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颙俟翠华临”出自宋代洪皓的《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óng qí cuì huá lín,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颙俟翠华临”全诗:鳌山凤阙,多少飞琼侣。
颙俟翠华临,庆新春、金波盈五。
莲灯开遍,侍从尽登楼,簪花赴。
传柑处。
咫尺聆天语。
厌厌欲罢,宣劝犹旁午。
扶上玉花骢,更踟蹰、梨园四部。
追思往事,一夕九回肠,皇恩溥。
归期阻。
引领江南路。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是宋代洪皓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鳌山上有凤阙,多少飞翔的凤凰在那里相伴。颙俟翠华倚着栏杆,庆祝新春的到来,金色的波浪满溢着五彩斑斓的光芒。莲花灯开遍大街小巷,侍从们纷纷登上楼台,戴上花簪,前去传递柑橘。就在咫尺之间,我们倾听着天上的声音。虽然有些疲倦,但还是有人劝我继续前行。我被扶上了玉花骢(一种华美的马匹),在梨园四部的演出中犹豫不决。追忆过去的事情,一夜九次回味,感受到皇恩的深厚。归途被阻,但引领着我前往江南之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繁华喜庆的场景,以元宵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节的喜悦和对皇恩的感激之情。诗中以华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节日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首先,诗中提到的鳌山和凤阙象征着尊贵和富饶,预示着这个场景的高贵和盛大。接着,描绘了飞翔的凤凰和彩色的波浪,突出了喜庆和繁荣的氛围。
诗中提到的莲灯和侍从登楼则呈现了元宵节独特的灯会和庆祝活动。莲灯象征纯洁和吉祥,照亮了大街小巷,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而侍从们登上楼台,戴上花簪,传递柑橘,展示了节日庆典的热闹场面。
诗中的玉花骢则是一种华美的马匹,代表着豪华和高雅。作者被扶上玉花骢,但在梨园四部的演出中犹豫不决,反映了作者在享受繁华和喜庆之时,也思考着人生的选择和归宿。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皇恩的感激之情。一夜九次回味,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情感的回荡。虽然归途被阻,但作者被引领着前往江南之路,展示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喜庆热闹的元宵节场景,并表达了作者对节日的喜悦、对皇恩的感激以及对人生选择和未来的思考和向往。
mò shān xī hé zhào cuì wén yuán xiāo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
áo shān fèng quē, duō shǎo fēi qióng lǚ.
鳌山凤阙,多少飞琼侣。
yóng qí cuì huá lín, qìng xīn chūn jīn bō yíng wǔ.
颙俟翠华临,庆新春、金波盈五。
lián dēng kāi biàn, shì cóng jǐn dēng lóu, zān huā fù.
莲灯开遍,侍从尽登楼,簪花赴。
chuán gān chù.
传柑处。
zhǐ chǐ líng tiān yǔ.
咫尺聆天语。
yàn yàn yù bà, xuān quàn yóu páng wǔ.
厌厌欲罢,宣劝犹旁午。
fú shàng yù huā cōng, gèng chí chú lí yuán sì bù.
扶上玉花骢,更踟蹰、梨园四部。
zhuī sī wǎng shì, yī xī jiǔ huí cháng, huáng ēn pǔ.
追思往事,一夕九回肠,皇恩溥。
guī qī zǔ.
归期阻。
yǐn lǐng jiāng nán lù.
引领江南路。
拼音:yóng qí cuì huá lín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二侵
洪皓(1088~1155),字光弼,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宋代词人。
洪皓,江西乐平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被留,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始归。迁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寻因忤秦桧,出知饶州。十七年,责授濠州团练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观,卒谥忠宣。有文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鄱阳集》四卷,另有《松漠纪闻》二卷行世。事见《盘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传。洪皓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鄱阳集》为底本,酌校他书。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锋芒。洪皓不顾职位卑微,上书谏阻。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却因此为高宗赏识。高宗特意召见他,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金国留不遣返。在金15年,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归。在金期间,威武不屈,时人称之为“宋之苏武”。后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宋高宗于杭州西湖边葛岭赐建国公府。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称:“维洪氏世显于鄱阳。自宋太师忠宣公皓始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清梁章钜《楹联丛话》云:“西湖葛岭下有洪忠宣公皓祠。
洪皓被派出使金国议和,但金没有议和之意,所以当时的使节非常危险。“凡宋使者如(王)伦及宇文虚中、魏行可、顾纵、张邵等,皆留之不遣。”(《金史·王伦传》)洪皓行至太原,被金人扣留近一年,第二年转至云中(今山西大同),见到金国权臣完颜宗翰。完颜宗翰不许洪皓请归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纵的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洪皓严词拒绝:“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宋史·洪皓列传》)完颜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斩首。两名壮士“执剑夹承”,拥之以下。洪皓面不改色,从容而行。一位贵族见状,深受感动,不觉失声说道:“真忠臣也。”遂用目光制止剑士暂缓行刑,并亲自跪下请求完颜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颜宗翰虽然免洪皓死,但把他流放到遥远的冷山(今黑龙江五常境内的大青顶子山)。
冷山气候寒冷,十分荒凉,一年四季多被冻指裂肤的寒冷包围着。那里是女真贵族完颜希尹家族的驻地。洪皓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聪明才智,很快得到了完颜希尹的赏识。完颜希尹破例让他教授自己的八个儿子读书。洪皓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一有机会就劝金国贵族与宋议和。完颜希尹最初力主攻宋。曾说:“孰谓海大,我力可干。但不能使天地相拍尔。”洪皓听后,警告他说:“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自古无四十年用兵不止者。”(《宋史·洪皓列传》)建炎四年(1130年)以后,金强宋弱的形势开始逐步向宋强金弱方面转化。到了绍兴七年至八年间(1137—1138年),宋强金弱的形势开始形成,金人遂有议和思想。以宗盘、挞懒等人为首的一派,主张在交还南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讲和,并于绍兴八年与南宋签订了和议。在议和期间,完颜希尹曾就所议十事征求洪皓意见。洪皓条分缕析,完颜希尹以为洪皓说得实在,并没有诳他,遂于绍兴十年(1140年)带领洪皓赶赴燕京(今北京),意欲遣洪皓归宋进行议和。但在是否需要在归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议和的问题上,金人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以完颜宗弼(兀术)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交还,后来联合完颜希尹,杀了宗盘、挞懒等人,重新发动了攻宋战争。完颜宗弼杀了挞懒等人之后,又杀了完颜希尹。洪皓因与完颜希尹有过异论,才幸免于难。
在燕京,洪皓见到了昔日好友宇文虚中,宇文虚中被金人扣留后当了金朝大官。见到洪皓以后,宇文虚中劝他留在金朝当官,并积极向金熙宗推荐。金熙宗表示可以任为翰林直学士,洪皓坚辞不就。金人不甘心,换官时仍让洪皓就职。洪皓请求允许他到临近宋的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名(今河北大名)等地“自养”,以便寻机逃回宋朝。金朝参政韩昉看出了洪皓的意图,让洪皓任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副留守,洪皓坚决不允。金人又降其官为留司判官,并催促他尽快起行,洪皓置之不理,誓死不就。金人见高官厚禄留不住洪皓,又想出了新的办法。根据金法规定,虽未任金官,但只要被金人任使,则“永不可归”。韩昉为了留下洪皓,遂令其“校云中进士试”。洪皓深知其意,装病力辞。但韩昉不允,洪皓只得前往云中。到了云中以后,他不履行职责,对院官说:“今取士以诗赋,吾故学经耳。”云中院官和考官没有办法,只好将洪皓送回燕京。在燕京期间,他一直关心宋朝的发展和强大。当听说完颜宗弼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刘锜打败而宋朝却撤兵的消息以后,写了数万言的秘信,谓:“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魄。燕山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亟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宋史·洪皓列传》)此后又多次送秘信。绍兴十三年(1143年),金熙宗喜得贵子,大赦天下,允许宋朝使者回归,洪皓与张邵、朱弁等都在被赦之列。
洪皓知识渊博,于“书无所不读,虽食不释卷”,不但精通经学、史学,也精通诗文词赋。留金期间曾经写下上千首诗词,金人“争抄诵求锓锌”,后来大部分散逸。今《鄱阳集》所存数十首,皆清新朴实,含义深远。洪皓又曾同张邵、朱弁写诗唱和,集成《轩唱和集》三卷,今已不存。洪皓还“善琴奕”,“能别三代彝器”,识书画。留金期间,他通过言传身教,将汉文化向北传播。著名的故事如“无纸则取桦叶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之,时谓‘桦叶四书’”(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66引《金虏节要》)。他通过教授金人读书和其他接触方式,与许多女真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女真人把洪皓视为知心朋友,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婚礼、礼佛、生产等活动。他每到一地,人们“争持酒食相劳苦”。在涿州,过鞑靼帐,“其酋闻洪尚书名,争邀入庐,出妻女胡舞,举浑脱酒以劝”(《容斋五笔》卷三)。
洪皓对金国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礼仪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物产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松漠纪闻》原书为洪皓留金时所记金国杂事,及归宋时,惧为金人搜获,悉付诸火。回宋后乃复追述一二,名曰《松漠纪闻》。书未刻而秦桧有私史之禁,其书遂秘而不宣。后其长子洪适于乾道初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时,厘为正、续二卷。又后,次子洪遵根据洪皓生前谈及的往事,整理为11条,称《松漠纪闻补遗》。这就是今天所见的《松漠纪闻》。洪适《松漠纪闻续》云:“先君衔使十五年,深阸穷漠,耳目所接,随笔纂录。闻孟公庾发箧汴都,危变归计,创艾而火其书,秃节来归,因语言得罪柄臣,诸子佩三缄之诫,循陔侍膝,不敢以北方事置齿牙间。及南徙炎荒,视膳余日,稍亦谈及远事。凡不涉今日强弱利害者,因操牍记其一二。未几,复有私史之禁,先君亦枕末疾,遂废不录。及柄臣盖棺,弛语言之律,而先君已赍恨泉下。鸠拾残稿,仅得数十事,反袂拭面,著为一篇。”“松漠”是“千里松林”和“平地松林”之意。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设置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酋长充任都督。因洪皓流放的地区就在古松漠都督府之北,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广大的塞北地区,因此取书名《松漠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