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陇月暗悠悠”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陇月暗悠悠”出自唐代李益的《观回军三韵》,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ǒng yuè àn yōu yōu,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陇月暗悠悠”全诗

《观回军三韵》

陇月暗悠悠

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
万里将军没,回旌陇戍秋。
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


赏析


《观回军三韵》是唐代李益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一幅战争中将士离别的场景,表达了战士们的忠诚和无尽的思乡之情。

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
万里将军没,回旌陇戍秋。
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排列队伍上了陇山,陇山的月亮黯淡悠远。
万里之外的将军已经阵亡了,回程行军的旌旗在秋天飘扬。
谁命令那苦涩的泉水,再次回到从前的战营里流淌。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战士们回程的画面,表达出战后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友的哀悼之情。在行军途中,士兵们登上陇山,远远地看着陇山的月亮,暗示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孤寂和疲惫。诗中提到将军已经阵亡了,而回程的旌旗在秋天中瑟瑟飘扬,暗示了战争带来的悲痛和伤感。诗的最后一句“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表达了战士们再次回到故乡的忧伤和凄凉,他们的心情像那苦涩的泉水一样,重重地返回从前的战营。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入的文字表达了战争时期士兵的忠诚和思乡之情。通过描绘士兵们回程的景象,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将士们的敬意。诗中运用了景物描写和意象的手法,通过淡淡的画面描绘和暗示,使诗词的情感更加深刻和真实。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悲伤和愁绪,令人为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牺牲深感惋惜。

“陇月暗悠悠”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guān huí jūn sān yùn
观回军三韵

xíng xíng shàng lǒng tóu, lǒng yuè àn yōu yōu.
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
wàn lǐ jiāng jūn méi, huí jīng lǒng shù qiū.
万里将军没,回旌陇戍秋。
shuí lìng wū yè shuǐ, zhòng rù gù yíng liú.
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

“陇月暗悠悠”平仄韵脚


拼音:lǒng yuè àn yōu yōu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作者简介


李益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作者介绍


李益的生平

  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孟门参军、左散骑常侍等职。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年)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李益的著述

  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毕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