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归去”出自元代谢应芳的《沁园春 寄张希尹,兼简刘小齐、张熙载(原》,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zhào gē guī qù,诗句平仄:仄平平仄。
“棹歌归去”全诗:忆昨秋风,送书画船,过杨柳洲。
把锦囊倾倒,灯花共喜,棹歌归去,诗草仍留。
坐榻高悬,家童偶语,此客寻常颇见不。
襟怀好,比子猷寻戴,别样风流。
别来一日似三秋。
且喜花时可胜游。
要寻山问水,春申故国,赋诗*酒,季子高丘。
醉帽簪花,吟茵藉草,莫笑疏狂老未休。
回来也,有堂前旧燕,江上盟鸥。
《沁园春 寄张希尹,兼简刘小齐、张熙载(原)》是元代诗人谢应芳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忆昨秋风,送书画船,
过杨柳洲。
把锦囊倾倒,灯花共喜,
棹歌归去,诗草仍留。
坐榻高悬,家童偶语,
此客寻常颇见不。
襟怀好,比子猷寻戴,
别样风流。
别来一日似三秋。
且喜花时可胜游。
要寻山问水,春申故国,
赋诗*酒,季子高丘。
醉帽簪花,吟茵藉草,
莫笑疏狂老未休。
回来也,有堂前旧燕,
江上盟鸥。
诗意:
这首诗以忆往的情感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友谊的思念之情。诗人回忆起去年秋天送书画船经过杨柳洲的情景,描绘了倾倒锦囊、灯花共喜的欢乐场景,以及棹歌归去时留下的诗草。
诗人坐在高悬的床榻上,听到家童偶尔的闲言碎语,感叹这位客人的不寻常。诗人自诩襟怀宽广,与比子猷一起寻找别样的风流感受。
别来的一天仿佛过了三个秋天,他欣喜于花开时节,将胜过任何游玩。他渴望去寻找山水之间的美景,回到故乡春申,写下诗篇,分享美酒,与季子高丘共度时光。
诗人醉酒后戴上花簪,躺在草地上吟诵,不要嘲笑他疏狂而年迈的状态,他的激情仍然不减。当他回来时,他会看到旧时堂前的燕子,江上的盟鸥,这些都是他怀念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人通过描绘送书画船、灯花和棹歌等场景,展示了欢乐和美好的回忆。他表达了自己的宽广胸怀和对别样风流的向往。
诗中还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向往,诗人希望寻找山水之美,回到故乡写诗、享受美酒。他的疏狂和激情表现出一种不拘小节的态度,他不惧年岁的增长,仍然保持着对美的追求。
整首诗以忆往和向往未来为主题,通过描绘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友谊和自由的珍视。诗人希望通过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展示出他独特的风格和态度。
qìn yuán chūn jì zhāng xī yǐn, jiān jiǎn liú xiǎo qí zhāng xī zài yuán
沁园春 寄张希尹,兼简刘小齐、张熙载(原
yì zuó qiū fēng, sòng shū huà chuán, guò yáng liǔ zhōu.
忆昨秋风,送书画船,过杨柳洲。
bǎ jǐn náng qīng dǎo, dēng huā gòng xǐ, zhào gē guī qù, shī cǎo réng liú.
把锦囊倾倒,灯花共喜,棹歌归去,诗草仍留。
zuò tà gāo xuán, jiā tóng ǒu yǔ, cǐ kè xún cháng pō jiàn bù.
坐榻高悬,家童偶语,此客寻常颇见不。
jīn huái hǎo, bǐ zi yóu xún dài, bié yàng fēng liú.
襟怀好,比子猷寻戴,别样风流。
bié lái yī rì shì sān qiū.
别来一日似三秋。
qiě xǐ huā shí kě shèng yóu.
且喜花时可胜游。
yào xún shān wèn shuǐ, chūn shēn gù guó, fù shī jiǔ, jì zǐ gāo qiū.
要寻山问水,春申故国,赋诗*酒,季子高丘。
zuì mào zān huā, yín yīn jí cǎo, mò xiào shū kuáng lǎo wèi xiū.
醉帽簪花,吟茵藉草,莫笑疏狂老未休。
huí lái yě, yǒu táng qián jiù yàn, jiāng shàng méng ōu.
回来也,有堂前旧燕,江上盟鸥。
拼音:zhào gē guī qù
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仄韵) 去声六御
谢应芳(1295~1392)元末明初学者。字子兰,号龟巢,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谢应芳著有《辨惑编》、《思贤录》、《龟巢稿》、《怀古录》、《毗陵续志》、《龟巢诗文钞》、《龟巢词》等。最能反映他学养与思想倾向的是《武阳志馀》卷十儒林类中记载他的一些轶事。他在苏州一带避难时请求官府黜退吴江三高祠(纪念战国时期越国范蠡、晋代张翰、唐代陆龟蒙)中的范蠡;而要求修葺三国时东吴名相顾雍的墓莹。在故乡则显扬武进林庄邹忠公浩墓,去掉学官中的土地祠。他主张禁止民间办丧事时做佛事等迷信活动、还向周郎中(正五品官)上书陈述开荒等五件事并向何太守请求减少水脚之征,事事都有利民生民风。
谢应芳最著名的著作是《辨惑编》。《辨惑编》的主要内容是反佛、道,这也是理学理论的精华所在。这既是他个人思想体系的体现,也是理学的合理内核在常州地区的传承。谢应芳认为,生、死为自然之理。他斥老、庄、仙、佛(此处所言老、庄,非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而是被道教改造过、并奉为道教之祖的老、庄)之说为异端,致力于破除鬼神、禁忌、禄命等迷信,认为“古之为异端邪说者众矣,若老庄仙佛之流,自秦汉以来,惑世尤甚”,“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辨惑编·异端》)。他还指斥道教的斋醮仪式说:“道家以老子为理由,书亦未尝有设醮之论也,至宋徽宗妄意求福,命羽流为之,未及倾危宗社,流落金国,所求之福,竟何有哉!二君昏迷不明物理,特以此为缁黄衣食之计焉耳。”(《与王氏诸友论斋醮书》)理论锋芒直指宋徽宗,认为北宋亡国,与宋徽宗相信道教有关。是“妄意求福”,是“倾危宗社”,是“昏迷不明物理”,所以最后“流落金国”,“为缁黄衣食之计(当阶下囚)”。同时,谢应芳还以明天历年间大疫为例,大疫来临,病人众多,凡“务求医药,不事祈祷”者,大都活了下来,而那些求神保佑的,却都死掉了。认为这充分说明了佛道的虚伪性。 《辨惑编》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在明初有极大的影响。后世论及元明之际,无论是思想史、哲学史,谢应芳的《辨惑编》是必提的著作。
谢应芳生逢乱世,世衰道丧,以斯文为己任,崇正辟邪。从元至正初年起便隐居于武进白鹤溪(今邹区鹤溪河),构筑小室名叫龟巢。遂自号“龟巢老人”,乡里子弟尊称龟巢先生。常州府曾聘为教授。他对学生循循善诱,总结出一套教学法。浙江行省闻名欲聘为三衢清献书院山长,辞不就。后各地义军起,谢应芳便去苏州一带避难,几次遇危险,一年中搬了五次家,经常揭不开锅。后来苏州人对这位年高德助的饱学之人逐渐有所了解,争聘为子女的老师,他靠束修钱以维生。
朱元璋削平群雄,建立明王朝后,江南渐渐安定,谢应芳已是70多岁的老人,返回故乡,在武进芳茂山(横山)隐居,勤读写作,老而不倦。当时,朝中高官与在野缙绅们路过常州,必定要去芳茂山上“龟巢”拜访龟巢老人。不管来的人官阶多高、名声多大,谢应芳都平等相待,决不低下阿谀,而且议论必及民生、言谈必论向善。
谢应芳80岁时,不顾羸弱,应郡守的邀请,以德高望重之身,出来主持了《续毗陵志》的编撰工作,97岁高龄谢世。
谢应芳到了老年,牙齿尽落,常为咀嚼而发愁。有一次,他到寺院拜访一名高僧。高僧知他齿牙不利,特意精心制作了几款豆腐菜肴,既好吃又不需要费力咀嚼。食毕,谢应芳言道:“凡人年老者,以肉养之,古今一致。然老而无齿,则肉林之盛,禁脔之供,其如朵颐何?求其甘软若豆腐者,真可谓养老之善物也。”并欣然提笔作《豆腐诗》:“谁授淮南玉食方,南山种玉选青黄,工夫磨转天机熟,粗渣囊倾雪汁香。软比牛酥便老齿,甜于蜂蜜润枯肠。当年柱史如知味,饮乳何须窈窕娘。”
此后,他家中常精心烹制豆腐菜肴,以供食用。渐渐地越觉豆腐软嫩味美,最能养老,不是醍醐,却又胜似醍醐,於是便将豆腐美称为“素醍醐”,并作诗《素醍醐》加以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