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年年啼血动人悲”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年年啼血动人悲”出自唐代顾况的《子规》,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nián nián tí xuè dòng rén bēi,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年年啼血动人悲”全诗

《子规》

年年啼血动人悲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赏析


诗词:《子规》

唐代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中文译文:
鸟类中的杜宇死去的冤魂积攒了很久,
年复一年地啼哭,以血动人,令人悲伤。
如果能使这些冤魂都得到化解,
又为什么要在哪棵树或哪座山上安放子规(杜鹃)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悲伤和无奈的情绪,以杜宇作为象征。杜宇是一种涉世未深的小鸟,常以其悲凉的啼声为人所知。诗人用杜宇的啼鸣来表达人们的悲伤和痛苦。

诗中描述了杜宇冤魂积攒的时间已久,年复一年地啼哭,以血动人,让人感到悲伤。作者借助杜宇的形象,抒发人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公和冤屈,表达了对悲伤情绪的理解和同情。

诗末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疑问。如果能够化解这些冤魂的怨恨,又为什么要在某棵树或某座山上安放子规(杜鹃)呢?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常常用于表达哀思和悲伤。诗人质疑为何将悲伤的象征置于树林和山间,似乎在质疑这种象征是否真正能够解决人们的痛苦。

整首诗通过对杜宇和子规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冤屈和痛苦的思考和同情。诗人在表达自己的疑虑,探究痛苦的解决之道。诗中的杜宇和子规成为了一种象征,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命运的深思。

“年年啼血动人悲”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ǐ guī
子规

dù yǔ yuān wáng jī yǒu shí, nián nián tí xuè dòng rén bēi.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ruò jiào hèn pò jiē néng huà, hé shù hé shān zhe zǐ guī.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年年啼血动人悲”平仄韵脚


拼音:nián nián tí xuè dòng rén bēi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作者简介


顾况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作者介绍


顾况的故事:红叶传情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诗句“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被后人归纳一句著名的成语“红叶传情”,然而这却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一段佳话轶事。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在洛阳的年轻诗人顾况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阳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不久发生唐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官兵为抵挡叛军安禄山进行为期60天的“洛阳保卫战”最终失败,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这段甜美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作“下池轶事”在洛阳古城流传。

顾况的诗作特色

  顾况在《悲歌》序中说,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 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如“囝,哀闽也”,“采蜡,怨奢也”,开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的先例。他的乐府诗不避俚俗,不乏尖刻,直接反映现实。《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闽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阉奴,诗中揭发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写得极其沉痛。

  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后来李贺歌行的漤觞。皇甫湜《顾况诗集序》称其“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宫词》写出被禁闭深宫宫女的哀怨。《竹枝词》是学习江南民歌之作。

  顾况有《文论》一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当时文学思想的趋势。他为当时诗人所撰的诗序,分别记述了陶翰、刘太真、朱放、储光羲的事迹及诗文编集的情况,为后世提供了文学研究的资料。他的《戴氏广异记序》,论述了唐人志怪传奇作品如唐临《冥报记》,王度《古镜记》等,说明他对当时传奇这一新体也很重视。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善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1卷,今佚。

  有《顾逋翁诗集》4卷,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华阳集》3卷,辑入《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全唐文》编录其文3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

顾况的生平

  顾况于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他为李泌所荐引,得以入朝担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他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扬州见到过他(《顾况诗集序》)。大历六年(771年),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描述飞云江上游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300余家。

  顾况的生卒年,传世的《瘗鹤铭》定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据宋代董逌﹑黄伯思和清人顾炎武考证,《瘗鹤铭》非顾况所作。今从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考订,顾况于757年登第后约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后尚在人世。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