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须将至理齐”出自唐代齐己的《中春林下偶作》,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àn shì xū jiāng zhì lǐ qí,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事须将至理齐”全诗:净境无人可共携,闲眠未起日光低。
浮生莫把还丹续,万事须将至理齐。
花在月明蝴蝶梦,雨馀山绿杜鹃啼。
何能向外求攀折,岩桂枝条拂石梯。
《中春林下偶作》是唐代文学家齐己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表达了对纷繁世事的超脱和对至理道义的追求。
译文:
在中春的林间,我偶然作诗,
这片宁静的环境没有人能共享,
懒懒地躺着,日光低垂。
人生如浮云,不要再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
万事都应该顺从至理的原则。
花儿在明亮的月光中,蝴蝶翩翩起舞,
雨后山林的绿意,杜鹃鸟啼声绕耳。
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得到认同和支持呢?
像石梯一样,我不能期待外界的攀折,
我只能顺应岩桂枝条的拂动。
诗意:
这首诗以清新的林间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纷繁世事的超脱和对至理道义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安宁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功利世界的不屑和超越。他认为追求长生不老的功夫已经没有意义,应该顺从至理的原则。诗人以花儿在月光中绽放、雨后山林的青翠和杜鹃鸟的鸣叫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至理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纷繁世事的超脱态度。诗人通过林间的宁静环境,以及描绘花儿在月光中绽放、山林的绿意和杜鹃鸟的啼叫等自然景象,给人以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纷繁世事的厌倦,追求内心静谧的态度。他认为追求功利、追逐权势已经没有意义,应该顺从至理的原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思想境界。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人生追求宁静、反思人生的境界。同时,诗人还通过自然景象的美,表达了对至理道义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整体意境优美清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超脱态度和对至理的追求,使其成为唐代诗词中的佳作之一。
zhōng chūn lín xià ǒu zuò
中春林下偶作
jìng jìng wú rén kě gòng xié, xián mián wèi qǐ rì guāng dī.
净境无人可共携,闲眠未起日光低。
fú shēng mò bǎ huán dān xù,
浮生莫把还丹续,
wàn shì xū jiāng zhì lǐ qí.
万事须将至理齐。
huā zài yuè míng hú dié mèng, yǔ yú shān lǜ dù juān tí.
花在月明蝴蝶梦,雨馀山绿杜鹃啼。
hé néng xiàng wài qiú pān zhé, yán guì zhī tiáo fú shí tī.
何能向外求攀折,岩桂枝条拂石梯。
拼音:wàn shì xū jiāng zhì lǐ qí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八齐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