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仗龙旌拂曙轻”出自明代袁宏道的《拟宫词七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ǎi zhàng lóng jīng fú shǔ qī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彩仗龙旌拂曙轻”全诗:彩仗龙旌拂曙轻,朝朝东阁坐先生。
皂囊久积言官奏,分付金珰取次行。
《拟宫词七首》是明代袁宏道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早晨彩旗飘扬、龙腾旌旗闪耀的宫殿场景,以及作者在东阁与先生们相聚的情景。皂囊已经积满了重要文件和奏章,袁宏道分派给金珰(指宦官)去传递和执行。
这首诗词表达了明代官场的一些特点和现象。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彩仗龙旌拂曙轻,
朝朝东阁坐先生。
皂囊久积言官奏,
分付金珰取次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明代官场的繁忙景象,以及袁宏道对官僚体制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诗中描述了彩旗和龙旌在早晨微风中轻轻拂动的场景,展示了朝廷的气象和盛况。这里的彩仗和龙旌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尊严,也表达了帝王的权威和威武形象。
其次,诗中提到了作者在东阁与先生们相聚的情景。东阁是明代皇帝处理朝政事务和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也是权力中心之一。在这里,袁宏道与其他官员(先生们)一同坐在东阁,可能进行讨论和决策。这表明了官员们常常在这种场合下聚集,参与政务和政策的制定。
最后,诗中提到了皂囊积满了言官的奏章和文件。皂囊是装载重要文件和奏章的袋子,言官是明代官员中负责上呈奏章的职位。这一描写暗示了明代官场的官僚化和繁文缛节。袁宏道将这些命令和文件交给金珰,宦官的代表,让他负责传递和执行。这说明了宦官在明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明代官场的景象,展示了官员们的繁忙和权力运行的细节。它反映了明代政治体制的某些特点,包括皇帝的权威、官员的聚集和宦官的重要角色。这首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向读者展示了明代社会和政治的方方面面。
nǐ gōng cí qī shǒu
拟宫词七首
cǎi zhàng lóng jīng fú shǔ qīng, zhāo zhāo dōng gé zuò xiān shēng.
彩仗龙旌拂曙轻,朝朝东阁坐先生。
zào náng jiǔ jī yán guān zòu, fēn fù jīn dāng qǔ cì xíng.
皂囊久积言官奏,分付金珰取次行。
拼音:cǎi zhàng lóng jīng fú shǔ qīng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瓶史》一书,是1599年春天袁宏道在北京写成的,时年32岁。 袁宏道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在《瓶史引》中,他写道:“夫幽人韵士,屏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他还说,高人隐士们住深山,濯清泉,与世无争,并以把世间一切让人为乐。他们的生活恬淡、安逸,绝无大祸临头之恐。这正是我生平极为羡慕的事。但是,袁宏道说:由于“为卑官所绊”,身不由己,于是,“仅有栽花莳竹可以自乐”了。
在谈到自己喜欢插花的理由时。袁宏道说:由于“邸居湫隘,迁徒无常,不得已乃以瓶贮花,随时插换”,况且,京城里种植有各种名花,取之方便,于是就成了“余案头物”了。袁宏道认为,这样做,省却扦插、浇水之劳苦,而插于瓶中之花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也算“一大快事”。
袁宏道的朋友在谈到袁宏道时曾说:他“好修治小室,排当极有方略。此虽小道,实艺术之一种,有学问在焉”。由此可见袁宏道不仅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人,而且也是一个颇具艺术眼光的人。
在长期的插花实践中,袁宏道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宝贵经验,如他自己所说,写《瓶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与诸好事而贫者共焉。”
《瓶史》问世后,对我国后人影响之大自不必说,东邻日本也在文化五年(1808年)出过一本《瓶史国字解》,书中附有插花图谱280余幅。此书的序言说:“前者黎云斋者,据石公《瓶史》建插花法,自称宏道流,大行于世。”由此可见,此书对日本花道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的。 袁宏道是个很有情趣的人,专门写了《瓶史》一书,讨论插花艺术。此书在中国流传不广,在日本评价很高,亦是“袁派”插花的由来。
概述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