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暗如夜飞湿烟”出自清代吴嘉纪的《凄风行,伤饥灶也》,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òu àn rú yè fēi shī yān,诗句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昼暗如夜飞湿烟”全诗:凄风细雨何连绵?昼暗如夜飞湿烟。
几千万家东海边,六七十日无青天。
生计断绝,老人幸先就下泉。
孩提无襦,长随母眠;阿母眠醒,腹馁不得眠。
壮者起望西邻,乞食尘市,不复来还。
回望东邻,八口闭柴扉,扉外青草春芊芊。
水响溅溅,鬼泣涟涟。
官长惄然,分俸籴谷,更日夕劳苦,劝富户各出籴谷金钱。
富户踟蹰聚议,此户彼户,一斛两斛商量捐。
《凄风行,伤饥灶也》是清代吴嘉纪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凄风细雨何连绵?
昼暗如夜飞湿烟。
几千万家东海边,
六七十日无青天。
生计断绝,老人幸先就下泉。
孩提无襦,长随母眠;
阿母眠醒,腹馁不得眠。
壮者起望西邻,乞食尘市,不复来还。
回望东邻,八口闭柴扉,
扉外青草春芊芊。
水响溅溅,鬼泣涟涟。
官长惄然,分俸籴谷,
更日夕劳苦,劝富户各出籴谷金钱。
富户踟蹰聚议,此户彼户,
一斛两斛商量捐。
中文译文:
凄风细雨何其连绵?
白天暗如夜晚,湿雾飘飞。
海边的几千万家庭,
已经六七十天没有见到蓝天。
生活来源断绝,老人幸运地先去了泉水。
孩子们没有衣物,只能跟随母亲一起睡觉;
母亲醒来,饥饿使她无法入睡。
年轻人起身向西邻眺望,乞求食物于尘市,但再也没有回来。
回望东邻,八口人关上柴门,
门外青草春意盎然。
水声哗哗,鬼哭泣泣。
官长心生惶恐,分发薪俸和谷物,
日复一日地辛劳,劝说富户捐出谷物和金钱。
富户犹豫不决地聚集商议,这家那家,
商量着捐出一斛两斛的数量。
诗意和赏析:
《凄风行,伤饥灶也》这首诗词描绘了清代社会中的贫困和饥荒景象。凄风细雨象征着恶劣的自然环境,连绵不断的雨水使白天变得昏暗,让人感到无尽的沮丧和绝望。诗中提到的东海边的几千万家庭,揭示了当时广泛存在的生计困难和饥荒问题。
诗中描绘了老人和孩子们的困境。老人幸运地找到了泉水作为生活来源,而孩子们却没有足够的衣物,只能依附于母亲。母亲面对饥饿无法入睡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困顿的无奈和苦楚。
诗中还描写了年轻人乞食的情景,他们往西邻眺望,但却再也没有回来,显示了乞讨者的凄凉命运。同时,诗中通过对东邻的描绘,展示了一家人封闭的家门和外面青草茂盛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水声哗哗、鬼哭泣泣的描绘,增添了一种悲凉和凄楚的氛围,使读者对诗中描绘的贫困和饥荒之苦感同身受。
诗的最后部分提到官长分发薪俸和谷物,劝说富户捐出谷物和金钱,以缓解贫困和饥荒。然而,富户们踟蹰不前,在商议中犹豫不决,对于捐助的数量也只是商量着一斛两斛。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富贵人家对于救助贫困的态度和行动的不足。
整首诗通过对贫困和饥荒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不同人群的生活困境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关切和愤慨。诗中凄凉的画面和悲切的情感,让人们思考社会的艰难现实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怀。
这首诗词以清代社会的贫困和饥荒为背景,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生存的艰难和无奈,以及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思考与呼唤。它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的幸福和福祉,同时也呼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共同努力改善贫穷和不公的现状。
qī fēng xíng, shāng jī zào yě
凄风行,伤饥灶也
qī fēng xì yǔ hé lián mián? zhòu àn rú yè fēi shī yān.
凄风细雨何连绵?昼暗如夜飞湿烟。
jǐ qiān wàn jiā dōng hǎi biān, liù qī shí rì wú qīng tiān.
几千万家东海边,六七十日无青天。
shēng jì duàn jué, lǎo rén xìng xiān jiù xià quán.
生计断绝,老人幸先就下泉。
hái tí wú rú, cháng suí mǔ mián ā mǔ mián xǐng, fù něi bù dé mián.
孩提无襦,长随母眠;阿母眠醒,腹馁不得眠。
zhuàng zhě qǐ wàng xī lín, qǐ shí chén shì, bù fù lái huán.
壮者起望西邻,乞食尘市,不复来还。
huí wàng dōng lín, bā kǒu bì chái fēi, fēi wài qīng cǎo chūn qiān qiān.
回望东邻,八口闭柴扉,扉外青草春芊芊。
shuǐ xiǎng jiàn jiàn, guǐ qì lián lián.
水响溅溅,鬼泣涟涟。
guān zhǎng nì rán, fēn fèng dí gǔ, gèng rì xī láo kǔ, quàn fù hù gè chū dí gǔ jīn qián.
官长惄然,分俸籴谷,更日夕劳苦,劝富户各出籴谷金钱。
fù hù chí chú jù yì, cǐ hù bǐ hù, yī hú liǎng hú shāng liáng juān.
富户踟蹰聚议,此户彼户,一斛两斛商量捐。
拼音:zhòu àn rú yè fēi shī yān
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吴嘉纪(1618年-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江苏东台人(清代属于扬州府泰州)。出生盐民,少时多病,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隐居泰州安丰盐场。工于诗,其诗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赏识,著有《陋轩诗集》,共收入诗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吴嘉纪诗笺校》本。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末清初曾出现一位著名的盐民诗人,他就是号称布衣诗人的吴嘉纪。
吴嘉纪,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字宾贤,号野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祖父吴凤仪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心斋的学生。吴嘉纪少时受业于吴凤仪的弟子刘国柱,因天资聪明参加府试,名列前茅,中第一名秀才。他出身清贫,年轻时烧过盐,家无余粮,虽丰年常断炊,但不以为苦。喜读书做诗,好学不倦,曾应府试,但因亲见明王朝覆灭,清兵南下,居民惨遭屠杀,遂绝意仕途,隐居家乡。诗人虽不是灶户,但也穷得衣食不周,朝不谋夕。住所仅草屋一楹,名其为“陋轩”。由于住所四周杂草丛生,蓬蒿遍地,而他却终日把卷苦吟,不与外人往还,故人又称他为“野人”。他也乐以“野人”为号。扬州诗友汪楫(舟次)访问地方文人学士,得知吴野人安贫乐道,长于吟咏,又自立一家,遂将其诗送两淮盐运使周亮工阅览,周又转扬州推官王士祯,王十分推崇,说:“有才如嘉纪天下之人不知也,乡曲之人不知之也,独有一汪楫知之。”周、王二人都为诗卷作序,随后由泰州分司汪兆璋(芾斯)搜集吴诗400首刊刻问世,从此名闻四方。
由于长期生活在贫民中间,亲身体验了官吏、盐商对灶民的剥削和频仍的水灾、军输对灶民的侵害,对此,他终日把卷苦吟,从而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诗篇。他的诗以其真实而深刻的内容和高度概括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苦不堪言的生活困境和自己的思想感情。汪懋麟评“五七言近体﹐幽峭冷逸﹐……自脱拘束。至所为今乐府诸篇,即事写情,变化汉﹑魏痛郁朴远﹐自为一家之言”。吴周祚在诗序中称其“冰霜高洁、刻露清秀,不得指为何代何体,要自成其为野人之诗”。如他在描写盐民生活的《绝句》诗中写道: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吴嘉纪的夫人王睿,字智长,是个甘守贫困、志趣高洁的女词人。她是明代著名的“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后裔。王睿自幼聪明好学,继承了王艮质朴的唯物论和平民思想,勤于作词。与吴嘉纪结为夫妇后,志趣相投,吴嘉纪将自己诗集题名为《陋轩诗》,王睿也将自己词集题名为《陋轩词》,一诗一词,珠联璧合,均为时人所推崇。1683年秋,王睿逝世,吴嘉纪写了《哭妻王氏》诗12首,悲恸欲绝。诗序云:“(王氏)归余四十五年,尝愿先余死。问之,曰:冀得君挽诗耳。今子死,余哭子有诗。涕泗之时,诗愧不工,然子愿酬矣!子愿获酬,余悲可胜言哉!”由于女词人生前太穷,《陋轩词》未能印行,连原稿也不知下落。翌年,67岁的吴嘉纪也在悲痛和穷愁潦倒中离开了人间,他身后萧条,由挚友汪舟次、程云家为其料理丧事,汪舟次题写墓碑:“东淘布衣吴野人先生之墓”。辛亥革命后,由南通著名实业家张謇资助,树立了石牌坊,设了石桌、石凳等,张謇亲笔为牌坊撰写了对联:蒹葭秋水伊人思,禾黍西风故国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