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木落淮南秋色空”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木落淮南秋色空”出自明代袁凯的《登阁》,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ù luò huái nán qiū sè kō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木落淮南秋色空”全诗

《登阁》

木落淮南秋色空

木落淮南秋色空,闲登高阁送归鸿。
白头老妇痴儿女,尽在萧条望眼中。


赏析


《登阁》是明代袁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木落淮南秋色空,
枯叶凋零,秋色渐淡,景色空旷。这里的"木落淮南"指的是淮南地区的树木已经脱落,进入了秋天的景象。

闲登高阁送归鸿。
我闲暇时登上高阁,目送南飞的候鸟。这里的"高阁"象征着高处,表示登上高处可以俯瞰远方,触发诗人的思绪。

白头老妇痴儿女,
尽在萧条望眼中。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孤独地凝望着远方。她的儿女都已离去,只剩下她一个人在凄凉的景色中望着远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诗人以一种淡然的心情观察着身边的事物。秋天的景色萧瑟,树叶凋零,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诗人在闲暇时登上高阁,目送南飞的候鸟,通过高处的视角,他能够更加广阔地看到远方的景象,触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她孤独地凝望着远方。她的儿女都已离去,留下她一个人在凄凉的景色中望眼欲穿。这里通过老妇人的形象,表达了时光流转、人事悠悠的主题。老妇人的凝望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亲情离散的感慨。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人物描写为主线,通过细腻而凄美的笔触,传达了生命的短暂和人世间的离别之苦。

这首诗词以淡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和人生离别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思考。通过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塑造,诗人给读者带来了深刻而细腻的情感体验,引发人们对生命和亲情的思考。

“木落淮南秋色空”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dēng gé
登阁

mù luò huái nán qiū sè kōng, xián dēng gāo gé sòng guī hóng.
木落淮南秋色空,闲登高阁送归鸿。
bái tóu lǎo fù chī ér nǚ, jǐn zài xiāo tiáo wàng yǎn zhōng.
白头老妇痴儿女,尽在萧条望眼中。

“木落淮南秋色空”平仄韵脚


拼音:mù luò huái nán qiū sè kōng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仄韵) 去声一送

作者简介


袁凯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作者介绍


袁凯的生平

  袁凯字景文,江南华亭(今上海市奉贤区陶宅)人,元朝末年当过小小的府吏,博学有才,写得一手好诗。一次在浙南名士杨维桢座上,有人展示一首《白燕》诗,杨对诗中“珠帘十二”、“玉剪一双”等句十分赞赏,袁凯却说,“诗虽佳,未尽体物之妙”,然后呈上自己的《白燕》诗。读到“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仍未归”等句,“维桢大惊赏,遍示座客。”从此有了“袁白燕”这个美称。

  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凯被荐授为御史,成为皇帝的近臣。《明史·文苑》里有袁凯的传略,在短短二百馀字中,除了交代他生平行状外,记述了他一生中的两件大事。第一件属政绩,他看到朱元璋轻易杀戮功臣,便委婉上言:“诸将习兵事,未悉君臣礼,请于都督府延(请)通经阅古之士,令诸武臣赴都堂听讲,庶得保族全身之道。”朱元璋采纳了他用心良苦的建言。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疑忌心大膨胀,臣属因一句话或几个字而被杀的不少。因为他剃过光头当过和尚,还做过流寇毛贼,忌讳僧、光等字。生和僧同音,则和贼同音,也犯他的大忌。有位官员因在贺表中有“天生圣人,为民作则”而掉了脑袋。他的杀戮滥而且酷,动不动就腰斩、剥皮。明人笔记《北窗琐语》记载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真事:中山王徐达夫人谢氏,“膂力过人,持铁器重百斤”,跟随朱元璋立过战功。因没有文化,即“未悉君臣礼”,在进宫看望亲姐妹般的马皇后时,无意间说了一句“我家不如尔家(阔绰)”的闲话,使朱元璋大不高兴。“枕边之言,中山宁(岂能)不动心乎!”於是安排妙计,召徐达进宫赴宴。席间皇帝亲自为徐达斟酒,同时告诉他:“今日卿免赤族之灾。”徐达哪里知道,夫人在家里已被御林军武士砍了。袁凯无法阻止皇帝滥杀,但可以让功臣不说错话。“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史家不没其功,记上了这一笔。

  传略中第二件大事,便是袁凯自己因为一句话而差点丢了老命的经过。“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覆讯,多所矜减。凯还报,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以凯老猾,持两端,恶之。凯惧,佯狂告免归。久之以寿终。”朱元璋让懿文太子“练习国事”,“每有大狱,辄付论之”。太子也嫌老子太狠,常想减刑。要让监察御史袁凯来评判孰是孰非,这显然是很难置词的。平心而论,袁凯的回答十分得体。可是,朱元璋认为他“老猾持两端”,祸从天降。

  两端,也叫两可说,即春秋时郑人邓析创立的一种辩术,《晋书》说它“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淮南子》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数难子产之政”。其实例是,有个富户在淆水中溺死了,捞得尸体的人“求金甚多”。双方僵持着,都去请教邓析。邓对死者家属说:“等着,别人家是不会买的。”对捞尸者说:“等着,别地方他是买不到的。”朱元璋认为袁凯用“两可论”来应付他,捉弄他,显然是欲加之罪……正史十分简单,“凯惧,佯狂告免归,久之以寿终。”这十二个字,袁凯的后半生冤深如海,命悬似丝。明代吴郡文人徐祯卿《剪胜野闻》、祝允明《野记》和杨仪《明良记》,都或简或详地记述了诗人艰难屈辱的后半生。华亭学者陆深,本乡本上加上本朝本代,所以他的《金台纪问》最翔实而具体。“太祖怒,下之狱”。三天后又放了他,仍让他当御史,每天临朝,朱元璋就指着他说:“是持两端者!”在这种情况下,袁凯不得不在上朝过金水桥时装疯,“仆地不起”。朱元璋说:“风疾当不仁。”让人用木匠钻扎他身体,“凯忍死不为动”。这样,朱元璋才放他回老家。一回到华亭,袁凯“铁索锁项,自毁形骸”。朱元璋仍不放心,说“东海走却大鳗鲡”,派人到华亭宣旨,“起为本郡儒学教授”。袁凯“瞠目视使者,唱《月儿高》曲”。使者还报说真疯了。朱元璋仍然不信,又派特务跟踪观察。於是,袁凯“使家人以炒面搅砂糖,从竹筒出之,状类猪犬下,潜布於篱根水涯”,然后“匍匐往取食之”。这样,朱元璋才相信他真的疯了,才换得“以寿终”的结局。

袁凯的文学成就

  袁凯的诗作,言及现实其少,只于个别篇内有隐晦、曲折的表露。其成功之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旅人思乡之篇。“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燕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客中夜坐》),远离故土的幽情思绪尽出,情真意切。此类佳品尚有《京师得家书》、《淮西夜坐》等。《客中除夕》中“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则以飘泊异乡的旅人身份来写战乱之苦。袁凯诗古体学魏晋,近体师杜甫,但并不囿于古人,有自己意境。古风《从军行》、《杨白花》等古朴激越,余韵悠然。律诗《采石春望》、《京师归至丹阳逢侯生大醉》及七绝《淮东逢张十二信》等,都有杜诗浑厚深沉、真挚含蓄之风“流出肺腑,卓尔自立”。何景明等推袁凯为明初诗人之冠。

  袁凯著有《海叟集》4卷,附“集外诗”1卷。此集为明弘治间,陆深得旧刻不全本,与何景明、李梦阳更相删定之本。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