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薛老之言贵尚通汉以至日休吏”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薛老之言贵尚通汉以至日休吏”出自宋代沈瀛的《减字木兰花(八劝)》,诗句共13个字,诗句拼音为:xuē lǎo zhī yán guì shàng tōng hàn yǐ zhì rì xiū lì,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薛老之言贵尚通汉以至日休吏”全诗

《减字木兰花(八劝)》

薛老之言贵尚通汉以至日休吏

八巡将止。
八节四时人贺喜。
汉俗成风。
薛老之言贵尚通汉以至日休吏,张扶不肯休,薛宣曰:“人道尚通,宜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相笑乐。

妻儿设酒。
更得比邻相庆寿。
虚度时何。
只恐妻儿怪汝多。


“薛老之言贵尚通汉以至日休吏”的关联诗句:带薛字的诗句 带老字的诗句 带之字的诗句 带言字的诗句 带贵字的诗句

赏析


《减字木兰花(八劝)》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沈瀛。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八巡将止。
八节四时人贺喜。
汉俗成风。
薛老之言贵尚通汉以至日休吏,
张扶不肯休,
薛宣曰:“人道尚通,
宜对妻子,
设酒肴,请邻里相笑乐。”
妻儿设酒。
更得比邻相庆寿。
虚度时何。
只恐妻儿怪汝多。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八个劝告,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珍惜时光、重视家庭和亲情的思考和劝诫。诗中提到了八个巡逻的官兵停止巡查,八个节气中的人们庆祝喜事,以及汉代的风俗成为一种习俗。接下来,薛老劝告张扶应该放下工作,回家陪伴妻子,设宴款待邻居,共同享受欢笑和乐趣。妻子和孩子准备了酒宴,同时邻居也为他们的长寿而庆祝。最后,作者提醒人们不要虚度光阴,只怕妻儿会责怪你们浪费太多时间。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劝诫。通过八个劝告的形式,作者逐渐展示了他的观点,呼吁人们珍惜时光、重视家庭和亲情。诗中提到的八个巡逻官兵停止巡查,象征着人们应该停下忙碌的脚步,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八个节气中的人们庆祝喜事,表达了对生命和季节的喜悦和感激之情。汉代的风俗成为习俗,意味着人们应该注重传统和文化的传承。薛老的劝告体现了对家庭的重视,他鼓励张扶回家与妻子共度美好时光,并邀请邻居一起分享欢乐。通过这些劝告,作者提醒人们要珍惜家庭的温暖和团聚的时刻,不要虚度时光,以免后悔。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家庭、亲情和珍惜时光的思考和劝诫,通过劝告的形式深入人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薛老之言贵尚通汉以至日休吏”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jiǎn zì mù lán huā bā quàn
减字木兰花(八劝)

bā xún jiāng zhǐ.
八巡将止。
bā jié sì shí rén hè xǐ.
八节四时人贺喜。
hàn sú chéng fēng.
汉俗成风。
xuē lǎo zhī yán guì shàng tōng hàn yǐ zhì rì xiū lì, zhāng fú bù kěn xiū, xuē xuān yuē:" rén dào shàng tōng, yí duì qī zǐ, shè jiǔ yáo, qǐng lín lǐ xiāng xiào lè.
薛老之言贵尚通汉以至日休吏,张扶不肯休,薛宣曰:“人道尚通,宜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相笑乐。
"

qī ér shè jiǔ.
妻儿设酒。
gèng dé bǐ lín xiāng qìng shòu.
更得比邻相庆寿。
xū dù shí hé.
虚度时何。
zhǐ kǒng qī ér guài rǔ duō.
只恐妻儿怪汝多。

“薛老之言贵尚通汉以至日休吏”平仄韵脚


拼音:xuē lǎo zhī yán guì shàng tōng hàn yǐ zhì rì xiū lì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作者简介


沈瀛沈瀛[yíng],字子寿,号竹斋,绍兴三十年进士。吴兴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官江州守(今江西九江)、江东安抚司参议。有《竹斋词》1卷,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村丛书》本。

作者介绍


沈瀛的历史评价

  杨万里曾经赠以诗云:"逢着诗人沈竹斋,叮咛有口不须开。被他写入《旁观录》,驷马如何追得回?"今其书不传。自杨诗看来,《旁观录》大概是《世说新语》一类体裁的书,多记当时文人言行。又有《竹斋词》1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今存80首。其长调写景,规摹柳永(如〔念奴娇〕7首),小令则杂采民间俗语、佛道禅语、玄谈、格言入词。如《醉落魄》云:"来时便有归时刻,归时便是来时迹。世间万事曾经历。只看如今,无不散筵席。"其末句为明清说部所常用(如《金瓶梅》、《珍珠衫》、《红楼梦》),知其源于宋人口头谚语。集中〔减字木兰花〕多至48首,韵脚悉同,亦可见其才情横溢。近人陈衍评其诗曰"倒戟而入作法"(见《宋诗精华录》卷三)。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