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五十七眼看花”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五十七眼看花”出自唐代施肩吾的《嘲崔嘏》,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wǔ shí qī yǎn kàn huā,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十七眼看花”全诗

《嘲崔嘏》

五十七眼看花

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

标签:及第看花

赏析


《嘲崔嘏》是唐代诗人施肩吾的作品,嘲笑了崔嘏这位知名考试高手。这首诗是为了嘲讽崔嘏考中进士及第及其参加科举考试的独特方式。下面是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
崔公市鹰日长,因风象【狀日】洒,
把瓣洒零尽报怨,未申心鬬气。
洒也应就雀充人,人始惜飞食。

诗意:
这首诗主要是以调侃的口吻嘲讽了崔嘏的考试方式。崔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应试,使他成为了一个十分有名的考试高手。施肩吾在诗中以一种揶揄的语气,讽刺崔嘏的考试行为。

赏析:
1. 这首诗以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来描绘崔嘏的考试成绩。这里的“二十九人及第”指的是崔嘏在科举考试中得到了进士及第的成绩,而“五十七眼看花”则意味着崔嘏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应对考试题目,比如他可能在试卷上做了多次标记或者注解。这种方式被施肩吾描绘得非常夸张,使诗词充满了戏谑和揶揄的意味。

2. 诗中出现的“崔公市鹰日长”这一句,可以理解为崔嘏在应对考试时像一只老鹰一样垂长时间,仿佛在等待适合的时机。这句话也揭示出崔嘏在考场中的冷静和沉稳,以及他应对考试的高超技巧。

3. 接下来的“因风象【狀日】洒,把瓣洒零尽报怨”这句话是对崔嘏特殊考试方式的进一步描绘。崔嘏使用粉笔制造一种模糊,通过这种方式来把花朵的各个瓣片洒在试卷上,这种动作被施肩吾描绘成了洒雨般的场景。这种特殊的方式引起了其他考生的不满和抱怨,显示出了他们对崔嘏的妒忌和羡慕。

4. 诗的最后一句“未申心斗气,洒也应就雀充人,人始惜飞食”揭示了人们对于崔嘏的矛盾情感。虽然他们一开始对他的考试方式表示不满,但随着崔嘏的成功,他们开始对他表示羡慕和敬慕。

总体而言,《嘲崔嘏》是一首以夸张的手法来调侃崔嘏考试方式的诗歌。它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崔嘏在应对考试时的特殊行为,并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羡慕与敬佩。

“五十七眼看花”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háo cuī gǔ
嘲崔嘏

èr shí jiǔ rén jí dì, wǔ shí qī yǎn kàn huā.
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

“五十七眼看花”平仄韵脚


拼音:wǔ shí qī yǎn kàn huā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六麻

作者简介


施肩吾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作者介绍


施肩吾的生平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出生于睦州府桐庐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施家村(因历史划归后为杭州市富阳市洞桥镇贤德村)。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诸朝。因家境贫寒,施肩吾少时在桐庐分水镇东面五云山和尚寺读书。四十年后,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施肩吾参加殿试,被钦点为状元。习《礼记》,有诗名。趣尚烟霞,慕神仙轻举之学。诗人张籍称他为“烟霞客”。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一说宪宗“元和十年进士”)。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或说“文宗太和中,乃自严陵入西山访道”)。他在《与徐凝书》中自谓“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其所得如此而已”。又在《述灵响词序》中称“慕道年久”,览《三静经》而行“三静关”法,以开成三年(838)正月一日“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后“此三者皆应”。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其养生之说亦见于《道枢》。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