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光不灭”出自唐代刘长卿的《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jìng guāng bù miè,诗句平仄:平仄平仄仄。
“一镜光不灭”全诗:旧井依旧城,寒水深洞彻。
下看百馀尺,一镜光不灭。
素绠久未垂,清凉尚含洁。
岂能无汲引,长讶君恩绝。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旧井》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一口旧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李侍郎的感激之情。
旧井依旧城,寒水深洞彻。
下看百馀尺,一镜光不灭。
素绠久未垂,清凉尚含洁。
岂能无汲引,长讶君恩绝。
诗意:诗人用一口旧井作为写景的背景,通过描写井水的清凉、洁净和反光的镜面,抒发对友人李侍郎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关怀。
赏析:这首诗以常见的旧井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井水的清凉、洁净和一镜无尘的形象与李侍郎的恩德相比拟。诗人通过写井水清凉、洁净的形象,抒发了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友情的珍贵和难得。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激之情和对友情的惊讶,表明作者深感自己无以回报李侍郎的恩德。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中文译文:
这是一口位于旧城的旧井,冰冷的水深达到了井底。
往下看,有百余尺的深度,井水如镜,闪烁不灭。
清凉的井水让人心旷神怡,依然保持着洁净。
难以想象没有人去汲引这水,长久以来也令我惊讶不已,君的恩情是何等绝世。
总结:《旧井》是一首深情而朴实的诗,通过对旧井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之情和对友情的赞美。虽然题材寻常,但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寓意,将普通的景物赋予了深刻的诗意。这首诗既有自然的美感,又蕴含着对友情珍贵和稀缺的深思。
zá yǒng bā shǒu shàng lǐ bù lǐ shì láng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
jiù jǐng yī jiù chéng, hán shuǐ shēn dòng chè.
旧井依旧城,寒水深洞彻。
xià kàn bǎi yú chǐ, yī jìng guāng bù miè.
下看百馀尺,一镜光不灭。
sù gěng jiǔ wèi chuí, qīng liáng shàng hán jié.
素绠久未垂,清凉尚含洁。
qǐ néng wú jí yǐn, zhǎng yà jūn ēn jué.
岂能无汲引,长讶君恩绝。
拼音:yī jìng guāng bù miè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九屑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