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桂含幽芳”出自宋代王炎的《题秋山图》,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án guì hán yōu fā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兰桂含幽芳”全诗:我本山中人,筑室依涧冈。
世故驱我来,缁尘满衣裳。
见此山中景,我思更深长。
老树何离离,瘦石何苍苍。
借问此何时,天寒雁南翔。
西风有摇落,兰桂含幽芳。
《题秋山图》是宋代诗人王炎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和诗人的思绪。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题秋山图
我本山中人,筑室依涧冈。
世故驱我来,缁尘满衣裳。
见此山中景,我思更深长。
老树何离离,瘦石何苍苍。
借问此何时,天寒雁南翔。
西风有摇落,兰桂含幽芳。
诗意:
这首诗以诗人自居山中之人的身份开篇,他在山中建造了自己的居所。然而,他被世俗的纷扰所驱使,离开了山中的宁静,于是他的衣裳沾满了尘埃和污垢。当他看到这山中的景色时,他的思绪变得更加深远。他注视着那些苍老的树木和瘦弱的石头,思考着它们的存在和历史。他向这山中的景物提问,询问它们存在的时间。天寒之时,南飞的雁儿成为了他感叹岁月流转的象征。西风吹拂,带走了落叶,而兰花和桂花依然散发出幽香。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山中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感慨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事的思考。他的山中隐居生活与世俗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他对宁静和自然的向往。诗中的老树和瘦石象征着历史的积淀和岁月的沉淀,与诗人的内心共鸣。诗人的提问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事更迭的思考,而雁儿南飞以及花木的盛衰则映衬出了生命的脆弱和变幻。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构建起山中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引发人们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
tí qiū shān tú
题秋山图
wǒ běn shān zhōng rén, zhù shì yī jiàn gāng.
我本山中人,筑室依涧冈。
shì gù qū wǒ lái, zī chén mǎn yī shang.
世故驱我来,缁尘满衣裳。
jiàn cǐ shān zhōng jǐng, wǒ sī gēng shēn zhǎng.
见此山中景,我思更深长。
lǎo shù hé lí lí, shòu shí hé cāng cāng.
老树何离离,瘦石何苍苍。
jiè wèn cǐ hé shí, tiān hán yàn nán xiáng.
借问此何时,天寒雁南翔。
xī fēng yǒu yáo luò, lán guì hán yōu fāng.
西风有摇落,兰桂含幽芳。
拼音:lán guì hán yōu fāng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