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车岂倦白云程”出自唐代朱庆馀的《送罗先辈书记归后却还闽中留别》,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ēng chē qǐ juàn bái yún ché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登车岂倦白云程”全诗:同是越人从小别,忽归乡里见皆惊。
湖边访旧知谁在,幕下留欢但觉荣。
望岭又生红槿思,登车岂倦白云程。
况当季父承恩日,廉问南州政已成。
《送罗先辈书记归后却还闽中留别》是唐代朱庆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同是越人从小别,
忽归乡里见皆惊。
湖边访旧知谁在,
幕下留欢但觉荣。
望岭又生红槿思,
登车岂倦白云程。
况当季父承恩日,
廉问南州政已成。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朱庆馀送别罗先辈书记归乡的情景。诗人和罗先辈都是越人,从小别离后,罗先辈突然归乡,让人们感到惊奇。诗人来到湖边,想要拜访一些旧友,但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在宴会上,大家欢聚一堂,让诗人感到非常荣幸。望着远处的岭山,诗人又生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登上马车,却并不感到旅途的劳累,因为他心中满怀喜悦。更重要的是,这一天是季父承受恩典的日子,他已经成为南州的政治官员,所以诗人还要向他请教政务。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罗先辈归乡的送别之情。诗人和罗先辈都来自越地,他们从小别离,突然罗先辈归来,让人们感到惊讶。诗人来到湖边,想要拜访一些旧友,但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在宴会上,大家欢聚一堂,让诗人感到无比荣幸。望着远处的岭山,诗人又生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乘坐马车,却并不感到旅途的劳累,因为内心充满喜悦。此外,诗人还提到了这一天是季父承受恩典的日子,他已经成为南州的政治官员,所以诗人还要向他请教政务。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归乡者的欢迎和思念之情,同时展示了诗人对家乡和政务的关注,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有社会责任的体现。
sòng luó xiān bèi shū jì guī hòu què hái mǐn zhōng liú bié
送罗先辈书记归后却还闽中留别
tóng shì yuè rén cóng xiǎo bié, hū guī xiāng lǐ jiàn jiē jīng.
同是越人从小别,忽归乡里见皆惊。
hú biān fǎng jiù zhī shuí zài,
湖边访旧知谁在,
mù xià liú huān dàn jué róng.
幕下留欢但觉荣。
wàng lǐng yòu shēng hóng jǐn sī, dēng chē qǐ juàn bái yún chéng.
望岭又生红槿思,登车岂倦白云程。
kuàng dāng jì fù chéng ēn rì, lián wèn nán zhōu zhèng yǐ chéng.
况当季父承恩日,廉问南州政已成。
拼音:dēng chē qǐ juàn bái yún chéng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在唐代,大凡参加进士考试的,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却颇为实用的风行性做法,那就是考生在试前往往凭着某位很有声望的人士引荐,致使他很快地便被主考官关注,从而顺利取得功名。当时流行着的所谓行卷,①亦即考生用自身的作品先行通过有关得力人士的揄扬并提高其知名度的做法,就是一个并不怎么好的社会风气下的产物;虽然其中真正有水平的才子,却也不在少数。
这里要讲述的主人公委实是有真才实学的,他的诗作还被收入著名的诗歌选本《唐诗三百首》,然而,这作者的名字却是一个令人惶惑的谜。有说他名朱庆余,字可久的;②有说他名可久,字庆余,且以字行的;③当然,也有称“《唐书》作朱庆”的。④如今,我们就根据通行说法,称他“名朱可久,字庆余,以字行”当为可靠些——本文就以此来行文吧。另外,他的籍贯也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是浙江人,也有说他是福建人的;但我们从跟朱氏同时的诗人张籍、姚合等人的诗里看出,他当属浙江人无疑。
在厘清这些看似题外的话之后,我们现在便可以“直奔主题”了。正在京城赶考的考生朱庆余跟著名诗人张籍有幸邂逅,两人在交谈后,张对朱的才学很是欣赏,遂让朱把新近所写的作品加上旧作一起拿来给他。朱从书囊中搜索出26篇诗文呈给张,张把它们放在自己怀里,便匆匆忙忙地走了。紧接着,张就对同僚们极力赞扬朱。由于张当时在社会上已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急忙把朱的作品缮写过来以便让自己吟诵;这好似现在人们购买某些流行歌曲碟片的那份劲头儿。因此,朱的名声刹那间便大振起来。
然而,此前尽管已交过了诗文稿,但心中仍觉得并没有多少把握的朱庆余,在试后那段等候揭晓的日子里,不觉有些忐忑不安;不知该次考试他究竟能否被录取。于是,朱便写了一首题为《闺意》的七言绝句,把它呈给张籍来试探试探考试结果;当然,张大人如有可能讲句好话以便让朱顺利通过,那就再好不过了。⑤他这首用新婚夫妇那种旖旎风光里才会写出来的好诗,亦即上文便已提到的,其全篇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诗里的舅姑是指公公和婆婆,也就是丈夫的父母了;为了讨取长辈的欢心,新媳妇可谓尽情打扮妥贴,以便在凌晨谒见时能取得“高分”。这无疑是朱庆余探问自己用心写就的诗文是否合式,以至于能否被主考官赏识而终被录取了。
张籍看了朱庆余这首用婉转手法写就的诗作,不觉笑了一笑;有意思的是,轻捋着胡子沉吟着的张,随后也同样用美人来比拟考生这一委婉的手法来回答着考生朱君: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⑥
该诗的意思是说,您就不必担心了,像您这样有水平的考生,试官一定会青睐有加的。
果然不出所料,已经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就在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一举考取了进士。但张籍这深深赏识人才的佳话,也得以永久地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赏拔人才的绝佳范本。
按:① 具见宋人程大昌《演繁露》。② 如《唐才子传》;但它说朱氏“以字行”,这分明跟事实不合。③如《新唐书·艺文志》等。④ 如《唐诗三百首》注;但这显然属于错误的引用。⑤ 诗题一作《近试上张水部》。水部指曾任水部员外郎一职的张籍,这是以官名借代人的修辞手法。⑥ 时人,一作“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