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何处去”出自唐代皇甫冉的《齐郎中筵赋得的的帆向浦留别》,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fān hé chǔ qù,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一帆何处去”全诗:一帆何处去,正在望中微。
浦迥摇空色,汀回见落晖。
每争高鸟度,能送远人归。
偏似南浮客,悠扬无所依。
《齐郎中筵赋得的的帆向浦留别》是一首唐代诗词,作者是皇甫冉。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帆何处去,正在望中微。
浦迥摇空色,汀回见落晖。
每争高鸟度,能送远人归。
偏似南浮客,悠扬无所依。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帆船驶向港口的别离场景。诗人观望着远处的帆船,思考着它将去向何方。浦水宽广,帆船在其中摇摆,使得天空的颜色显得更加空旷,而岸边的沙滩则反射着夕阳的余晖。每当高飞的鸟儿争相飞过,它们仿佛能够送别远行的人。这种情景使诗人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漂泊的游客,悠然自得地在这片宁静的景色中徜徉,没有任何牵绊和归属。
赏析:
《齐郎中筵赋得的的帆向浦留别》通过对帆船驶离的情景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自由漂泊的向往。诗中运用了自然景色的描写,如浦水、汀沙和落晖,以及高飞的鸟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诗人通过与自然景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境遇。他将自己比作南方的浮客,自由自在地徜徉于这片美景之中,没有任何束缚和归属感。这种自由的状态与离别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叹。
整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自由的思考与感慨,展示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这首诗词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恬静而自由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和归属的思考。
qí láng zhōng yán fù dé de de fān xiàng pǔ liú bié
齐郎中筵赋得的的帆向浦留别
yī fān hé chǔ qù, zhèng zài wàng zhōng wēi.
一帆何处去,正在望中微。
pǔ jiǒng yáo kōng sè, tīng huí jiàn luò huī.
浦迥摇空色,汀回见落晖。
měi zhēng gāo niǎo dù, néng sòng yuǎn rén guī.
每争高鸟度,能送远人归。
piān shì nán fú kè, yōu yáng wú suǒ yī.
偏似南浮客,悠扬无所依。
拼音:yī fān hé chǔ qù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仄韵) 去声六御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皇甫冉才华横溢,佳作颇多,留给后人的有《皇甫冉诗集》3卷、《全唐诗》收其诗2卷,补遗7首,共241首。诗歌多写离乱漂泊、宦游隐逸、山水风光。诗风清逸俊秀,深得高仲武赞赏。《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新唐书·传文艺》、《唐诗纪事》卷二七、《唐才子传》卷三。
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由盛而衰。处在此时此境,他所赋诗文,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皇甫冉寓居义兴,对义兴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题咏颇多。有《荆溪夜湍》、《洞灵观》、《三月三日同义兴李明府泛舟》等著名诗作。如《荆溪夜湍》云:“惊湍流不极,夜渡识云岑。长带溪沙浅,时因山雨深。方同七里路,更逐五湖心。揭厉朝将夕,潺谖古望今。花源若许到,虽远亦相寻。”《洞灵观》云:“孤烟灵洞远,积雪暮山寒。松柏凌高殿,莓苔封古坛。客来清夜久,仙去白云残。明月开金篆,焚香人木兰。”《三月三日同义兴李明府泛舟》云:“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便可过。处处艺兰春浦绿,萋萋藉草远山多。壶觞须就陶彭泽,风俗犹传晋永和。更使轻桡随转去,微风落日水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