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飒飒鸣条”出自唐代刘长卿的《蛇浦桥下重送严维》,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qiū fēng sà sà míng tiáo,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秋风飒飒鸣条”全诗:秋风飒飒鸣条,风月相和寂寥。
黄叶一离一别,青山暮暮朝朝。
寒江渐出高岸,古木犹依断桥。
明日行人已远,空馀泪滴回潮。
蛇浦桥下重送严维
秋风飒飒鸣条,
风月相和寂寥。
黄叶一离一别,
青山暮暮朝朝。
寒江渐出高岸,
古木犹依断桥。
明日行人已远,
空馀泪滴回潮。
中文译文:
蛇浦桥下重送严维
秋风肃杀地吹鸣竹蔓,
自然映衬着这寂寥的风月。
黄叶远离,没完没了的离别,
青山暮朝暮朝重复。
寒冷的江水逐渐流出高岸,
古老的树木仍倚在断桥上。
明天的行人已经远去,
只留下泪水滴落回潮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离别的情感。开头两句以秋风飒杀、风月寂寥的意象将秋天的凄凉氛围表达出来。接着,黄叶离别和青山的朝朝暮暮象征着人与自然的相互变化,时光的流逝和日常的重复。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了他对离别的心情。寒江流水和断桥上古木的形象将诗人孤独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直接点明了行人已经远去,只留下泪水滴落的无奈和悲伤。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哀愁的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悲伤,也抒发了对光阴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运用了精炼的语言,以简练的笔墨绘制出秋天的凄凉景象和离别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人的情感和风景融为一体,达到了境界共鸣的效果。整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和悲哀,也透露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shé pǔ qiáo xià zhòng sòng yán wéi
蛇浦桥下重送严维
qiū fēng sà sà míng tiáo, fēng yuè xiàng hé jì liáo.
秋风飒飒鸣条,风月相和寂寥。
huáng yè yī lí yī bié,
黄叶一离一别,
qīng shān mù mù zhāo zhāo.
青山暮暮朝朝。
hán jiāng jiàn chū gāo àn, gǔ mù yóu yī duàn qiáo.
寒江渐出高岸,古木犹依断桥。
míng rì xíng rén yǐ yuǎn, kōng yú lèi dī huí cháo.
明日行人已远,空馀泪滴回潮。
拼音:qiū fēng sà sà míng tiáo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