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吐新萼”出自宋代王炎的《梅花》,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án méi tǔ xīn è,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寒梅吐新萼”全诗:岁暮杀气惨,草木华叶萎。
寒梅吐新萼,娟娟拥疏枝。
清意尘俗远,幽香风露知。
孤绝惯守独,晚出甘后时。
细推万物理,荣谢相乘除。
桃李向来繁,试问今保如。
《梅花》是一首宋代王炎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岁末杀气凄凉,草木凋零叶枯。寒梅吐出新花瓣,娟娟地拥抱着稀疏的枝干。清雅之气远离尘俗,幽香只有风和露水领略。独自孤立,守候到深夜时分才开放。细细品味万物的变化,荣耀与凋谢相互交替。桃李花开过往繁茂,不禁问今天的保持如何。
诗意:
这首诗以梅花为主题,通过描绘梅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坚强不屈的品质的赞美。诗中描绘了岁末的草木凋零,寒梅却能吐出娇艳的花朵,展示出梅花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严寒的精神。梅花的清雅幽香使其与尘世隔离,表达了作者对高雅纯洁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万物生命循环和人生荣辱的深思。
赏析:
《梅花》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刻画了梅花在严寒环境中的生长情景,以及其独特的品质和意义。首两句描绘了岁末寒冷的景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三句中寒梅吐新萼的描写,突出了梅花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梅花的幽雅和清香的描绘,凸显了它与尘世的距离和纯洁的品质。
诗的最后两句以抒怀的口吻,表达了对岁月更迭和生命起伏的思考。桃李向来繁茂,指代其他花木的盛开与衰落,暗示了一切事物都有兴衰的规律。而作者则以“试问今保如”一句,表达了对自身命运和价值的思考,也可理解为对时代变迁和社会风气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示了梅花的坚韧和高洁,以及作者对纯粹、高雅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给人以启示和反思。
méi huā
梅花
suì mù shā qì cǎn, cǎo mù huá yè wēi.
岁暮杀气惨,草木华叶萎。
hán méi tǔ xīn è, juān juān yōng shū zhī.
寒梅吐新萼,娟娟拥疏枝。
qīng yì chén sú yuǎn, yōu xiāng fēng lù zhī.
清意尘俗远,幽香风露知。
gū jué guàn shǒu dú, wǎn chū gān hòu shí.
孤绝惯守独,晚出甘后时。
xì tuī wàn wù lǐ, róng xiè xiāng chéng chú.
细推万物理,荣谢相乘除。
táo lǐ xiàng lái fán, shì wèn jīn bǎo rú.
桃李向来繁,试问今保如。
拼音:hán méi tǔ xīn è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药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