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颊映红绡”出自宋代王炎的《好事近(早梅)》,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ù jiá yìng hóng xiāo,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玉颊映红绡”全诗:玉颊映红绡,搀报东风消息。
虽则清臞如许,有生香真色。
相看动是隔年期,忍不饮涓滴。
莫待轻飞一片,却说花堪惜。
《好事近(早梅)》是宋代王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玉颊映红绡,
搀报东风消息。
虽则清臞如许,
有生香真色。
相看动是隔年期,
忍不饮涓滴。
莫待轻飞一片,
却说花堪惜。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梅花。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梅花初开的美丽景象和其独特的魅力。通过描写梅花的红色和清新香气,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喜悦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梅花短暂的开放期的珍惜和惋惜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梅花的赞美和情感。诗的开头两句"玉颊映红绡,搀报东风消息"描写了梅花的颜色和迎风绽放的景象,通过玉颊映红和东风传来的消息,展现了梅花初开的美丽和喜悦。
接下来的两句"虽则清臞如许,有生香真色"表达了梅花虽然清雅朴素,但却有着独特的香气和真实的色彩。这里的"清臞"形容梅花的质朴和朴素之美,强调了梅花独特的韵味和品质。
下一句"相看动是隔年期,忍不饮涓滴"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开放期的珍惜。诗人将两年相隔的相望比喻为梅花开放的时间短暂,无法承受分离之苦。"忍不饮涓滴"则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慕之情,希望能够与梅花共享其短暂的美丽。
最后两句"莫待轻飞一片,却说花堪惜"表达了诗人对梅花轻飘飞舞的期待和惋惜。诗人希望梅花不要等到飞舞的时候才欣赏,而是应该及早珍惜梅花的美丽。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梅花初开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和情感。通过对梅花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流露,诗人展现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短暂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这首诗词充满了清新、朴实和深情的美感,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诗词作品。
hǎo shì jìn zǎo méi
好事近(早梅)
yù jiá yìng hóng xiāo, chān bào dōng fēng xiāo xī.
玉颊映红绡,搀报东风消息。
suī zé qīng qú rú xǔ, yǒu shēng xiāng zhēn sè.
虽则清臞如许,有生香真色。
xiāng kàn dòng shì gé nián qī, rěn bù yǐn juān dī.
相看动是隔年期,忍不饮涓滴。
mò dài qīng fēi yī piàn, què shuō huā kān xī.
莫待轻飞一片,却说花堪惜。
拼音:yù jiá yìng hóng xiāo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