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烽火望中常作客”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烽火望中常作客”出自宋代李弥逊的《采苹亭分韵得花字》,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fēng huǒ wàng zhōng cháng zuò kè,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烽火望中常作客”全诗

《采苹亭分韵得花字》

烽火望中常作客

楼头钟鼓晓催衙,吏散庭空日已斜。
烽火望中常作客,簿书丛里偶成家。
阴阴密叶榴重实,剪剪新荷藕结花。
小立方塘一杯酒,又传归恨到天涯。


赏析


《采苹亭分韵得花字》是宋代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楼头钟鼓晓催衙,
黎明时分,楼台上的钟鼓声唤醒了官府中的吏员。
吏散庭空日已斜。
吏员们散去,庭院空旷,太阳已经偏西斜照。

烽火望中常作客,
常常作为客人眺望烽火台,
簿书丛里偶成家。
身处于簿书堆中,偶然有宛如家的感觉。

阴阴密叶榴重实,
阴森森的树叶下盛开着沉甸甸的石榴。
剪剪新荷藕结花。
修剪整齐的嫩荷,莲藕上挂满了盛开的花朵。

小立方塘一杯酒,
在小小的方池边,品尝一杯美酒,
又传归恨到天涯。
又将离别的忧思传递到天涯之外。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早晨的景象为起点,通过描述楼台上的钟鼓声和庭院的静谧,展现了官府中吏员的早起忙碌和离去后的宁静。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常常作为旅客眺望烽火台的心境,簿书堆中的宁静也带给他一种家的感觉。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诗人以阴阴密叶的石榴和剪剪整齐的莲藕来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最后,诗人在小小的方池边,喝酒时又传递了离别的忧思,将归恨传到遥远的天涯。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官府生活的光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展现了自然与人事的交融。诗人从个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官府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离别的忧思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感慨和对生活的体悟。

“烽火望中常作客”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ǎi píng tíng fēn yùn dé huā zì
采苹亭分韵得花字

lóu tóu zhōng gǔ xiǎo cuī yá, lì sàn tíng kōng rì yǐ xié.
楼头钟鼓晓催衙,吏散庭空日已斜。
fēng huǒ wàng zhōng cháng zuò kè, bù shū cóng lǐ ǒu chéng jiā.
烽火望中常作客,簿书丛里偶成家。
yīn yīn mì yè liú zhòng shí, jiǎn jiǎn xīn hé ǒu jié huā.
阴阴密叶榴重实,剪剪新荷藕结花。
xiǎo lì fāng táng yī bēi jiǔ, yòu chuán guī hèn dào tiān yá.
小立方塘一杯酒,又传归恨到天涯。

“烽火望中常作客”平仄韵脚


拼音:fēng huǒ wàng zhōng cháng zuò kè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一陌

作者简介


李弥逊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作者介绍


李弥逊的著述名录

  李弥逊和李纲是好朋友,政治主张相同,诗歌酬答也很多。钱钟书认为他的诗不受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响,命意造句都新鲜轻巧,在当时可算独来独往。著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的生平

  李弥逊,约生于宋神宗元丰中,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年约七十二岁左右。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1114)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1125),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1126),召为卫尉少卿,出知瑞州。高宗建炎元年(1127),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1132),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