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最承知”出自宋代苏易简的《赠翰林学士宋公白》,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iǎo zi zuì chéng zh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小子最承知”全诗:天子昔取士,先俾分媸妍。
济济俊兼秀,师师麟与鸾。
小子最承知,同辈寻改观。
甲第叨荐名,高飞便凌烟。
遂使拜扆坐,果得超神仙。
迄今才七岁,相接乘华轩。
这首诗词是苏易简所作,题为《赠翰林学士宋公白》。下面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子昔取士,先俾分媸妍。
济济俊兼秀,师师麟与鸾。
小子最承知,同辈寻改观。
甲第叨荐名,高飞便凌烟。
遂使拜扆坐,果得超神仙。
迄今才七岁,相接乘华轩。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年轻的学士宋公白在宋朝时期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宋公白聪明才智的赞赏和对他所取得的成就的祝贺。作者以天子挑选人才的方式开头,指出先选拔外貌美丽的人,然后描述了众多聪明而杰出的学子,其中包括了宋公白。作者认为宋公白是最聪明的,他和其他同辈一起改变了人们对美貌的观念。宋公白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被推荐为翰林学士,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诗的结尾表达了对宋公白的祝愿,希望他能超越凡人,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赏析:
这首诗词以流畅的韵律和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宋公白的赞美和祝愿。通过描述宋公白在取得成就之前的背景,诗中展示了皇帝选拔人才的方式和当时社会对美貌的追求。作者通过将宋公白与其他学子相比较,突出了他的才智和聪明才能。整首诗以励志和祝福的语气,表达了对宋公白未来成功的期望。尽管宋公白年纪尚幼,但他已经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且在未来有望取得更大的成就。这首诗词展示了苏易简对年轻才俊的赞赏和对他们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追求和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zèng hàn lín xué shì sòng gōng bái
赠翰林学士宋公白
tiān zǐ xī qǔ shì, xiān bǐ fēn chī yán.
天子昔取士,先俾分媸妍。
jì jì jùn jiān xiù, shī shī lín yǔ luán.
济济俊兼秀,师师麟与鸾。
xiǎo zi zuì chéng zhī, tóng bèi xún gǎi guān.
小子最承知,同辈寻改观。
jiǎ dì dāo jiàn míng, gāo fēi biàn líng yān.
甲第叨荐名,高飞便凌烟。
suì shǐ bài yǐ zuò, guǒ dé chāo shén xiān.
遂使拜扆坐,果得超神仙。
qì jīn cái qī suì, xiāng jiē chéng huá xuān.
迄今才七岁,相接乘华轩。
拼音:xiǎo zi zuì chéng zhī
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苏易简(958—997)北宋官员。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属四川)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状元。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翰林学士承旨,历知审官院、审刑院,迁给事中,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出知邓州,移陈州。以文章知名,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文房四谱》全书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
苏易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广福镇)人,字太简。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卒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庚辰科状元。
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时,太宗留心儒术,责考生皆临轩复试,易简洋洋三千余言,一挥而就。太宗览毕,甚为赞赏,擢为甲科第一,时年仅二十二岁。
苏易简中状元后,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连续七年主持贡举,公正无私,深得太宗信任。雍熙三年(986),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太宗虽没任命苏易简为参知政事,待遇却和参知政事一样,并做诗安抚:“君臣千载遇”,易简也表示“忠孝一生心”。一次,苏易简用水试欹器,以“日中则昃,月满刚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太宗持留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不久,知审官院,改知审刑院,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因嗜酒,被劾,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又移知陈州。至道二年(996年)十二月,因饮酒过度去世,赠礼部尚书。太宗闻之,深为惋惜,赠挽词,上有“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语。
北宋时期,随着造纸业的发展、造纸术的进步、以及纸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出现了一些研究纸的专门论著。其中最早的一部是北宋苏易简撰写的《文房四谱》中的《纸谱》一卷,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纸的专著。《纸谱》成书於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9月,分为叙事、制造、杂说、辞赋四部分,记述了纸的源流、名称、制作、加工、用途、特点等,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文房四谱》全书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此书分别探讨和记载了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流传的故事以及诗词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