据数十城而为王,他们也会反叛,因而被灭亡;相反,如果让韩信、彭越这些人作为列侯而居,他们也不见得会反叛,至今也还可能完好而存。正因为给予诸侯王以相当大的地盘和实力,那末,他们不管是异姓还是同姓,都有可能反叛。因此,贾谊得出的结论是:“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根据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教训和同姓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险,贾谊向文帝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为此,他说明了这个问题上应该有的指导思想。他说:诸侯王势力强大,好比是大骨头,汉王朝如果不用权势法制这把大斧头去砍,而想用仁义恩厚这把薄刃小刀去切割,那么,这个刀子不是被碰缺口,就是被折断,那是无济于事的。他形象地指出:形势就象害了浮肿病,一条小腿肿得几乎同腰一样大,一个指头肿得几乎和大腿一样粗,只能平放而不能伸屈,一两个指头疼起来就不得了。如果不及时治疗,一定会成为不治之症,将来虽有扁鹊那样的名医,也没有办法治了。
那么,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什么呢?贾谊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也就是说,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贾谊建议:诸侯王死后,他的封地应该分割为若干块,分封给他的几个儿子。这样,可以让诸侯王的子孙们放心,他们知道会按制度受到分封,就不会反叛朝廷了。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这样做的结果,就能使国内的形势,好像是身体支配手臂,手臂支配手指那样顺从,诸侯就不敢有异心了,国家也就能得到治理了。
《治安策》除了论述了地方诸侯王的问题外,还对其它政治问题,以及经济、军事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人经济力量的膨胀和北方匈奴的问题。
贾谊指出,商人卖奴隶,给奴隶穿上古时天子后妃祭祀时才穿的绣衣、丝鞋,关在木栅栏里。皇帝穿的衣服不过是普通的黑色丝织品,而富民的墙上竟挂上了文绣;皇后装饰衣领的东西,富的婢妾们却用来缝鞋边。商人富民这样穷极奢侈,后果是严重的:一百人作衣服还不够他们一人穿,想全国人不受寒挨冻,怎么可能呢?一人耕田,十人聚食,想全国人不挨饥受饿,是不可能的,饥寒迫使老百姓痛苦不堪,想使他们不造反.是办不到的。国家已无能为力,“盗贼”不过在等待时机而已,但是献计的人却说政治上以“毋动”为上策;这些富人大商习俗奢侈,太不尊重国家制度,太冒犯皇帝的尊严了,但献计的人还说“毋为”,不要改革,这真是可以长叹息的事啊!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由于军事上失利,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公主(实际上多由宗室女顶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要交送大量的金银和丝织品。文帝时也曾派军抗击匈奴的侵扰,因诸侯王叛乱而撤军,又恢复和亲政策。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统治者经常侵扰的祸患,他表示愿意出征北伐,“亲俘匈奴单于而制其命,抓住中行说(投降匈奴的汉奸)而笞其背”。贾谊认为,应该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以争取匈奴的人民大众;并且用声色口腹的物质享受为手段,来分化匈奴贵族。这些论述虽是豪言壮语,但毕竟不那么切合事实,因此鲁迅认为贾谊论匈奴“乃颇疏阔”。
贾谊《治安策》的可贵之处,在于居安思危。如毛泽东所说:“《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39页)这个评价,是非常确切的。
就在贾谊上《治安策》的这年,淮南王刘长阴谋叛乱,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今四川中部),刘长在途中畏罪自杀。第二年(前172年),文帝又把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贾谊担心文帝接着还要把刘长的几个儿子由列侯进封为王,就从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上疏文帝,进行劝告:“淮南王反叛朝廷,全国谁不知道他的罪恶?现在尊奉罪人的儿子,只能招致全国人的非议。淮南王的儿子成人之后,哪能忘记他们父亲的事?淮南地方虽小,英布曾凭借这块地方造反。虽然把淮南王的封地分割为四块,但四子一心,让他们占有土地和人口,积蓄资财,这真可以说是把武器交给敌人,为虎添翼呀!希望陛下考虑。”但是文帝并没有采纳贾谊的意见。
忧郁而死 其功不灭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国事为重,为文帝出谋献计。因为梁怀王刘揖没有儿子,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贾谊感到,如果这样做,将对整个局势不利;不如加强文帝的两个亲子淮阳王刘武和代王刘参的地位。为此,贾谊建议,为梁王刘揖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来;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如果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王国足以控制吴楚,陛下就可以安然消除山(指华山)东地区的忧患了。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没有加以变动,就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根据贾谊的这个建议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的。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贾谊在忧郁中死了,当年他才三十三岁。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正如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所说的:“一时谋议略实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谊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如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的分析的正确性;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汉王朝就乘机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使他们仅得租税,而失去了直接治理王国的权力。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其封地分为若干块,分给自己的子弟,从而实际上分散和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这更是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了。贾谊关于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统一铸钱的主张,汉武帝时也实行了。汉武帝还胜利地进行了对匈奴的战争,抛弃了贾谊引为耻辱的和亲政策。贾谊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如此杰出的贡献,使汉武帝十分感念,为了纪念他,就提拔了他的两个孙子为郡守。
贾谊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载入史册,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